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誓言弄个铁饭碗

  这天上班后,纪小川正在整理昨天的会议记录,放在桌上的手机响了起来。【】拿起一看,是韩慧玲在呼自己。纪小川按下接听,刚把手机放到耳边,就听韩慧玲说:

  “哎,小川,你到技术中心的办公室来,有事找你。”

  纪小川来到技术中心的这间办公室时,就见技术中心的陈军,法律部的郑位启,审计部的汪建华,行政部的韩慧玲等人,正在热烈地讨论什么?纪小川走过去,见沙发上已经坐满了人,就在沙发旁边的一张木椅上坐了下来。静静地听了一会,纪小川才听明白,原来他们是在讨论报考公务的事情……

  同一时间,李德民坐在自己的办公室翻阅刚送过来的一份《云滨晚报》。看了一会,一眼瞥见报上刊登的一则招聘公告,李德民顿时感觉头痛了起来。

  眼前的这个招聘公告,是由云滨市公开招考公务员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招录单位有市水利局、市档案局、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十多家机关,一共招录公务员58名。身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长的李德民,自然知道这个公告具有的诱惑力。

  实话说,李德民并不担心这次公务员招聘会让企业流失多少人才。因为他知道,别看这次人才招聘有五十多个职位,公司符合报名条件的大学生毕业生也有十多个,但如果能从中录用一个,就算非常幸运了。

  真正让李德民忧心的,是这种招考,已经把在企业里工作的年青大学生毕业生搅得心浮气躁,根本无心扎根企业。他们的满门心思,就是复习,考试;再复习,再考试。可如此一来,朝秦暮楚,他们根本无心钻研业务和技术、积累工作经验,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自身工作能力和职位的提升,而且给企业的各项工作也造成了较大影响。

  李德民并不反感年轻人追求前程,但对年轻人把报考公务员当作唯一的追求,并且誓言一考到底,就不敢苟同了。心想,难道只有当上公务员才算有出息吗?

  因为在李德民的朋友圈中,就有许多人是机关的公务员。在他们当中,几十年间,好的混到了副处,普遍的是科长,或者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能说前程远大吗?

  李德民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以自己的经验来看,一个人的前程,其实更多的,是对某一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在官场混的。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宁为鸡头,不做凤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面对眼前的这个公告,李德民虽然有点恼火,但也无可奈何。他甚至能够想到,公司里的那些缺心少肝的家伙看到这个消息后,肯定在蠢蠢欲动了。想到这里,李德民就坐不住了,起身从办公桌后转出,离开了办公室。

  一路上,李德民虽然显得漫不经心,但眼睛和耳朵一刻也没闲着,在留心观察着楼道两边每间办公室里的动静。来到八楼西面的尽头时,李德民就听到一间办公室里很是热闹。李德民当然清楚,这间办公室,是集团技术中心的一间办公室,因为位置比较偏僻,也是公司里的年轻人喜欢扎堆的地方之一。

  李德民连忙闪到一根立柱后,屏息静听。偷偷听了一会,李德民就听明白了:果然不错,里面的几个家伙,正是在议论公务员招聘的事情。

  李德民悄悄伸出头,透过落地玻璃墙往里张望,就见房间深外的一组沙发上,技术中心的陈军、审计部的汪建华、法律部的郑位启、行政部的韩慧玲和纪小川等人,正聚集在一起,聊得很是起劲。这几个家伙,都是近几年李德民亲自招聘进来的大学生。

  此时,就听到汪建华说:

  “不管你们怎么想,反正我这次是要报考的。如果这次还没考上,明

  (本章未完,请翻页)年再考,反正我不能一辈子呆在企业里。”汪建华穿着很潮,颇有几分娱乐明星的味。

  陈军说:

  “就是,那怕是再当一回炮灰。不管怎么说,这几年多少也积累了一点工作经验,难道还考不过那些刚出校门的愣头青?不过,当初要是参加三支一扶,或者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或者去当村官就好了,这些项目都有专门的招聘指标。”

  郑位启说:

  “切,你能吃得了那个苦?不管怎么说,就算是碰运气吧,反正现在有地方吃饭,有地方睡觉,如果没考上,就回来呗。”

  别看室内的几个人说得非常轻巧,可就是这么简单的几句对话,却让李德民感觉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心想,好啊,你们这几个家伙,显然是想把企业当成客栈,当作人生旅途中的临时歇脚处,把企业当冤大头一样耍呢。

  李德民心里虽然气愤,到底还是没有怒发冲冠、气急而出。他只是想不明白,作为国家经济支柱之一的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是社会最具活力的创新平台之一,很适合年轻人求新、冒险、挑战的性格特征,只要年轻人沉下心来,是能够有一番作为的,可为什么年轻人沉不下来呢?当然,不管李德民此时作何感想,并不会影响里面的讨论。

  韩慧玲说:

  “我到觉得,我们现在端着这个东家的饭碗,心里却在想着另一个东家的事情,是不是有点……有点不够意思呢?”韩慧玲说完,看了纪小川一眼。

  纪小川还未张口,郑位启就说:

  “嗨,那有什么啊!我们又没有白吃饭,该做的事不都做了吗,又没少做。”

  韩慧玲说:

  “话不能这么说,用心和应付是两回事。说实在的,这几年因为把心思都放在报考公务员上面了,业务知识真的学得少了点。要是早点静下心来,说不定中级职称都考过了。”

  韩慧玲的这一番感慨,总算让李德民得到了一丝安慰。李德民心想,还不错,总算有人开始觉悟了。可就在李德民心里正期待韩慧玲进一步发挥时,房间里却静了下来。等了一会,见里面没了动静,李德民便不免有些遗憾。

  但正当李德民准备怏怏离开时,就听到陈军问道:

  “哎,小敏,你说这次彭智勇会报名吗?”

  韩慧玲还未来得及回答,就听郑位启说:

  “他才不会报名呢,刚提拔为主管,春风得意,用得着去当炮灰吗?”

  汪建华接口道:

  “这个家伙,也不知他凭什么就上去了?其实,我们也没比他少干嘛。”

  郑位启说:

  “凭什么?还不是马屁拍得好。你们没见他整天一副奴才相,见到谁都是一脸媚笑,说的那些话,哎哟!简直让人肉麻。哦,对了,听说他好像有一个叔叔在市国资委,好像……好像是一个什么科长吧。”

  韩慧玲立即嚷道:

  “乱说,他家是岳衡市的,在云滨举目无亲,那有什么叔叔在国资委?”

  郑位启的脸顿时红了,讪讪道:

  “韩慧玲,别这么凶好不好?这些……我也是听别人说的。”

  韩慧玲说:

  “哼,道听途说。其实,彭智勇就是比你们强,他的业务能力、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你们能比吗?当初公司动员大学生下基层,你们都往后面躲,现在却说风凉话。无聊。”

  李德民心想,嗬,看来这个韩慧玲挺护着彭智勇的嘛!正想着,就听见陈军说:

  “好了,小敏,我们别说他了,还是说报考公务员的事情吧。”

  汪建华说:

  “还有什么好说的,考得上当然好。考不上呢……其实也没什么可遗憾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为什么?”韩慧玲问。

  汪建华说:

  “因为改革啊。看来,公务员的铁饭碗,估计也端不了多久了。哎,你们难道没有看到中央印发的那个工作规划吗?规划强调,要建立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哦,听说,有的城市正在酝酿试行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呢。”

  “什么叫分类改革?”韩慧玲又问。

  汪建华说:

  “据说,要将公务员划分为综合管理、行政执法、专业技术三类,将后二类与行政级别脱钩,不再走官道,建立**的晋升渠道。每个人的职责,都是执行,不具备官的决策权力。官权呢,掌握在那些带长的人手中,比如局长、处长、科长什么的……嗨,说得直白点,就如同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一样。”

  “如果是这样,考公务员还有什么意思呢?”陈军说。

  汪建华取笑道:

  “陈军,你这个家伙就是官瘾太大。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冲淡官本位,要的就是釜底抽薪式的效果啊!唉,几千年来,传统文化把当官确立为个人最大的出息,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悲哀!”

  陈军抬杠道:

  “哟,说得这么伟大,那你为什么还要考公务员?”

  汪建华笑了笑,说:

  “我是为了钱,房子、车子都要这个的。要是企业能给我足够的薪水,孙子才会去考公务员呢!说实在的,这几年把我的头都考大了。”

  郑为启突然嘣出一句:

  “嗳,建华,那三级执法员,到底是不是处级干部呢?”

  汪建华说:

  “还处级呢,都说了与官脱钩。改革强调的,就是公务员的专业水平。专业水平好,升职就快。要是不好,不仅升不了职,还有可能被辞退。”

  “那就……真的没有什么意思了。”郑为启一听,不无失望地说。

  汪建华抢白道:

  “怎么就没意思了?你不是老抱怨干部用人机制不公平吗?说有能力不如有关系。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消除潜规则的弊端。再说,改革后的薪酬水平,肯定比现在高。其实……干什么还不是为了钱吗?”

  郑为启瞪着眼不服气,高声说:

  “这不仅仅是待遇问题,而是一种感觉,做官的感觉。是那种高高在上、前呼后拥、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再说待遇,因为职级提升带来的工资收益,与官位带来的好处根本就没法比,没法比,”郑为启摇着手说,“说天壤之别,一点都不过分。”

  听到这里,李德民苦笑了一下,这些小家伙啊,还没有当过一天官,却对当官的体会不浅哟。哼,好的没学到,坏的倒都学到了。

  陈军说:

  “但我认为,这样总比耗青春、熬资历,长期锁定在一个职位上强,毕竟官不是那么好升的。哎,你们知道不知道官场天花板现象?”

  郑为启一愣,说:

  “公务员也有天花板现象吗?”

  陈军得意道:

  “不知道了吧?这样,你到政府机关去问一问,熬一个处级要多长时间?据我所知,在云滨这样的城市,一般人没有个一二十时间,你连想都别想。大多数人升到副科、正科,就基本原地踏步了,到退休时照顾一个副处就算很不错了。这就是公务员的天花板现象。”

  听到这里,李德民乐了。心想,我还当你们这几个家伙脑子进水不清白。可既然明白,为什么还要一门心思报考公务员呢?

  纪小川一直没有说话,可正想开口时,却一眼看到了躲在立柱后面的李德民,忙伸手捂住了自己的嘴巴,急忙用眼神提示另外几个人,房间里立即静了下来……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