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四章:北方的大山里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xbiquta.com</b>被彩凤揭穿,耀明也就不再摆谱,他和剿匪司令一起,用掌心屏把这一带的大山圈定,对所有藏匿者的武器装备,实施了炸膛设置。接下来的事情就相对简单,战士们在前,群众们在后,从外到内,对这一带的大山进行向心围剿,逐步缩小包围圈。立即开始行动。

  一声令下,漫长的绵延上千公里的包围圈,同时行动了,上百万的人同时发出呐喊,挥动着五花八门的武器。群众们还拿来了很多的烟花爆竹,一边走一边放,也有的搬来的闹社火的家什,什么锣鼓锁呐,凡是能制造出响动的玩艺,都上阵了。热热闹闹地,不像是去打仗,倒很像是在围猎,也像是过什么重大的民俗节日。

  耀明和彩凤都随行在剿匪的队伍中。耀明是不请自到,面子上还有点不自然。彩凤何等聪明,她知道这是她发挥作用的时候了,便使出浑身解数来,讨耀明的欢心。越是这样,耀明心里越不是滋味:她个外祖母的,这哪是对我好,这分明是在利用我,如果老子不拿出这个绝招来,这小妮子恐怕连好脸子都不给我一下哩。

  这点不快,很快就被战斗的成绩冲散了。进剿进行不到半天,就攻破了十余座土匪的营寨,俘虏土匪上千人。战果虽不甚大,却是第一次在南方百姓面前,展示了炸膛战术的威力。

  由于土匪也是中国人,所以,进剿部队就边进剿,边喊话,告知土匪们,你们已经被实施了炸膛,就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了,只要放下武器,我们就一律宽大处理,一切都好商量。喊话是集体进行的,群众中有嗓门大的,都集中起来,几十条喉咙一齐喊,声音传出老远,在空旷的山谷里,有着悠远的回声。

  土匪们不可能听不到,却也不加理会,他们认定这是心理战术,打仗嘛,不打不行。土匪照旧上了工事,把守隘口,占据险要,这是他们占山为王的本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以往的作战经验,这些险要之处,只派出少数几个人,就足以抵挡成千上万的敌军,连日本人也拿他们没办法。只能求和妥协,达成和平共处。但今天的情况却不然,来的都是些老百姓,手里拿的家伙也更让人笑掉大牙,就这帮人也敢闯山寨吗?笑话。

  土匪们不信邪,依旧按老办法,举起枪就瞄准,结果,就出现了保定城日本人的那一幕,只要举起枪的,就炸膛,一只手和半边脸都飞掉了。这种既神奇又惨烈的镜头,土匪和进攻的部队都看得非常清楚,一时间,进攻者士气大振,土匪们却一下子慌了手脚。

  老百姓们不知深浅,一窝蜂地就冲上去,结果吃了亏,土匪们毕竟是吃的是这碗饭,就算火器不行了,近身格斗也都相当厉害。最先冲上去的百姓们,很多人都死在土匪的刀矛之下。这个情况引起了部队首长的重视,宣布冲锋任务一律由部队担任,群众们只负责逮捕逃窜的土匪。

  部队接到指示:喊话不过三遍,不听者格杀勿论。命令一下,部队冲锋,逼近土匪的山寨。战士们也十分机警或狡猾,他们都知道土匪的厉害,离老远就喊话,极具象征意味地喊上几句,手里的冲锋枪就突突上了。往往是土匪们还没来得及缴械,就被打成了马蜂窝。

  部队首长又及时纠正这种不负责任的作法,告诉战士们,人家把枪交了,就是你的俘虏,就不能再图痛快,一梭子了事。听到了吗,要打死的只是顽抗到底者。

  就这样,随着包围圈逐步缩小,围剿的行动也渐渐趋于理性化,正常化。在拔除了最外围的一圈土匪营寨后,首长下令停止进剿三天,目的是让这种炸膛的消息,传给深山里面的土匪,让他们早点明白下场,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

  这三天,就成了耀明在彩凤面前牛某的最佳时刻。剿匪的顺利,都是因为耀明的炸膛技术支持,而耀明之能亲自来到剿匪第一线,都是因为夏主任。对了,彩凤姓夏。以往,耀明对部队的大力支持,都离彩凤较远,她那时还只是一个随着大军一起走的民工,每天的工作就是背着一口袋小米走路,相当单调,相当简单。现在不同了,彩凤俨然成了整个剿匪大军的核心,耀明照例是一副大仙的架子,不肯正面和人接触,端得稳稳地。

  人们要找耀明,只能通过彩凤,不管是多大的首长,也不例外。这就给彩凤以无限大的面子,也给剿匪部队群众们一个概念,不管什么事,只要找到彩凤就妥了。彩凤十分享受这种待遇,在她的从政生涯中,还没有哪一刻能够像现在这样,处于一个伟大事件的中心地位,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和景仰。彩凤也明白,这是耀明故意让给她的,耀明本无须如此,只是为了讨好她才如此。因此,彩凤也就运用了她的自身资源,用以回报耀明。

  不过,在回报耀明的时间和场所方面,彩凤是有严格规定的。她的身份不同了,不可以在个人问题方面不严肃。这是彩凤的原话。彩凤同志,或夏主任,现在的政策理论水平都蛮高哩,能把任何一件事情,上升到路线高度来认识。因此,到了回报的时候,她就向耀明做出暗示,让耀明把她带到规定的地点,从事规定的活动。

  起先,耀明对这种偷偷摸摸的行为,十分反感。如此小心谨慎地行事,与耀明历次的风流快活经历,都有一定差距。后来,还是彩凤公开了她的真实想法。她明言相告,我们也只是这么几日的鱼水之情,你我心里都清楚,我们不是可能长久的,既然不可能长久,就不如把一切都做得悄无声息。

  剿匪部队做出停战三天的决定,就给了耀明和彩凤一个比较宽松的时间,他们可以不在大山里随军行动,可以找自己喜欢的地方快活去了。耀明对此十分期待,而彩凤则好象有什么负担似的,并不开心。耀明反复追问,彩凤这才说了实话。

  原来,彩凤心里一直有事,见到耀明时她就想说来着,只是由于剿匪的事太忙,也比这件事重要得多,就一直搁置着没有说。事情是从北边过来的人告诉彩凤的,是有关英子的事。

  英子参加完解放南京的战役,就回到了北方,继续在军城当她的妇女主任。英子相当低调,一点居功自傲的意思都没有,也没有借助耀明的帮助,过分地提升自己的地位。在英子看来,能在本乡本土过上不愁吃喝的日子,就是天底下最美好的事情。

  紧张忙碌的战争岁月,就像一阵风似的过去了。英子的工作任务也相对轻松起来,同时,她的生活也就显现出了空前的单调或孤寂。以往,英子的身边总是有数不清的人,翠英活着的时候就不用说了,翠英死了,还有她的老憨儿陪着,加上她那个原本是世外桃源的地方,早就拥挤进来大批的难民,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她朝夕相伴的邻居,生活在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环境中,就谈不上寂寞孤独。

  以后的日子就搬进了这个位于军城的大院套中。也不寂寞,这个大院,事实上就成了军城一带的活动中心,老憨儿他们研究工作在这里,英子张罗着妇女们筹备军粮,赶制军鞋也在这里,热闹得像个集市。每天里英子都是风风火火地跑过来跑过去的,身上有使不完的劲,手里有做不清的活路,身边有赶不走的人。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啊。

  可是一胜利,英子的好日子到了,也走了。现在的英子是一个人住着这个大院套,十好几间房子,吃不完的粮米,按说是再好也没有了。但是,英子却陷入了孤独。老憨儿和他娶的那个电报员,在南方生活,距离英子十万八千里,也不往家写信。首先是老憨儿忙,也不太会写信。他娶的那个电报员倒是会写,却与这个婆婆有着天然的隔阂,从不主动提到这个婆婆。再加上就是写了,这个婆婆也看不懂。所以,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没了一点抓手。英子只能从南边回来的人口中打听到老憨儿的一点消息,只知道他如今是当大官了,大得都说不太清爽。可是当再大的官有个屁用,把老娘扔在这大山沟里,带着他的小媳妇快活去了,这个没良心的儿子哟。

  英子闲下来,也想耀明。她回想起当年和耀明调情的事来,就一个人偷偷地笑一会儿。那时,我他娘的也真够贱哩。特别是想到,第一天见到耀明的夜间,为了吸引耀明的注意力,英子居然把一床被窝踹到了床下,就那么光光地晾在黑夜中。哇,当时也真够冷的,幸亏耀明过来把被子给我盖上,不然非冻出毛病来。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xbiquta.com</b>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