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失人心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长安,司徒府,朝中公卿齐聚一堂。

  如今的王允,可谓是意气风发。

  先是诛杀董卓,而后清理掉了长安城中的董卓党羽,王允声望已经达到了极致。

  以前,王允以前为了迷惑董卓,放下身段刻意结交,并且得到了许多封赏。

  温侯,就是董卓封给王允的爵位。

  为了撇清与董卓的关系,王允辞掉了董卓封给他的所有职务,并且将温侯的爵位封给吕布。

  吕布真正获得温侯这个爵位,也是在董卓被杀以后。

  王允自己却是领着录尚书事的职位,总揽朝政大权。

  录尚书事是汉昭帝时期设立,当时大将军霍光柄政,与金日磾、上官桀共领尚书事。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蜀丞相诸葛亮,也曾担任录尚书事的职务。

  由此可见,录尚书事职位是何等显赫。

  可以说,王允现在的职位,哪怕比起当初独断朝纲的董卓,亦是不逞多让。

  大权在握,又有着百姓、士人们的称赞,就连王允都有些飘飘然。

  酒过三巡,王允已经有了些许醉意。

  “诸位,董贼已经伏诛,些许西凉叛逆不足为惧,只待修生养息数年,大汉就可恢复往日辉煌!”

  王允端起酒杯,向着在场朝中公卿敬酒。

  那些被敬酒的朝中公卿,都是急忙站起身来,双手捧着酒杯,不敢有丝毫怠慢。

  权利,可以让人改变。

  王允以前为了图谋董卓,不管面对何人都是一副折节下交的姿态。

  可自从董卓被杀以后,虽然没有过去多长时间,王允就已经彻底改变了。

  王允觉得,就连权倾朝野的董卓都被杀死,就没有什么可以让自己畏惧。

  现在的王允,为了显露自己的威严,经常板着一张脸。

  下人稍微有些不如他的心意,王允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好言抚慰,反而肆意责罚。

  与人议事,王允始终都是正襟危坐,面无和悦之色。

  故此,朝中公卿也开始疏远王允。

  今日王允宴请众人,虽然很多人都不愿来,可是想到王允现在的权势,又不敢不来。

  面对王允的敬酒,众人都不敢怠慢。

  他们纷纷起身奉承道:“朝中焕然一新,多赖司徒之功,司徒必定名留青史!”

  “哈哈哈哈!”

  面对众人的恭维,王允不由哈哈大笑起来,显得非常开心。

  “今日乃是酒宴,诸位无需如此严肃!”

  心中高兴的王允,也不再刻意板着脸,反而对着众人和颜悦色。

  “伯喈,你为何闷闷不乐?”

  王允为众人敬酒,忽然看到大儒蔡邕好像不太高兴,不由上前询问。

  此时的蔡邕也有了些许醉意,直接叹道:“董公往日对我颇为器重与尊敬,今日身死都要暴尸街头,心有不忍啊。”

  董卓虽然残暴,却对那些不反对他名士非常尊敬。

  否则,董卓也不会重用王允,让自己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了。

  蔡邕正是董卓非常敬重的大儒,很多时候都能听进去蔡邕的劝说。

  董卓曾经大宴宾客的时候,部曲认为董卓堪比姜子牙,想要让天子称其为‘尚父’。

  对于此事,董卓亦是非常心动,却被蔡邕劝阻了。

  蔡邕为人正直,虽然也知道董卓为人残忍暴虐,可是想起了董卓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再想到对方暴尸街头,心中自然不太好受。

  他也不是喜欢说谎之人,再加上今日多喝了点酒,被王允这么询问,就将心中所想说了出来。

  不过蔡邕话音刚落,宴席之中就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看着蔡邕,眼中露出不可置信的神色,完全没有想到蔡邕居然敢这么回答。

  不少人眼中,都露出了担忧的神色。

  果不其然,王允听到了蔡邕的话,当即勃然大怒。

  他厉声斥责道:“董卓国之大贼,几乎倾覆汉室。汝受朝廷俸禄,应该与我等同仇敌忾,却因为些许恩义忘却大节!”

  “今诛杀叛逆,暴尸街头,你反而心中伤痛,岂非逆贼同党?”

  王允脸色非常难看。

  他与蔡邕一样,曾经都深受董卓恩惠与提拔,可蔡邕却在自己面前为董卓悲痛。

  蔡邕受董卓恩惠知恩图报,王允却利用董卓的器重将其杀死。

  有对比才有伤害。

  这幅情形被看在别人眼中,王允岂不就成了卑鄙无耻,不懂感恩的小人?

  故此,当蔡邕当众说出这番话以后,王允就已经对其起了杀心。

  “左右何在,此人乃董卓同党,将其收付廷尉治罪!”

  在场众人闻言,尽皆变色。

  蔡邕乃当世大儒,满腹才华,在士林之中非常有名望。

  就连董卓这个出身西凉的武夫,都对蔡邕敬重有加,更何况是其他士人?

  虽说众人现在非常忌惮王允,却也有很多人为蔡邕求情。

  不过王允怒气勃发,根本不听人劝。

  蔡邕本来因为董卓之死心中烦闷,今日不知不觉就多喝了点酒,方才也算是酒后吐真言。

  待看到王允勃然变色的样子以后,略微思量就想通了其中关键,不由暗骂自己失言。

  听到王允的话,蔡邕更是心中发寒。

  他忽然感觉,现在的权倾朝野的王允,比以前的董卓更可怕。

  王允话音刚落,就有甲士冲了进来,根本不在乎蔡邕大儒的身份,就将其带了出去。

  众人见此情形,全都心中凛然,没想到王允小肚鸡肠到了这个程度。

  ……

  监狱中,蔡邕手带木枷,披头散发,看起来非常狼狈。

  “阿翁,阿翁,阿翁!”

  就在蔡邕心绪不宁的时候,忽然听见了清脆的声音,脸上不由露出溺爱之色。

  “文姬。”

  蔡邕从地上站了起来。

  他走到木制牢房边上,看着眼前梨花带雨的美丽女子,眼睛有些湿润。

  这名女子二九年华,长得倾国倾城。

  她那略微红肿的眼睛与脸上的泪痕,更是为其增添了莫大魅力。

  此女不是旁人,正是汉末有名的才女蔡琰蔡文姬。

  “阿翁,王司徒执意要定你死罪,朝中公卿大多出言劝谏,却起到了反作用。”

  看到了手带着枷锁的父亲,蔡琰眼眶中泪水就忍不住掉落下来。

  “哎。”

  蔡邕闻言,不由深深叹了一口气。

  酒醒以后,蔡邕就知道自己的话彻底得罪了王允。

  否则,凭借自己在士林的声望,对方绝对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决心要将自己处死。

  “真没想到,王司徒心胸如此狭隘。”

  蔡邕低声呢喃着,继而满脸歉意的看着蔡琰,说道:“若我遭遇不测,你就前往河东投奔未婚夫仲道吧。”

  蔡邕知道自己犯了王允禁忌,恐怕很难能够活命。

  可是,他放不下自己的女儿。

  “不,女儿要你看着我嫁人!”

  蔡琰闻言,伸出双手抓住了自己父亲的手臂,眼中泪水更是滚滚而落。

  “对不起,若有可能,我也想要看着你嫁人。”

  蔡琰老来得女,对于自己这个女儿非常宠爱,更是将自己平生所学教给女儿。

  他也想要将女儿风风光光嫁出去,不愿留着她孤零零的在这个世间。

  然而事已至此,现在的王允根本不听人劝,又能如何?

  “阿翁,你的《后汉书》还没有编撰完毕,难道想要半途而废吗?”

  “答应我,一定要活着好么?”

  蔡琰擦了擦脸上的泪水,眼中满是乞求。

  “是啊,我的《后汉书》还没有编撰呢。”

  蔡邕喃喃自语,想起了历史上宁愿承受宫刑,也要将《史记》写完的司马迁,眼中不由闪过决绝之色。”

  “文姬放心,为父一定会将《后汉书》编撰完毕。”

  父女二人痛哭一阵,蔡琰终究还是在狱卒的催促下离开了。

  临走之前,她还依依不舍的回头观望。

  目送女儿离开以后,蔡邕向狱卒要笔墨纸砚。

  哪怕蔡邕现在是阶下囚,仍旧乃当世大儒,狱卒也不敢怠慢,直接托人找来了笔墨纸砚。

  ……

  太尉府,马日磾看着纸上有些扭曲的文字,眼中露出坚定之色。

  “伯琰愿意递上辞表道歉,并且请求受到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以求继续完成汉史。”

  “不知司徒以为如何?”

  王允闻言,直接摇头拒绝。

  马日磾闻言,不过仍旧强压火气继续劝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伯喈忠孝素著,司徒因董贼之事连坐伯喈未免有些师出无名,诛之恐怕会失天下所望啊。”

  王允闻言当即大怒,喝道:“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其作下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汝几次三番为其求情,莫非亦是董贼同党乎?”

  马日磾脸色青红交加,怒而拂袖离去,告知众人曰:“有德之人,乃国之纲纪;著书立传,乃国之典籍。废弃了纲纪与典籍,王允难道还能长久?”

  众多名士闻言,亦是大失所望,却碍于王允独断专横,不敢出言进谏。

  不过自那以后,王允在朝中已失人心。<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