第十九章 剿抚大臣

  崇祯元年,夏,陕西旱情渐盛,全省赤地千里,农业凋敝,人们无以存活,便吃泥挖土,甚至易子相食,其境况惨不忍睹。

  然而,与此同时的巍巍帝都,却并无多大变化,但见街道节陌交错,香车宝马络绎,达官贵人如云,又有贩夫商贾往来不断,各行各业,来来往往,如过江之鲫,当真繁荣昌盛之极。

  不见路边冻死骨,但闻权门歌舞声,每朝每代,京城,总是最后陷入动乱的地方。

  在京城正中,皇城傲然伟立,但见金銮琉瓦,绵延万顷,紫荆城内,宫室错落,各有楼阁廊桥相配,四周,还有奇树异草,繁花似锦,使得这皇宫于大器之中又平添了一丝生机。这里,各式景物,紧而不密,多而不杂,只是将一处太和殿拱立于正中。

  早朝初散,从太和殿内,熙熙攘攘地走出了衮衮诸公,这些人一路攀谈,过了汉白玉拱桥,径直出了宫门。

  大殿旁侧,一乘龙轿从太和殿转出,正往文渊阁方向去了,龙轿内,当今天子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眯着眼斜靠在轿壁之上,紧锁着眉头,似乎正在思考。自登基以来,崇祯忧心国家社稷,很是勤勉,奈何如今的大明王朝,已经是积重难返,作为皇帝,崇祯深深地感觉到,要想改变当前状况,短时间内是绝无可能的。

  崇祯心中郁极,忧愁不断,他情知,如今的天下,已经是风雨飘摇,随时都面临着覆灭的危险:国内,天灾不断,陕西连年大旱,再加上官场**,贪官污吏互相庇护,共欺百姓,已经导致民怨四起,眼看局势就要失去控制,而境外,又有女真诸部,常年叩关,辽东渐渐失势,如今已是无力回天!

  崇祯轻叹,他开始怀疑自己:如此内忧外患,哪怕是换做唐宗宋祖,也不见得能力挽狂澜,他崇祯,能么?

  此时的崇祯,就像是大明最后一个郎中,他有心救治,却又怕还未将疾患消毕,国家便早一步陷入万劫不复!

  龙轿缓行,到了文渊阁,崇祯下了轿,迈开龙步,进了阁楼,阁内自有一张大椅,他当中坐了,然后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示意一个太监下去端盏浓茶来,然后,他就着浓茶,将面前堆积的折子依次打开,其上,已经有了内阁首辅成基命的批词,崇祯依次看了,但凡妥帖的,他都落了朱批,但凡不允的,他便将其堆放一旁,让内阁再议。

  崇祯工作时十分认真,脸上表情变化不断,只见他时而点头,时而微笑,时而皱眉,显然,他的喜怒哀乐都与这些奏折连在了一起。

  “皇上,兵部尚书王大人求见。”太监王廷恩进门拜下,低声道。

  “恩?”崇祯抬起头来,将手中御笔放回笔架,起身问道:“怎么?不是刚散朝么?”

  “王大人说有要事启奏。”

  “那就让他进来!”崇祯端起茶杯,浅抿一口浓茶,以此来驱散倦意。

  王在晋此时正跪候在文渊阁前,头戴襆帽,身着朝服,补子上绣了锦鸡啼鸣,他一听得皇帝宣召,立刻整束衣衫,微躬着身进了文渊阁,三拜九叩喊道:“臣王在晋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崇祯将茶轻轻放下,负手而立,道:“廷恩,为王大人上茶,赐座!”

  “臣不敢,臣有负皇恩,不敢入座!”王在晋心中有愧,自然不敢去坐,只是惶恐告罪,崇祯一愣,有负皇恩?这王尚书唱得哪一出啊?到此,崇祯于心底已经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于是他沉声问道:“王爱卿如何就有负皇恩啊?”

  “臣今日早朝后,刚回府衙,正接到陕西急报,陕南优池山悍匪突然造反,已经几次打败官军,窜出了巩昌府,逃亡平凉,平凉府知府与同知率兵抵抗,不敌,英勇殉国……”王在晋惴惴说着,偷偷抬眼看了崇祯一眼,但见崇祯胸膛起伏,显然气得不轻,于是,王在晋说话声音渐低:“同月,米脂高迎祥、李自成,府谷王佳胤等众先后起义,如今已经攻破延安,当下,整个陕西,已是民变四起,局势逐渐糜烂……”

  “那三边总督武之望何在!”崇祯再也听不下去了,一拍龙案,将案上茶盏拍得叮零直响。

  “臣……话还未说完……”王在晋偷偷地擦了一把冷汗,支吾道:“高迎祥等人起事当天,武总督正在延安府,武大人曾亲自领兵抵抗,只是……只是待到高、王等人攻破延安,就再也没有武总督的消息……怕是已经殉职了……”

  “什么!”崇祯一惊,大怒,此时王廷恩又蹒跚着进来,低声道:“皇上,内阁成大人与六部大人全到了,都说有要事……”

  “叫他们统统给我滚进来!”崇祯正在气头上,他自然知道,这些大臣此时来要说的,定与王在晋是同一回事。

  王廷恩吃了崇祯一骂,顿时屁滚尿流地出去了,不一会儿,阁外候着的一干大臣都战战兢兢地进来了,纷纷跪伏于地,口称万岁,崇祯并未叫他们平身,而是冷哼一声,问道:“众位爱卿齐来,有何事啊?”

  这些新进来的大臣,抬眼正看到跪在下面的王尚书,这些人,个个精得很,顿时察觉到这王大人应该把该说的都说了,于是,大家都沉默了,谁也不敢出头去触崇祯的虎须。

  “成大人!”崇祯见众人不说话,就开始点名,成基命身为首辅,自然首当其冲,而成基命料定自己躲不过,一直在想措辞,此时听见叫他,连忙站出来,道:“皇上,臣也是听吏部李大人说起陕西诸府联名上书,要朝廷速派得力大臣前去平叛,所以……”

  “所以,所以你们就巴巴来看朕的笑话!”崇祯没好气地顶了他一句,成基命当即以头跄地,连称不敢,其余众人,立刻如法炮制,于是,文渊阁内乒乒乓乓叩头之声大作,崇祯没好气地看着下面众位大臣,长吐了一口气,换了稍微平缓的语气,道:“够了!别敲地了!我问你们,你们中有谁愿去陕西啊?”

  崇祯此话一出,下面诸位大臣立刻噤若寒蝉,个个如木雕塑偶,置若罔闻。

  崇祯知道这帮家伙是怕惹祸上身,他气得又拍了桌案,大袖一拂,将案上茶盏也连着带落地上,只听乒的一声,那茶盏掉在成基命身前,茶水溅了他一身,成基命一个激灵,顿时想起一人,洪声道:“臣保举一人……”

  “谁?”崇祯豁然转身,眼睛定定地看着他,问道:“保举谁?”

  “兵部侍郎杨鹤,杨大人在朝中为官多年,体恤爱民,素有清望,正是新任三边总督的不二人选!”

  成基命言罢,身后众官立刻醒悟过来,纷纷叩头,齐声道:“臣等也举荐杨大人!”

  崇祯见如此多的官员共同举荐一人,心中稍喜,拉着个脸道:“那杨鹤何在?”

  “杨大人下朝后回府去了,想是不知陕西之事!”成基命连忙回答着,崇祯坐回大椅,叫过王廷恩,道:“你速去传旨,叫杨鹤立刻进宫见朕!”

  ……

  半个时辰后,杨鹤急匆匆地进得宫来。

  “臣杨鹤,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杨鹤长得一把美髯,因他说话,鄂下银丝便不断抖簌着,恰如天河泄地,崇祯虽然识得杨鹤,平日里对杨鹤却不怎么上眼,可此时不同了,因为杨鹤是被众臣齐口推荐出来的,所以,崇祯显然把杨鹤看作是天大的人才,此时见他,就分外亲切了。

  “杨爱卿平身!”崇祯温言唤起杨鹤,急问道:“方才朕与众爱卿商讨平乱之计,不料众位爱卿都一起推举你为新任三边总督……你,意下如何?”

  “这……”杨鹤心头一惊,他知道如今这三边总督乃是个大大的烫手山芋,正想着措辞,想要推却,不料一旁兵部尚书王在晋突然洪声道:“皇上!臣有话说。”

  “讲!”崇祯一见是王尚书,脸上笑意顿敛。

  “臣前日曾听杨大人说起陕西兵事,杨大人当时说了一番高论,使得臣感慨万千,深以为然,如今思虑,这话当真是精辟得紧呢!”王在晋话一说完,见众位同僚没有反应,便接着道:“当时,朝中众位大臣都在,大家都对杨大人钦敬有佳,都认为若是杨大人能去陕西,定能平抚叛乱,功昭千秋!”

  “皇上,确有其事!当日,臣等都在。”王在晋的话起到了作用,当时,堂下诸人纷纷应和,杨鹤一时无言以对。

  说起这杨鹤,无甚大才,只是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在朝中确实享有清名,这些性格,倘若能写入青史,那自然彪炳千古,可是,如是以这般性格为官,那定是行不通的,所谓刚极易折,就是这般道理,所以,此时众京官儿见能有机会把泥古不化的杨侍郎送出京去,那还不可劲儿扇阴风点鬼火么?

  “哦?杨爱卿说了什么话,竟使得众文武都如此钦慕呢?”崇祯不知其中曲折,他见这么多人都异口同声地打着保票,自然以为杨鹤当真能担当重任,于是,说话就更为客气了。

  杨鹤一愣,连忙跪倒,叩了首,还想推辞:“皇上,臣那日也是胡言……”

  “胡言也好,但说无妨……”崇祯哪肯放过,继续追问,杨鹤被逼上绝路,只得实话实说,道:“那日,臣等商讨治理陕西的良策,臣便以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今有陕西难民造反,皆是因为生活无以为继,方才铤而走险,刁民亦是民,所以,为国者,就应该多为他们考虑,调集粮草银两,解决这些人的温饱问题,难民吃饱喝足,自然就不会再反了……”杨鹤款款而谈,说到底,离不了一个抚字。

  “……”崇祯仔细听着,脸上渐渐地泛起光华,他毕竟身居皇宫,并不知道陕西的旱灾已是极其严重,灾民太多,而如今大明极为拮据,要将所有灾民全部招抚,完全是不可能的,鉴于此,崇祯方才心喜,他自觉若是按杨鹤的主意,那就不用打仗了,若是不打仗,那财政就能节省不少,当即点头同意,道:“杨卿所言极是,刁民亦是民,那么,陕西的民乱就交与杨卿仔细处理了!”

  崇祯金口玉言一出,大臣们知道陕西这个烫手山芋总算是推出去了,都是长吐了一口气,一个个都用幸灾乐祸的眼神看向杨鹤,杨鹤一惊,崇祯早就于椅上站起,道:“杨鹤,朕封你为新任三边总督,加封太子太保衔,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并赐你尚方宝剑,遇事可以先斩后奏!”

  杨鹤但闻崇祯这般说,再也不敢推辞,只得战战兢兢地叩首谢恩。

  “事情结了,都散了吧!”崇祯了却一桩大事,便无力地挥了挥手,将众臣赶了下去,文渊阁内,再次剩下他一个人了,他顿觉疲乏极了。

  陕西、辽东……

  崇祯靠在椅上,渐渐地有了困意,朦胧中,他又想起大明王朝的各处灾患,梦中的他,唯有长声一叹:大明江山,何时才能拨云见日,迎来河清海宴的太平世界呢?

  ………………

  PS:崇祯是个很复杂的人,勤政爱民,却又刻薄寡恩,刚绝勇武,却又多疑猜忌。小草很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崇祯,奈何笔力有限……只能尽力了……<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