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生活在桃花乡里

  传阅文件,是秘书的日常工作之一。【】这个周五的下午,纪小川拿着一个文件夹进了人力资源部的部长办公室,文件夹里有两份传阅件。

  看到坐在办公桌后的李德民,纪小川叫了一声:

  “李部长,您好!”

  李德民正在电脑上看新闻,抬头见到纪小川,笑道:

  “哦,是小纪啊!有什么事吗?”

  纪小川把文件夹放到办公桌上,用手推向李德民,说:

  “李部长,这里面有两份文件,请您过目。”

  李德民把文件夹拉到面前,打开,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吸引李德民的,不是文件的内容,而是文件处理签上填写的一手潇洒硬笔行书。这些字体,端庄大气、刚柔相济、赏心悦目。

  李德民情不自禁地赞赏道:

  “小纪,这是你的手笔吧,真是不错!”

  纪小川笑笑,没有回话。

  “真不错!很难得啊!”

  李德民一边欣赏,又重复了一句。如此的感慨,发自内心。因为在李德民的心里,现在能写出这么一手好字的年轻人不多了。

  谁都知道。中国字,难写;要写好,更难!这是世人普遍的认识。在全世界的文字中,只有汉字是方块字,结构最复杂,同时也是最具魅力的文字之一。

  汉字之美,堪比优美的舞姿。这一点,从中国书法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就可看出。能把文字的写法,当作一门创作艺术,而又能为全世界认同其价值的,并不多见。

  除了汉字,也许只有以汉字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日文和韩文有些艺术性,但都难以与中国的书法相媲美。说穿了,还是因为汉字难写,写好难得。

  但任何一种文字,都是书写工具。基本的功能,还是传递信息。因而,除了特别的兴趣和家传,国人学习汉字,更多的是学习汉字的笔画和骨架。只要笔画到了,骨架不搭错就ok了。

  而到了当代,更有许多人,只求形似或者意会,根本不在乎字写得美观不美观,笔画全不全,别人能否认识?之所以如此,也许是图省事,也许是一种无奈。

  李德民之所以有如此感慨,又有其特殊的时代特征。

  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环境下成长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电脑及打印技术的快速普及,极大地解放了文字的书写方式,让汉字写作的教学地位一落千丈,客观上就让这一代青年没有得到严格的文字书写强化训练。

  当然,如今在社会上,字写得好不好,已经不会让人尴尬。无论什么东西,都可以用电脑打印,谁也不知道,也不会在乎你的字写得怎样。

  必须亲自动笔的,也许只有自己的签名、或者“同意”之类的几个字。但这几个字,是无法认定一个人的书写水平的。

  李德民也知道,现在有许多领导的签名,都是请书写高手设计过的,看似龙飞凤舞,颇有大家风范,其实也就如程咬金的三板爷一样。正因如此,纪小川一手漂亮的字体,对于爱好书法的李德民来说,自然心生好感。

  李德民欣赏了一会,便翻过了处理签。眼前看到的,是一份集团公司的人事任免通知。几天前,这个通知上的内容在总裁办公会议上通过后,就广泛传开了,反响挺大。

  (本章未完,请翻页)李德民注意到,这次人事变动,之所以反响很大,是因为此次聘任的副部级干部中,有一名80后美女。这意味着,在云峰集团的中层以上干部中,第一次出现了80后的身影。

  对于60后而言,许多人无疑会心生一种岁月无情催人老的感慨。而对于80后而言,又无疑会传递出了一种天将降大任前的期待和兴奋。

  并没有用多长时间,李德民就看完了文件。提笔签名时,李德民笑道:

  “真有意思,开会时人人都喜欢往后坐,签名时也往后签,要是在待遇问题上也是这样谦虚,许多事情也许就会好办多了!”

  听到李德民如此感慨,纪小川好奇地伸过头一看,文件处理签的签名处,在已有签名的前面,还真的空着几个位置。但这之前,自己并未留意这些。想想,又觉得确实有趣。

  李德民签完自己的名字,便拿起文件夹递给纪小川。接过李德民递回的文件夹,纪小川往外刚走出两步,又忽然停住,折返回来,问道:

  “李部长,明天有没有空?我想请您去喝茶。”

  李德民笑道:

  “哦,小纪,兴致不错啊!”接着便问道,“说吧,是不是有什么事要我帮忙?”作为人力资源部的部长,李德民对这类请吃请喝的事情比较敏感和慎重。

  纪小川就怕李德民多心,连忙说:

  “没有没有,什么事都没有,我就是想找个机会跟您聊聊。我听人说过,李部长的生活经历特别丰富,身上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我想……”

  李德民恍然大悟道:

  “哦,我明白了,听说你在写小说,是不是想搜集创作素材?”

  纪小川的脸红了一下,点了点头。

  李德民说:

  “好,年轻人就是要有抱负。不过很抱歉,明天我们同学聚会。”

  纪小川不无遗憾地说:

  “那就算了,改天我再约部长吧!”说着,便准备往外走。

  李德民想了一下,说:

  “小纪,你等一下。要不这样,明天你跟我一起去。怎么样?”

  纪小川以为李德民只是客气这么一句,忙推辞道:

  “那怎么合适?我还是改天约请部长吧。”

  李德民笑道:

  “小纪,你不知道,明天是我们职大同学毕业二十周年聚会。二十年,弹指一挥间,青丝变白发,媳妇熬成婆,大家肯定有不少感慨。如果你想了解我们这一代人,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呢!再说,你的摄影技术专业,可以给我们当摄影师啊!”

  李德民一边说、一边从办公桌的后面转了出来,朝房间的接待区走去。边走边招呼,来来,小纪,坐一会,我给你说说我们那段青春岁月,很多故事哟!

  来到接待区,李德民从矮柜的抽屉里取出一个纸杯,从方形茶叶盒里倒了一点茶叶,提起电热水壶,给纪小川倒了一杯茶。

  纪小川口中称谢,伸手接过李德民递上的茶杯,放到了茶几上。

  两人在沙发上坐下,纪小川掏出烟盒奉上了一支烟,又打着火帮李德民点燃。李德民使劲地吸了一口烟,眉头皱了起来,似乎是在调整自己的思路。

  吐出一口浓浓的烟雾后,李德民坐直了一下身子,开口道:

  “小纪,这么跟你说吧。我上职大时,

  (本章未完,请翻页)也就是你现在这个年纪。你今年二十三了吧?”见纪小川点了点头,李德民接着说,“86年我考上职大时,也有二十三岁了。”

  纪小川有点惊讶,说:

  “怎么这么大了才考上大学?”

  李德民苦笑了一下,说:

  “大吗?其实我在班上算是年轻的。我们那个班,同学间年龄相差很悬殊。大的呢,已经年近四十。最小的,好像只有十七岁。50后、60后、70后,三代同堂。学历呢,有初中毕业的,有高中、中专、技校毕业的。生源呢,有市县党政机关的、企事业单位的、中小学的。职业呢,既有普通工人、办事员,也有科长、主任、厂长什么的。整个一个大杂烩。”李德民说着,哈哈笑了起来,边笑边端起了茶杯。

  纪小川也被这一奇特而有趣的现象逗乐了,呵呵地笑着。

  李德民喝了一口茶,接着说:

  “那段求学经历,至今想起来,真的让人很感慨。77年恢复高考,我是79年高中毕业的,高考没考上,毕业时还不到十六岁。”

  “部长读书真早。”纪小川在心里迅速推算了一下,想当然地插了一句。

  李德民明白,因为纪小川不了解那个时候的学制,才会这么说。于是纠正道:

  “不能说太早,而是那个时候的学制比现在短。我读小学时,是五年半学制,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加起来也就九年半,比现在整整少了两年半。”

  “哦——”纪小川恍然大悟。

  李德民接着说:

  “说是高中毕业,其实那时初中毕业的水平恐怕都没达到。因为我们赶上了‘十年’的尾巴,学校不仅没有学习氛围,也没有教学质量。读中学的四年里,我们搬走了学校前面的一座大山。如此,高考自然没戏。

  “在家待了两年业。81年参加工作时,国家规定,‘十年’后至1980年前毕业的中学生,一律不承认学历,得重新参加文化补课,全部从初中补起。所以,到单位一报到,我们那批青工,就被安排脱产补习初中课程。虽说是补课,其实跟还愿差不多。补习班几十个人,没有几个认真读书的,整天就是打打闹闹。

  “教我们的老师,都是刚出校门的中专生,哪里管得住我们这一群从小就如混世魔王一般的学员?实话说,那个时候,只要捧着书本就感觉头痛。”

  李德民说着,哈哈笑了起来。纪小川跟着笑了一阵,便好奇地问道:

  “不想读书?哪……部长后来怎么想起要考大学了呢?”

  李德民一怔,笑着说:

  “因为不读书找不到老婆啊!”

  纪小川被逗乐了,呵呵笑道:

  “李部长……你真逗!”

  李德民却严肃地说:

  “小纪,你别笑,我真没开玩笑。你不知道,那个时候的大学生牛逼得很,一到单位,几乎所有的姑娘都争着抢,整天就像生活在桃花乡里一样……”正说着,门外突然有人在喊,“李部长,快开会了。”

  李德民一听,本能地抬腕看了一下手表,连忙站起,对门外的人应答一声“知道了,我这就去。”接着对纪小川说:

  “小纪,对不起,我要去开会了,改天我们再聊吧。哦,说好了,明天早晨我来接你,相机我来准备。”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