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来龙去脉

  “宝林寺三日讲经大法会”菩提达摩只言片语未说。哪怕是仰天一叹,两声长啸也好。没有!什么都没有!这让大家如何能够接受。

  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况且,现在是讲经法会,就不是沉默是金的时候。所以,听众们爆发了。

  第三天讲经,菩提达摩又是一字未说,当他走下讲经台的那一刻,听法的人群就已经乱了。挽留之声、喝问之声、咒骂之声、斥责之声、怀疑之声,嘲讽之声,不绝于耳。并伴随着一句句,一声声的“阿弥陀佛”、“无量天尊”、“肃静!肃静!”、“安静!安静!”,乱作一团。

  能肃静的了吗?能安静得了吗?

  近十万听法者如何在宝林寺围攻达摩,梁武帝的特使们如何保护周全,岭南的父母官员们如何居中调停,道俗两界的圣者贤人们如何化解这场危机?这些都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我们只简单地介绍一下,菩提达摩为什么要那么做。

  三日登坛说法,皆是不语。并一连扫视众人三日,并无后续。是语言不通,不知该如何开口?看着不像。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怕一开口就露馅,索性沉默是金?应该不是吧!那是故弄玄虚,在搞一场装逼真人秀?肯定也不是。

  其实原因大概是这样的。

  为何要不停地扫视众人?原因很多,首先他在观察众人的根基。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就是说,佛教的道和法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环境、际遇和缘分才产生。而且是因时、因人、因地而异。而大法会期间,不但前来的佛教徒们,根基参差不齐,而且还来了众多的旁门左道,修行法门各异的外道种种。因此,来的人是越多,就越没法讲。

  哪能都跟王道一似的,管他来的什么人,只管开讲!管他什么是佛法大义,只管照说!纯粹就是一场模仿秀。虽然度脱了108人开悟证道,但也葬送了自己可以立地成佛的前途和小和尚童林的性命。

  既然不能说,那为什么还要连续三日都去登台?因为他在寻徒!

  自公元前六世纪,尼泊尔城邦国家净饭王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经六年苦行,七昼夜冥思终于在一株毕钵罗树下证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创立佛教以来,佛教在天竺诸国已经灿烂辉煌了整整一千五百年。

  然而物极必反,乐极生悲,一方面佛教内部问题多多,一方面外道联合疯狂反扑,佛教之根在天竺诸国已经是千疮百孔,马上就要断掉了。菩提达摩奉师之命来中国的目的,就是寻找大根器大机缘之人,在这中土大地,将那佛教之根重新续上。

  找了三天,他找到了吗?没有!

  为什么没有?这南方梁朝不是号称佛国净土吗?高僧咸集,大德遍地。连他们的皇帝——梁武帝萧衍也号称“菩萨皇帝”。为什么没有,这还要从佛教在中国南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说起。不过那些又都太繁琐、太专业、太学术,我们不必去详细探讨。

  我们只需要知道,南北朝时期,南朝继东晋重视佛教义学的传统,在佛教理论上多有发明。但是,不如北方佛教真修实证的多。也就是说,南方佛教把道都给重歪了。

  打个简单的比喻:学佛就是在学游泳。假如从游泳池的这边游到对面就算成功,就是登上了彼岸。南方佛教现在都在研究怎么游好,怎么游会更快,是一个人游好,还是组团游更美。并总结出单人游到彼岸一二三四五快速安全大密法,双人结伴游六七八九十特效法,多人联合游个十百千万真正秘诀。但是,大家就是不下水。

  所以,当达摩来的时候,南朝的和尚们都是一夜夜,一年年,青灯古佛,抱着佛经在研究义理,想找个真正能下水游的,实在是太难了。

  因此,他们虽也是高僧,但还是研究理论的多,研究形式的多,都在文字上打转转。而那证悟的东西都是实修实证得来的,和文字没啥关系。读佛经,把佛经读碎了、读烂了,又有什么用!理论上的东西理论上研究,实际上又怎么也找不到,来回验证,结果把时间都浪费掉了。

  所以,当宝林寺筹备法会的时候,岭南108名高僧要念经七七四十九日,为法会祈福。达摩有天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委婉地问道:“白的是纸、黑的是字,你们读的是什么?”众高僧不能答。

  当南朝的高僧们都在努力地总结着各自的游泳秘诀时,北方的和尚们已经不知道在游泳池里扑腾了多久,淹死了多少。达摩此次三日之间,遍阅十万余人,硬是没有找到一个可以接法的。难道真的是我中土无人了吗?

  非也!因为此次“宝林寺三日讲经大法会”北方高僧并无一人参加。而这又是为何?一是,南北战乱,两国又都崇佛,边界一般都不允许僧侣通过。此为客观原因。二是,北方政权有变,高僧们都被诏进了皇宫。不依国主,佛法难兴。若依国主,大厦将倾。没有被诏进皇宫的,也都在为佛教的后续发展,未雨绸缪。

  北方政权有何变化?孝明帝元诩的叔父——儒家的代言人清河王元怿,因谋反被赐死。孝明帝的生母——佛家的代言人皇太后胡氏,因**纵情被幽禁于北宫。孝明帝他自己——刚满十岁的孩子,也在其姨夫领军将军元叉的扶持下,在显阳殿开始亲政。

  而借孝明帝之手杀掉皇叔清河王元怿的,正是孝明帝的姨夫、胡太后的妹夫——领军将军元叉。囚禁那长秋宫宫主胡太后的正是这大长秋卿刘腾。此时,太后胡氏胡承华已临朝听政六年,自称为朕、群臣上奏称陛下,决断一国大小之事也已六年。

  王道一代替僧稠禅师,奉旨入宫。一路之上,多方听闻,并在资云法师的讲解和启发下,渐渐明白了清河王元怿被赐死的来龙去脉。原来就是一场宫廷政变。可这又不是一场简单的宫廷政变。

  当达摩在南方被上万名听法者或凑热闹者围困于宝林寺,不能出来的时候。北方这边,刘腾已经查明了洛阳城内的局势,并已经与王道一他们一起,开始进城了。

  这真是:多事之秋,国人自救。达摩南留,道一北游。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