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节 兵出马西格

  法国陆军部长潘勒韦在和来访的英国陆军大臣基钦纳会晤后,莫德匆匆地通过专用铁路来到贡比湿森林右侧的苏瓦松,这里,是协约总司令部的所在。

  英法两国政府陆军方面的最高级官员已经取得了一致,那就是中国应该增加在西线的兵力。作为一个五亿人口的军事强国。却只派出一个集团军到法国参战,无论如何显得太小器了一些。

  法国,面临着日间枯竭的人力资源。瓦伦凡尔登战役开始后,平均每天一万余法军士兵葬身在火线上。残酷的战斗围绕着凡尔登西炮台群的周围连续不断地进行着。到现在,数学家出身的陆军部长都不得不承认,法军的作战技能有问题,法军将领的作战思想有问题,法军士兵的损失有些不值得却在这个时候必须去牺牲。因此,法国希望中国能够有更多的精锐部队派到西线,承担起某个战区的防卫和进攻责任,承担起更多的牺牲。当然120万中国远征军已经给协约国很大的惊喜了,那就由不得陆军部长不去幻想再来20万中国陆军后,这场战争是否会马上结束掉?

  英国陆军大臣基钦纳勋爵的日子也不好过。亚洲殖民地的瘫痪让英国无法得到那里的兵员补充,而即将在英军防区发起的佛兰德战役又几乎动用了所有的力量。第一、第二、第五、第六集团军和预备集团军总共60个师的兵力准备从康布雷和伊普雷两条战线上出击,力图实现40英里左右的大纵深突破,把西北战线完全推进至比利时境内。陆军大臣注意到。中国人为此只投入了海军舰队和陆军一个师地兵力。尽管勋爵知道这些兵力是决定性地突击力量。在他们没有来到西线之前,协约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要制定一次性突破四十英里德国防区的计划,也从来没有这样去想过。堑壕战本来已经成为战争的常态,一次十万人规模的进攻。战果往往是向前推进几百码,夺取敌人地一道两道战壕而已。可以这么说,是中国远征军用苏瓦松、康布雷、雷代尔的胜利洗刷了勋爵和他的陆军的眼睛,让他们看到尾随在中国装甲部队后面进攻的价值,看到大纵深突破的希望。那么,中国人增加在西线的军事力量。必然会带来战局的日新月异的转变。这个战争拖的时间太长了!

  抱着几乎相同地心思,两人受到了协约总司令聂文青上将的亲切接待。不过,尴尬仍然存在,因为负责鼾说协约国平作战态势和计划的宋樟名将军固执地用汉语指着地图说着。两位客人不得不通过翻译来了解到西线现实的状况,也让他们产生了学习汉语地心思。

  介绍是例行的,不过关于在马西格发起对德军第二集团军侧后翼掩护部队——第十七集团军——地突击计划,还是可起了客人的关注。两位政治家还是有一定地军事洞察力的。至少他们从即将发起地战役中看到一种可能:合围德第二集团军全部和第十七集团军一部的可能性。如果战役计划能够顺畅的实施,那么凡尔登的问题将不再是问题。中国39师在贝尔瓦森林付出的牺牲就完全值得了。

  巨大的兴趣几乎打消了两位客人的来意,不过。是几乎!

  “上将阁下,您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吗?如果您或者是周将军手里掌握的大中华帝国国防军精锐装甲部队再多一些。这样有诱惑力的战役计划执行起来就非常轻松了。同样的,类似瓦伦——凡尔登的危机也不会再上演。目前战局需要投入更多的决定性力量来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决定性的发展。无庸讳言,是中国远征军让我们看到快速结束战争的希望,我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能够派遣更多的精锐军队到法国和比利时战线,尽快地摧毁德军。中国有五亿人口,如果实施总动员的话,最少能够动员一千万以上的军队,您看,现在您手里只有20万。将军,您应该看到,法国的血快流干了,英国的血也在大量的失去。避免流血的方式是尽快地使用中国将军的战略和战术,使用更有效的中国远征军,这一点,我想每个人都是很清楚的,并不是我和勋爵阁下在把战争责任推卸到中国朋友身上。”

  潘勒韦不愧是有名的数学家,很快就用数字和逻辑推理说出了一番让人无法拒绝的道理来。

  聂文青笑了笑,抬手指了一下当面墙壁上的协约总军事地图,道:“大中华帝国国防军目前承担的压力丝毫不比英法两国轻,两位先生,从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事实的真相。在意大利战线上,中国有接近20万的南集团军在亚平宁山脉一寸寸地艰难推进;在中东战场上,我中东集团军刚刚赢得了歼灭土耳其巴格达集团军和攻取耶路撒冷的胜利;在埃塞俄比亚战场,我军在英军的配合下击败了意大利人,恢复了埃塞俄比亚王室政权;更重要的是,我东集团军群百万大军正在东线战场上积极筹备决定性的攻势。在这些地方,有两三百万中国精锐部队的存在,对中国来说!这已经是国力能够承担的极限了!在这场战争中,您们和我,都无法说服帝国政府去进行全国总动员,去实施战时补给制,去征调更多的兵力投入到各个战场上。因为军事战略的实际并不需要太多的多余的军队。我这样打一个比喻:20万的西集团军是老虎,40万的西集团军就会蜕变为独狼,80万的西集团军完全就是绵羊。装甲化部队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不是有人就可以装备、使用并在战场上取得战绩的。当然,两位肯定会非常明白这个原因。”

  “东线决战?为什么不把决战战场转移到西线呢?”基钦纳见法国伙伴已经语塞了。忙把自己找到地切入点搬了出来。

  聂文青上将保持着风度点了点头后站引起来。走到欧洲地图前。伸出大手张开五指拍在法国、比利时地位置上道:“西欧,河流、山地众多,人口稠密。不适合作为大规模机械化进攻的战场。勋爵阁下。您可以仔细分析此前的三次机械化部队大纵深攻击的地域共有地特点,那就是河流较少、地势平坦、土地坚实,而且进攻的时间里没有雨水天气。这些是保障目前的机械化部队进攻的基本条件。那么我们反过来看看东欧平原,这里显然就是机械化部队实施百万规模的大纵深突击,进行战略性、决定性打击的最佳地域了。因此,中国皇帝陛下亲自选定了把东线作为决战战场,这一点,我本人无法去改变,而事实上我衷心拥护皇帝的战略决策。此前的会议中。我也提到过这些基本的战略设定。其实相对于俄国战线来说,西线目前已经算是相当稳定了。三个月时间,西线累计歼灭德军近60万人,可以这样说。德国的战争潜力和战略机动力量很快就会耗竭,战争在1918年。对,就是明年一定可以胜利结束。我想协约国地政治家们应该考虑如何处理战争以后的国际问题了。”

  “政府首脑会在六月的会晤中来商谈类似的问题。将军。不知道从您地角度如何看待中国远征军和英法美比俄军队之间存在的巨大战力差异呢?”基钦纳没有上聂文青地当将话题转移到政治上去,而是抓住关键的问题发难。既然中国人用种种难以辩驳地理由说明不能向西线增兵。那么进行协约的军事技术援助总行吧?把英法军队地战力稍微提升一点总可以吧?

  聂文青从一踏上欧州就不断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海军的、陆军的、空军的林林总总,归根到底就是武器输出的问题。这个问题,今天完全可以给协约国伙伴们一个痛快了。皇帝即将到欧州,在地中海逗留一段时间后就会到伦敦,战后的世界秩序建立还有赖于军事方面的扛杆来抚动,国内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即将过时的军备输出来促进。反正,从今天开始谈这个问题到最后落实,到这些国家接受军备形成战力,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这个时间里,战争已经结束,帝国想要的东西也应该拿到手了吧?

  “我完全赞成勋爵阁下的提议,提高协约的整体战力水平,对现在、对将来都有好处!我将提请皇帝陛下在伦敦首脑会议期间就军事技术共享的事宜与各国达成一个圆满的协议。作为大中华帝国的国防大臣,我也支持国防军向协约国伙伴提供技术、战术上的指导性支援。这样会更加密切协约国家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国际性的军事力量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可以用一种类似于国际经常性会议的形式来达到这个最终结果。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政治上的问题,还需要首脑们在伦敦去解决。”聂文青把政治问题抛了出来,实际上是把军事技术转移的问题提到了政治解决的层面上,迫使英法两国陆军首脑不得不建议其政府在伦敦会议上去解决陆军的需求。

  埃纳河以及其支流埃尔从南向北流淌,在汇合地夏尔郎格的东西,形成了一大片的河间浅丘,这些地方,如今是德军第十七集团军控制着的,对第二集团军的补给、支持要地。

  埃纳河西岸城镇马西格与这个两河三角地之间有一座公路桥连通,并且两岸的地势稍微平坦一些。这就是使马西格成为协约应对德军攻势,发起对德军外线反击的出发地的主要原因。影响军事的,不仅仅是兵器、战略,这些重要因素都有赖于适当的地形来产生作用。可以这样去设想:把一支精良的装甲部队置于森林之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就是中国远征军只能在贝尔瓦森林布置轻步兵师——第三十九师,而在马西格却集中了整个朝鲜军付第一装甲旅的原因。当然从人数上来说,中国远征军一个军加一个装甲旅的兵力,少于同在马西格的法军三个军。由此,中央突击集群把这些部队整编成为马西格战役集团军,由朝鲜军司令官马守福少将担任总指挥,遂行战役指挥职责。

  在马守福的麾下,如今有朝鲜军、第三十九师付海军陆战第一师的第二旅、第一装甲旅、美军两个师、比利时一个师、法军三个军8个师,合计40余万兵力!完全能够承担起对巴加特勒至克莱蒙昂阿尔贡一线的进攻作战任务。

  少将把部下分成了两个战役正面攻击集群。以法军20、32军、美军、比利时师从圣梅内乌尔德沿兰斯凡尔登铁路两侧向克莱蒙昂阿尔贡发起牵制性进攻,以减轻三十九师以及凡尔登战区西面战线的压力;其余部队需要强渡埃纳河,向巴加特勒这个德军的后勤中转核心地域发起猛烈攻击,从而截断德军第二集团军全部、第十七集团军大部向北的退路和补给通道。等待法军东集团军群一部和美军预备集团军的援军到达后,对德军被合围的部队发起歼灭性的总攻。这样,实际上就斩断了德军意图包围凡尔登战区最有力的右翼军团,自然,凡尔登的危机就化解掉了。

  不过,在正面达到90英里的战线上,马西格集团军面临的是德军构筑在浅丘间的混凝土水备工事群,依靠一个旅的装甲部队在空军的配合下进行突破,快速截断德军退路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战役最可能的结果是迫使德军右翼的第二、第十七集团军撤退。所以歼敌计划可是在德军可能犯错误的时候才有机会达成。对这一点,马守福、周昆甚至聂文青都很清楚。

  1917年4月27日,协约在圣梅内乌尔德东面发起对德军第二集团军后卫部队的进攻。在猛烈的炮击后,进攻是以伤亡惨重的逐码推进展开的,法军士兵迸发出了极大的牺牲精神,在战役发起后六个小时内,突进德军防线达,.5英里。机枪和速射炮是进攻者的天敌,号称法军精锐的第20军、第32军部队,成连成营地倒在德军阵地前,换取的却是德军正面的巨大压力,迫使德军第二集团军从森林战线和凡尔登西部战线上抽调了五个师的部队来对付协约的决死攻击。到下午18点左右,战线稳定下来,法军在美军、比利时师的支撑下攻击到了克莱蒙昂阿尔贡车站以西两英里处被迫停了下来,转入防御。

  4月28日,战役的重心因为马西格大桥东面响起的枪炮声向北转移,中国远征军第一装甲旅和朝鲜军迅速突破了德军河岸防线,从埃纳河向东直插埃尔河,造成要一举截断德第十七集团军所部联系的态势,随后,法第12军也快速跟进,逆埃尔河向南!与南线的法第32军取得了战线联结。

  形势一下就被逆转了,德军在贝尔瓦森林浪费了四天时间,从完全的战略主动转变成为被动,从意图围歼法军变成担心被协约围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