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正面硬怼金兵的办法

  【感谢书友:‘落不下的尘’的打赏。】

  武凯今儿算是明白什么叫狼奔猪突了――这猪一旦拼死突击起来,简直就跟辆小坦克似得!

  就在刚刚,一头北宋土生土长的瘦肉型公猪,只花了短短五、六分钟时间,就咬死、咬伤同类十一只,撞塌猪圈矮墙半扇,导致四名饲养员骨折,甚至还有人被它咬断了半只脚掌。

  如果不是这只二师兄突然莫名其妙的倒毙当场,说不定已经闹出人命了!

  而造成这一切的,却不过是指甲盖大的一小块红蘑菇而已。

  按理说,试验结果已经显而易见了――这蘑菇有毒,而且是剧毒!

  不过……

  这毒蘑菇,却说不定更有利用价值。

  武凯却蹲在哪只二师兄尸体旁,仔细的观察着尸体的死状。

  眼下这只猪浑身上下,都已经彻底变成了粉红色,稍微有些医学常识的,便可以看出,这是毛细血管大量破裂,导致的皮下出血症状。

  扒开死猪的眼睛,里面的出血更为严重,所有眼白都被染成了黑红色,而且瞳孔放大到了原来的一倍――这是和其它公猪对比得出的结论。

  找人取来杀猪刀,切开它的前后腿,现里面的血管也都不同程度的膨胀,甚至有一些地方的血管都已经爆开了。

  而且刚才这只二师兄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显然也不是正常公猪能有的水平――换成是上千斤的野猪还差不多。

  虽然还没有百分百的把握,不过这倒很像是服用兴奋剂过量,导致的后果。

  而这也正是武凯明知这蘑菇有毒,依旧兴致不减的原因――快生长的变异景阳菇,最多也就是能让佛跳墙生产成本小幅降低,可若是现了能批量产出的兴奋剂,那用处可就太大了!

  当然,武凯并不需要这种五分钟狂暴输出,然后七窍流血而死的效果。

  他想要的,只是微量增幅体力、精力,并使得士兵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焦躁、亢奋的情绪。

  一战、二战的时候,欧洲各国包括小日本都用过类似的兴奋剂,效果可说是相当显著――譬如鬼子的航空队,就是靠着这玩儿提神醒脑,才能坚持一天三次的大强度出勤。

  而放在力量、耐力、勇气,这三要素更为重要的古代战场,这兴奋剂的效果就更大了。

  尤其是最后一点!

  焦躁、亢奋的情绪,在正常情况下当然不是什么好事儿,但在战场上,却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心中的恐惧,使士兵挥出百分百,甚至远平常的战斗力。

  别的不说,就说即将生的宋辽之战吧。

  衰落的辽国和虚有其表的北宋,单论纸面上的实力,宋军明显还要占据上风,可是却在正面战场一触即溃,止都止不住――虽然这其中可能有许多猫腻,但士兵们不敢效死、拼命,绝对是无需争辩的主因之一。

  不敢说胜负如何,但如果当时‘怂军’使用了兴奋剂,最起码不会怂成这样!

  进而推论,若是宋金之战的时候,那云集京城的百万宋军,服下兴奋剂之后,都能不畏生死的奋战,金军也未必能讨的了好!

  当然,这只是打个比方而已。

  如果研究出来的兴奋剂,真这么好用的话,武凯也不会便宜了朝廷――等到金兵南下、北宋垮台的时候,趁机用兴奋剂来‘武装’难民、溃兵,才是硬道理!

  想象一下:

  数十万悍不畏死的难民,嗷嗷乱叫着扑上去,就算被砍成好几段,也要咬在马腿上留下几个牙印,再加上后面还有用火药武器的精锐部队――即便金兵再怎么英勇善战,也不一定能扛得住吧?

  在火药武器难以大规模应用的情况下,这也是唯一一个能在短时间里,正面硬怼金兵的办法!

  虽然长期服用兴奋剂,难免还是会导致一定的副作用,譬如上瘾症状、肝脏病变等等――但真到了拼命的时候,谁又会在乎日后如何?

  再说了,反正这宋朝老百姓的平均寿命还不到四十岁,基本没等到副作用出现,便已经死翘翘了。

  所以武凯当即便决定,回府之后,便小批量培育一些红蘑菇出来,然后找几个医生做做实验,看看能不能通过调整剂量,或者添加其它药物,把狂、致死的副作用去掉。

  ――分割线――

  却说武凯在养猪场研究红蘑菇的时候,十几名风尘仆仆的僧人,也来到了阳谷城外。

  这十几人大多都是膀大腰圆的武僧,为的,却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年轻和尚。

  眼见前面便是城门,那年轻和尚勒住了缰绳,在马上远远的眺望着。

  只见城门外用拒马围出一个十丈方圆的空地,正中间敞开一丈多宽的缺口,百姓、商旅进出城都要在此接受检查。

  “看来这阳谷城最近不是很太平啊。”

  那年轻和尚微微一笑,抬手示意左侧的僧人上前,交代道:“广慈师兄,你且带几个人留在城外,每日午时来城门口一趟,我会派人过来报个平安――记得,切不可惊动周围的百姓,暴露了行踪。“

  “广济师弟!”

  那广慈闻言却有些急了,慌忙道:“些许小事,哪用你亲身犯险?还是我带人进城……”

  “无需赘言,此行既然以我为主,你只需听我的吩咐便是。”

  广济和尚摆了摆手,也不管那广慈还想说些什么,后脚跟一磕马腹,径自朝城门去了。

  广慈见状无奈,也只能私下里交代其它僧人,一定要保证广济的安全,然后选出三个僧人,转头奔向了附近的山林――显然是打算在野外过上几日。

  却说那广济和尚等人到了缺口处,很快便被守城的兵丁拦了下来,询问他的来历、目的。

  就见他翻身下马,满面和煦的道了声佛号:“阿弥陀佛,小僧是少林寺的广济和尚,听说此地出了一位佛法精深的高僧,故此小僧特来聆听教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