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

  子们眼睛里发出欢乐的光芒,单调的活动被创造性的活动取代了在算术课上也有类似的情况,当我觉察出孩子们理解应用题的条件有困难时,我就求助于这种创造性的劳动画图。【】孩子们把应用题再读一遍,然后把它“画”出来。在这以前似乎是莫名其妙的那些依存关系,变得容易理解了。听讲听得太久也会使儿童疲劳。我一发现孩子们的目光黯淡了,就赶紧把讲述的东西来个“收场”,不再继续下去,而开始让他们画画。</p>

  我们每星期出去参观或旅行一次,在参观时编写带图画的小作文。孩子们把个人的见闻和感受画下来,在画的下面写上一两句话,这就是“带图画的小作文”。孩子们在教室里读这些小作文,这样做给了他们很大的满足。编写小作文是一种训练儿童在将来从事持久的、紧张的脑力劳动的极好手段。早在一年级,特别是在二年级,我就力求给每个学生布置个别作业,希望他把作业做到底。这一点对于培养脑力劳动的纪律非常重要。</p>

  放学以后,孩子们回家休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防止儿童在上课时过分疲劳,但他们在上完课以后毕竟还是很累的,所以一定要休息。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一般来说,在下半天,不应当让学生再从事跟学校里同样紧张的脑力劳动。特别是不能允许学龄初期的儿童负担过重。如果在学校里从事了3、4个小时的脑力劳动以后,在家里还要强迫儿童再像学校里那样紧张地用脑,那么儿童很快就会被搞得精疲力竭了。</p>

  当然不布置家庭作业也不行。应当教给儿童进行用脑的努力,集中注意力。但是这一点应当首先在课堂上来做,逐步地训练学生**从事脑力劳动的习惯。要儿童学会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地工作是很不容易的。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拴住”儿童的注意,吸引他们听自己的讲述、讲解和叙述,但他们不是靠采取什么特别的措施,而是靠讲课的内容。在学龄初期组织学生脑力劳动的技巧,就在于当儿童注意地听讲、记忆和思考的时候,使他们不觉得自己是在用力,是在强制自己注意听讲、记忆和思考。如果教师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儿童会把所有引起兴趣的特别是引起惊奇的东西,都保持在记忆里。为什么我班上的孩子们能这么容易地记住字母,学会读和写呢因为没有在他们面前提出一定要做到这一点的目的。因为每一个字母对儿童来说,都是一种引起惊奇感的鲜明形象的体现。假如我每天都给予学前儿童“一份儿知识”指给他一个字母并要求他记住,那是不会有任何收效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把目的对儿童隐藏起来。在教他们的时候,要使他们觉察不出你的目的,这样能够减轻脑力劳动。而做到这一点,却远不是像乍看起来那么容易的。在学龄初期这个阶段,特别是在一年级,儿童确实是不会专心致志的。教师应当去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去利用心理学上所说的不随意注意。</p>

  有些教师认为,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使儿童“经常处于智力紧张状态的气氛”,就是自己的成功。初看起来,他们采用的那些方法能够造成一种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假象:作业的花样像万花筒似的不停地变换,儿童集中注意地听着教师的每一句话,教室里笼罩着一片紧张的寂静。但是,这一切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而所得到的结果又是如何呢不断地使足力气来集中注意力,不让任何一点东西疏忽过去,而这个年龄期的儿童还不善于约束自己的注意力,其结果只能是使儿童精疲力竭,使神经易于激动,使整个神经系统过于疲劳。所谓“在课堂上不浪费1分钟”、“没有一时一刻不在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可能在教育人这件精雕细刻的工作中,再没有比这种做法更为有害的了。教师在工作中抱定这样的宗旨,那就简直意味着要把儿童的精力全部榨出来。在上完这种“高效率的”课以后,儿童回到家里已经疲惫不堪了。他很容易激动和发怒。本该让他好好地休息,可是还有许多家庭作业等待着他。儿童只要朝那装着课本和练习本的书包望上一眼,就感到厌恶。</p>

  难怪学校里常常发生违反纪律的现象,它表现为学生对教师和同学的态度粗暴,无礼地对待别人所提的意见,结果引起许多冲突。因为儿童的神经在课堂上已经紧张到了极点,再说教师也并不是电子计算机。所以并不奇怪,儿童在放学回家后常常心情郁闷,不愿说话,对一切都冷漠,或者相反,他们处于一种病态的极易发怒的状态。</p>

  不,决不应当用这样的代价来达到使儿童集中注意、专心听讲和积极用脑。应当不断地使儿童的精力得到补给。这种补给的源泉就是:去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到大自然中去活动,读一些有趣的书这里所说的读书,是出于儿童求知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怕老师提问,举行参观旅行等。学习应当跟多方面的智力和体力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使这些活动能激发儿童的鲜明、动人的情感,使周围世界像一部有趣的书,诱使儿童很愿意去读这部书。除了到自然界去旅行和游戏以外,体力劳动能为儿童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余地。经验证明,体力劳动对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地、惊人地、丰富的思想的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正是在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着学生的极重要的智慧品质:好奇心、钻研精神、思考的灵活性、鲜明的想像力等。学校的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正是在低年级,由于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性质偏重于掌握越来越多的技能和技巧,才产生了把知识变成僵死的负担的危险性。如果只是掌握了这些技能和技巧,而不把它们运用于实践,那么学习就会渐渐地离开儿童的精神生活的领域,跟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脱离开来了。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就要设法使每一个儿童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技巧。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的。</p>

  56、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p>

  不久前,到我们这里来参观的一位基洛夫格勒州的女教师抱怨说:“我真不懂,孩子们上学以后,在他们身上发生着什么变化。孩子来的时候,既聪明伶俐,又勤思好问。可是你瞧,到了五年级,他已经是个平平常常的学生,而到了六年级,他就不想学习并且掉进不及格学生的行列里去了怎样来解释这种现象呢”</p>

  的确如此。为什么许多学生学得不好呢为什么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个要求稍加思考的基础性的问题,也往往不能**地进行分析呢按所谓教学论的道理来说应当是这样的: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获取新的知识就应当越容易。可是事实上完全相反: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往后的学习反而越艰难。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为什么许多少年在八年级毕业以后不想再学下去他们说,学习太困难了呢</p>

  我坚定地认为,现代学校的整个教学体系有着非常严重的缺点:没有足够的智力的训练,也就是说,没有进行足够的专门的工作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向他们提出的惟一的任务就是:识记,保持,再现。像我们现在所做的那样,把学校的语文教学仅仅归结为死抠语法,这是很荒谬的,要知道,儿童早在知道世界上还有语法这个东西存在以前,就已经能理解本族语的极其细微的情感色彩了。因此,学校的首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有经验的教师们都确信:许多学生之所以连语法也没学好,正是因为词并没有成为智力发展的手段。</p>

  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3年,得到一条信念:必须把儿童的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创造作为教学体系的基础。不要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要创造自己的思想。我曾有幸是的,这是真正的幸福把一个班从预备班一直带到十年级,领着他们走过一条完整的认识的途径。我相信:要使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活跃的智慧和鲜明的想像不仅不熄灭而且得到发展,那么我所上的那种所谓“思维课”是很有必要的。</p>

  我让我未来的学生六岁的学前儿童每星期到学校来两次。我带领他们到果园、树林、河岸边和田野里去。我们的“课本”就是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太阳、树木、花朵、云彩、蝴蝶、各种颜色和声音、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音乐。我们每出去参观一次,就把这大自然的书读上一页。譬如,这些书页的名称有:自然界里的生物和非生物;水里和陆地上的生命;穗子和种子;自然界在春天的苏醒;秋天的最早的象征;蚂蚁的生活;天空的云雀儿童学习看出并且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跟词之间的深刻的联系。在这种思维课上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他们深刻地感觉到词的情感色彩:词好比是一点火花,去点燃思维的火药。在思维课上,孩子们不仅是听,而且是用感官去感知这些词语,如:闪烁的群星,柔和的风。这些词语的声音,在孩子们的意识里永远地跟鲜明的、难忘的、激动人心的画面结合起来了,因此就成了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个性的东西。</p>

  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泉源,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譬如眼前是一棵繁花盛开的树。儿童看到闪耀着的阳光的光点、雪白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颤动的树枝和悠闲的小蝴蝶。我给孩子们指点出这些事物之间的几十种的相互联系,于是激发起他们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来,孩子们就编起各种故事来了。只有在儿童亲眼看见的那些事物之间,才能找到成千上万种的联系,也就是说,关于开花的苹果树和春天的太阳、关于蜜蜂和树枝、关于小蝴蝶,就可以编出成千上万个故事,而且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独特的情节。</p>

  下面就是我的学生在思维课上编出的几个故事。在我们学校里,从预备班开始一直到七年级,都在上这种课的。</p>

  花瓣儿和花朵三年级丹尼娅作</p>

  一朵白色的大丽花开放了。蜜蜂在它的上面飞舞,采蜜。</p>

  这朵花有42片花瓣儿。有一片花瓣儿骄傲起来了:</p>

  “我是最美丽的。没有我,花朵就不会开放。我是最主要的。要是我离开这儿走掉,有什么关系呢”</p>

  花瓣儿一使劲,挣脱了花朵,跳到地上。它落在玫瑰花丛中,等着瞧花朵会怎么样。</p>

  可是花朵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仍旧朝着太阳微笑,仍旧吸引着蜜蜂来采蜜。</p>

  花瓣儿起身走了,遇着了蚂蚁。</p>

  “你是谁呀”蚂蚁问。</p>

  “我是花瓣儿。最主要、最美丽的花瓣儿。没有我,花朵就不会开放。”</p>

  “花瓣儿我只认识长在花朵上的花瓣,像你这样长着两根细脚的东西,我可不认识。”</p>

  花瓣儿走呀,走呀,到了傍晚就干枯了。而花朵照样开放着。</p>

  缺少一片花瓣儿的花朵仍旧是花朵。而离开花朵的花瓣儿就什么也不是了。</p>

  带翅膀的花儿一年级娜塔莎作</p>

  这是夏天的事儿了。起了一阵大风。风把一粒长着两个毛茸茸的小翅膀的种子带到了草原上。种子落在草丛里。青草惊奇地问:</p>

  “你是谁呀”</p>

  “我是带翅膀的花朵,”种子回答说,“我准备在这儿,在草丛里生长。”</p>

  草青高兴地欢迎新来的邻居。</p>

  冬季过去了,小草开始发绿。在种子落下去的那个地方,露出一根壮实的茎。它的上面开了一朵黄花。它鲜艳得像一颗小太阳。</p>

  “啊,这原来是蒲公英呀”青草说。</p>

  谁更聪明三年级加里亚作</p>

  公牛、山羊和绵羊争论谁最聪明。每一个都说:“我比大家都聪明。”谁也不想比别人愚笨。</p>

  于是它们去找驴子,让驴子评一评谁最聪明。驴子给它们出了一道题。</p>

  “你们每一位都说说,为什么青草会生长。谁说得比别人更聪明,它就是最聪明的。”</p>

  公牛说:“青草能生长,因为常常下雨。”</p>

  山羊说:“青草能生长,因为有太阳晒。”</p>

  可是绵羊闷声不响。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星期,它还是闷声不响。</p>

  于是,驴子决定说,绵羊最聪明。既然他闷声不响,说明它有心眼儿。而公牛和山羊,</p>

  虽然它们说了,作兴会说错了呢。</p>

  我面前放着几千篇儿童编的故事,每一篇都各有各的长处。现在你们读了其中的三篇。我再重复地说一遍:只有当词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他的带有深刻个性的创作工具的时候,才能取得这样的成果。这个工具,正是要在童年期和少年早期加以运用。在这几年里特别是从6岁到10岁这个年龄期没有做到的事,以后永远也弥补不上了。如果儿童在小学里没有学习用词来进行思考和创作,那么到五年级再来开始这项极其精细的劳动,就毫无意义了。</p>

  现在的学校的整个教学和智育的体系,需要从根本上加以科学的改善。让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创造精神来统治学校的王国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发展的全部内容和全部性质,都应当建立在这三根支柱上。</p>

  57、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p>

  小学教师应当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由认识家乡的田野和树林而逐渐扩大到了解祖国以至全世界的自然界和生活。</p>

  我的孩子们早在一年级就很清楚地知道,地球是一个围绕着太阳旋转的巨大的球体,它有时以这一面,有时以另一面对着太阳,所以在同一个时间,地球上的各个地区里既有炎热的夏天,又有严寒的冬天,有的地方是白昼,有的地方是黑夜。从二年级起,我们开始做环球“旅行”。孩子们坐在校园里用植物的藤蔓搭成的“绿色教室”里。他们面前放置着一个很大的地球仪,它被人工制作的“太阳”照射着。“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又绕着“地球”转。我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看,这儿是我们祖国的广大国土。我们居住在离祖国西部边界不远的地方,现在让我们向东,作一次长途的旅行。我们将在一些城市和村镇停留,看看人们是怎样生活的。”然后我讲到在我们的“旅途”上遇到的田野、河流、居民点的情况,一边讲,一边演示图片和幻灯片。</p>

  已经傍晚了,我们不知不觉地“旅行”了2个小时,可是只“走”了不到100公里。孩子们心情迫切地期待着下一次继续“旅行”的日子。</p>

  又是城市和乡村、森林和河流、建筑物和古代文物,但是“旅行”并不感到单调乏味,因为儿童在我们祖国的每一块地方都能看到新的、独特的东西。“旅行”了几天以后,我们已经接近了伏尔加河,看见了许多水电站,还在沿伏尔加河的辽阔的草原上跟放牧人会见。孩子们屏声息气地听着关于决定人类命运的斯大林格勒大战的故事。如果不是成千上万的英雄们在这里拼死战斗,那么我们今天就不可能在这个教室里学习。应当从小就引导孩子们关心全人类的命运。</p>

  孩子们一天天地深入我们祖国的大地,在他们的面前不断地展开新的景象:这里是有着无限的地下宝藏的乌拉尔,这里是神秘莫测的原始森林,这里是汹涌奔腾的西伯利亚的河流然后我们坐上轮船,渡过贝加尔湖,欣赏着群山和森林,在篝火旁边过夜我们再往前行,孩子们面前展现出远东的无尽宝藏,再往前就是大海了。我们坐上远洋轮,东渡库页岛,然后到达千岛群岛这儿是我们祖国的白昼开始的地方。我们的“旅行”大约用了3个月时间,平均每天行程100公里。我们见到40多个民族的人,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人物农民、建筑工、矿工、渔夫和地质工作者。他们都在劳动,为的是我们生活得更好。孩子们产生了对祖国的自豪感。</p>

  后来我们又到祖国的北方、西方、南方去做过几次“旅行”。我们在旅途中度过了整整一年二年级。“祖国”这个词在儿童的意识里不再是空洞的了,而是充满了鲜明的景象,激发了他们对祖国人民的英勇劳动的自豪感。</p>

  我们也出发到国外去“旅行”。我提出的目的是向儿童指出地球上各个地方的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美,讲述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和劳动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激发儿童对各国人民的文化、艺术、现在和过去的情况的兴趣,说明世界上正在进行着的善与恶的斗争。在这些“旅行”中,直观性起着更大的作用,因为必须创造条件,使儿童形成关于遥远的国度和在我们这里看不到的自然界的表象。</p>

  起初,我们到全年都是夏天的国度里去。孩子们一天天地了解埃及、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的自然界、人民的生活习俗、劳动和文化,他们听讲关于这些国家的故事,看记录影片等。孩子们好像真的置身于笔挺的棕榈树下,感受到赤道上的炙人的炎热和大雨后的凉爽,观察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到金字塔之国埃及去的“旅行”,特别使儿童感到津津有味。</p>

  然后,我们到邻近各国去“旅行”,我们到了斯堪的纳维亚、中欧各国、土耳其、伊朗、阿富汗、日本。我们又以同样的方式到了南美洲、加拿大和美国,到了澳大利亚和北极。在做环球“旅行”的时候,孩子们看到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得幸福。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那里存在着人压迫人、饥饿和贫困的现象。在孩子们的意识里,形成着关于产生这类不良现象的原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观念。孩子们逐渐地认识到:世界上正进行着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斗争。我力求使我的学生们关心那些至今还在被剥削者所奴役的劳动人民的疾苦,关心至今还没有获得自由的整个人民的疾苦。</p>

  在孩子们的面前逐渐开阔起来的世界,不应当仅仅是些海洋、大陆和岛屿,是些没有见过的植物和动物,是北极的极光</p>

  ...</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