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家

  夏思羽听她妈妈说,她是在家出生的。那一天出生时也不知道是几点,只知道那是太阳刚刚从门槛那里照进来的时候。妈妈快要生她的时候,躺在床上,身边只有一个两岁多的哥哥。身旁没有大人,妈妈只能靠自己,费尽力气才把她生下来。随着那一声啼哭,妈妈在哭,她在哭,哥哥也跟着哭。

  夏思羽妈妈,也是从那时起,一直恨着夏思羽的奶奶和姑姑。明明知道她要生了,她们都不着家,还要出去很远的地方干活,见面时都不问一下她的情况。

  夏思羽出生的那个画面,她可以想象到,也一直记得。她觉得她的妈妈很伟大!而自己的生命力,也很顽强!

  农村生孩子,很多家庭就是这样,自己在家里解决,也不像现在,要提前去医院待产。就是夏思羽的弟弟出生的时候,她妈妈也是一个人站在房间里面生。那时夏思羽的爸爸在另外一个房间,直到孩子生出来快要落地了,夏思羽妈妈叫他过来他才过来看看,然后去找人过来帮忙。农村的孩子,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安全地出生,就是一种幸运。

  夏思羽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在一个被大山所环抱的小山村里,那里除了山还是山,所以平日里,他们最大的爱好就是爬山。爬到山顶,他们才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其实那只是县城里的一个电厂。电厂很美,他们可以想象到外面的世界都是像它那么美。

  夏思羽家有3个孩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哥哥叫夏思洲,弟弟夏思远,夏思羽排在第二。按家庭人口分田地的时候,夏思羽妈妈还没有正式嫁过来,夏思羽爷爷他们也没有分得很多的田地,所以当夏思羽他们几个孩子出生以后,家里的两亩田已经不够养活他们。

  村子边上堂姐家的孩子们大都去了广东打工,他们家里有很多的水田,没有人耕种,夏思羽父母就租了他们的水田种植,到年底给他们一些粮食。

  堂姐家的水田很大,大多是一两亩的。每次去插秧,夏思羽他们一家人一排站满了,都没有能全部插完秧苗,要转回来好几次,用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才插完。

  夏思羽家的水田有的在路边,当他们三个孩子在比赛谁插的秧苗一列列最整齐的时候,总有路过的老爷爷,牵着牛,坐在路边笑眯眯地看着他们,嘴里说着一两句笑话。

  夏思羽最喜欢的是和妈妈去山坡上种花生,玉米,芋头,木薯,红薯之类的,看着它们慢慢长出嫩芽,开着茂盛的叶子,到开花,到收获,她都特别有成就感。

  几个孩子喜欢用红薯叶做各种各样的耳饰、项链,学着妈妈教的用木薯叶子编制一个小房子,还拿着木薯叶甩着玩。

  花生成熟的时候,收了花生回去,大人都会把他们丢在很高的瓦房上晒。夏思羽他们想吃的时候,只能拿很长的木棍偷偷勾下来吃,因为大人们说不可以吃太多花生,可是他们总是忍不住想吃。每次偷吃被大人发现,也只能飞快地逃跑。

  在农村,似乎什么都可以吃着最新鲜的。不是刨地里的吃,就是爬到树上,坐在树枝上,边摘边吃,很多很多。

  夏思羽的爸爸以前是踩着自行车去卖冰棍的。她喜欢爸爸每次回来时,给他们带回的很多带有红豆的那种软软的雪糕,很好吃。

  夏思羽的妈妈在家里也没有什么多的农活,就带着几个孩子。有时她也跟村子里的人一起,到村子边的那块空地上,给别人做点零工挣点钱。这时,夏思羽他们几个也会拿着小板凳,跟着妈妈出去“干活”。

  村上的人常做的零工,是装沙子。有人拿卡车装了一大车的细沙子过来,倒在墙角那里。远近的村庄有很多人过来打零工,他们领到几捆小小的巴掌大的袋子,就坐在旁边开始装沙子。装满沙子,一袋是1分钱。做完后会有人过去点数,然后给他们结工钱。

  夏思羽和她的妈妈、哥哥还有弟弟,也在那里做零工。夏思羽一直记得那个小小的角落,因为那时几个村子都还是在他们村头的那块空地放露天电影的,那是远近村庄最热闹的时候。

  放露天电影的时候,夏思羽的爸爸会推着他那辆28寸的自行车在那里卖冰棍。这是其他小朋友最羡慕夏思羽的时候,因为他们得问大人要钱买冰棍,偶尔才可以吃一两根,而夏思羽,可以随便吃。

  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太好,所以给小孩子的零花钱也没有多少。街日的时候,夏思羽父母有时会给五毛钱或者一块钱给他们,去买一些自己喜欢的小零食吃,那时的他们,是最幸福的时刻。

  有时候,夏思羽自己也会去挣一点“小钱”。村子里有人盖房子,因为巷子太小车进不去,这个时候从砖厂拉回来的红砖,只能用车拉到外面大马路边放,然后要靠人工一块块搬到所建房子的位置上。所以有时她和弟弟夏思远,在不上课的间隙,也会偷偷瞒着家里,去帮别人“搬砖”赚钱。

  大人们都是用肩膀挑的一框框砖头,而夏思羽他们,体力小,只能一次搬那么三、四块砖头。村子里,有几个小孩也一起参加“搬砖”赚零花钱。他们几个孩子,就那样,来来回回无数次,上下楼梯,搬了一趟又一趟的砖。当他们把砖头垒成了高高的一面墙后,才收工。

  一顿忙活下来,房子的主人数数砖头的数量,然后给夏思羽们他发了2、3块钱。那时,一块砖就是以1分钱计算工钱的。一毛钱在当时的使用率还是比较多,最多的面值就是5毛钱的。当大家手上拿着一沓零钱时,脸上和心里都乐开了花,全然忘记了刚刚工作的疲惫。

  “搬砖”的活虽然很累,但是可以挣零花钱,所以对它,孩子们也乐此不疲。后来夏思羽和弟弟也去搬过几次砖,不过有次因为不小心,夏思羽把手上的几块砖头放下时,被锋利的砖边切掉了手指头的一块皮,流了很多血,最后还去街上的诊所让医生帮她包扎了。那之后她觉得“搬砖”也是件危险的事情,也害怕弟弟会受伤,所以她和弟弟都没有再去做“搬砖”的事情了。

  夏思羽他们渐渐长大,到了上学的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更艰苦了。父母还是省吃俭用把好的给他们,让他们可以上学,无忧无虑地长大。

  过年时天气很冷,夏思羽看到她爸爸拿着一件外套在火边烤着。她问爸爸怎么不拿出去晒干再穿。

  爸爸说第二天要穿,阴雨天晒不干,要烤干了才能穿。

  他就两件外套了?!夏思羽觉得不可思议。她也从来没有关注过家里的这些吃穿问题。

  冬天的时候,乡下都是习惯烧柴火来取暖,没有暖炉,也没有吹风机。一晚上,夏思羽就看着那衣服在她爸爸的手上冒着热气。看着爸爸拿着衣服在火炉上专注烤火的样子,夏思羽心里很不是滋味。

  小时候,夏思羽最喜欢的就是过年。过年时,街上很热闹,大人们会给孩子们买很多好吃的,也会给孩子们买很多的新衣服。但自从那一次的经历之后,夏思羽都不怎么喜欢买衣服了。她的衣服很多,可是父母的衣服,她不知道有多少件,而那里面,又有多少件是新的?

  年前,夏思羽在家里的时候,弟弟夏思远兴高采烈地跑回家,手里递给夏思羽一条围巾。

  “姐,你看这条围巾好看吗?这条给你。我这还有一条。”夏思远递给夏思羽一条围巾,然后从手上拿起另外一条素色的围巾,认真地围在脖子上,围起来之后还不时摆弄着,看起来他很喜欢自己的围巾。

  夏思羽低头看着夏思远给她的那条围巾。围巾很漂亮,款式简单大方,颜色是橙黄色的,夏思羽喜欢鲜艳的颜色,她觉得鲜艳的颜色让人愉悦和开心。果然,还是弟弟了解她。

  “你是去哪里拿的?”夏思羽边戴上围巾,边问夏思远。

  “村口那里有一辆车,装满了衣服,都是拿来给我们的。”夏思远说。“还有很多,你也去看看有没有其他喜欢的,那里有很多人,去晚了就没有了。”夏思远用单纯无邪的笑,看着夏思羽。

  夏思羽对夏思远口中的那一车的衣服充满了疑惑,她想去看看,是什么回事。

  夏思远在前面给夏思羽带路,他一路兴奋地小跑着。夏思羽在后面跟着,她好像闻到了过年的气息,对于准备看到的场面,她更加好奇了,于是也加快了脚步。

  有人已经把车子里的衣服都放在了村委办公室。夏思羽进去的时候,只看到办公桌上,堆着一些衣物。办公室里,已经有很多村子里的人在那里挑喜欢的东西,一片混乱。

  夏思羽站在村委办公室里,只看着眼前的情景,却没有移动脚步。

  虽然夏思羽还是小学的年纪,但是因为她经常看书,对于很多东西,她也比同龄孩子有更多和更深的感悟和理解。她看到眼前的这些衣物新旧不一,知道是一些别人穿过的,应该是捐的。她没有挑明,也不好说什么。

  夏思羽没有挑选任何东西。

  听夏思远说衣服的事情,夏思羽的妈妈随后也来了。她和夏思远一起挤进人群里,在衣服堆里挑选适合的东西。夏思羽只能站在旁边看着,有时给他们一些建议。妈妈也给夏思羽选了几件衣服,但是夏思羽都以“不好看”的理由拒绝了。

  很快,夏思羽的妈妈和弟弟挑好了两三件衣服,他们就回家了。

  每次夏思羽看到她妈妈,穿着那件从捐赠衣物里拿回来的衣服,还有弟弟夏思远围在脖子上的那条围巾,依然笑得那么灿烂时,她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她在心里默默记着,以后一定要努力挣钱,给他们买足够的衣服,不要让他们再次穿外面别人捐的东西。工作之后,不管父母怎么说,每年回去夏思羽都要给他们买足够的衣服,因为她不想看到那样的场景了。

  家里的条件很艰苦,夏思羽他们几兄妹平时也都是在村子里和学校玩。偶尔他们也会在街上,看那些从城市而来的小商贩,给他们大山里的孩子带来各种各样新奇的东西。

  夏思羽平时身上没有什么零花钱,有时她妈妈在街日的时候会拿一些大米或种的菜出去卖,得了一些钱,就给他们几个孩子一些做零花钱。

  夏思羽也不怎么用钱,有时候学校有一些奖励什么的,那是她身上最有钱的时候。考试好的奖励都有10元,20元的,那时她觉得非常富足了。拿到钱,她会请家里人去街上吃个米粉。

  街上有几个米粉摊,米粉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味道很纯正,夏思羽那儿的人都喜欢吃。不过只有街日或一些节日,大家才舍得花钱去街上吃,所以平时米粉摊上很少人,而街日,都是一群群的人聚在一起吃粉。

  请客时,夏思羽爸爸比较忙,没有时间去,哥哥夏思洲年纪比她大,可能也是不好意思,也没去,就夏思羽和妈妈,还有弟弟夏思远三个人去。

  夏思羽他们三个人在街上粉摊那里,点了一盆米粉。粉摊的粉大都是按盆卖的,然后客人再拿小碗盛来吃。2块5,可以得满满一大盆,夏思羽他们吃得开心又尽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