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包围红毛城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他扫视了一圈众人。

  此时,舱室里非常安静,只能听见外面海浪的声音。

  他的目光从每个人身上扫过,这些人里既有一开始就跟随他的老人儿,如徐启明、钱龙飞等,也有后来跟随他的新人,如洪锡爵、张居左等。

  他很满意这些指挥官们的基本素质,的确达到了令行禁止、如使臂指的程度,仅此一点,后世的军队也不过如此。历史上,那些被自己队伍背叛的人,肯定是没有付出足够的心血,也没有得到队伍的拥护,更没能有效地控制队伍。他为救**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就是救**的上帝,他牢牢地控制着救**。他相信,任何人也取代不了他在救**的地位,若想让救**背叛他更是白日做梦。

  他示意众人稍息。

  由于时间紧张,所以他只花了几分钟时间,结合墙壁上挂的地图,简要叙述了一遍作战计划,防止有人出错。然后,他和众人对了下手表的时间,约定按照原计划,凌晨4:30发起总攻。

  会后,众人立刻各自返回自己的部队。

  新编的第四舰队战船总数也是十一条,按照作战计划,其中,五条战船随第三舰队由鹿耳门航道进入台江,绕到热兰遮城的东面和南面进攻;由于航行的距离稍远,所以和第三舰队、第三、四运输船队先出发了;另外六条战船的任务是,将陆战二营的一部分放到北线尾岛上,将另一部分放到北线尾岛和大鲲身之间的沙洲上,然后,两条战船一组,分别守在耳门航道、北港航道、南港航道的出口处,配合陆战二营和大鲲身上的先遣一营,守住这三条航道,防止荷兰人从这些地方突围。

  凌晨3:30,江海洋命令第一舰队和第一运输船队出发。

  凌晨3:50,船队到达北港航道外。

  t望哨来报,收到北线尾岛上的的灯光信号,北港航道的北面已被北线尾岛上的陆战二营控制。接着,又有t望哨来报,收到北线尾岛和大鲲身之间沙洲上的灯光信号,该沙洲已被陆战二营控制,第四舰队的四条战船两条为一组,已分别守在北港航道和南港航道的出口处,北港航道和南港航道内都未发现荷兰战船。

  至此,出入台江内海的三条水道,都被远征军控制了。

  曾庆余说,现在,北港航道比原来宽阔了不少,已经接近满潮,即使纵横号通过也没有问题。

  江海洋命令船队进入北港航道。

  江海洋的目的是全歼热兰遮城里的荷兰人,震慑巴达维亚的荷兰人,因此,必须包围热兰遮城才能达到。但鹿耳门航道和北港航道只有在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满潮时,大型战舰才能通过,所以,他才选择今天凌晨四点满潮时,通过鹿耳门航道和北港航道。

  凌晨4:10,船队顺利通过北港航道。

  前方一公里多就是热兰遮城了,但因为现在天还没亮,所以,荷兰人还没有发现远征军。如果是白天,即使远征军在数里乃至十数里外,也会被荷兰人发现,这也是江海洋选择凌晨四点进攻热兰遮城的一个原因。这样,可以达到突袭的效果,既能增大远征军突袭成功的可能性,也会减少远征军的伤亡。

  他命令船队排成两排,对着热兰遮城的西北角,然后停下来进行t望。

  过了一会,t望哨来报,收到大鲲身上的灯光信号,先遣一营已顺利潜伏在预定地点,切断了荷兰人通过七鲲身逃往陆地的通路;大员港里有6艘荷兰军舰、7条稍大一些的船、19条小船,水鬼部队已做好准备,随时可炸沉这些荷兰船,问是否有新指示。

  至此,远征军包围热兰遮城的大门关闭了。

  又过了一会,t望哨来报,收到台江内海的灯光信号,第三舰队率第三运输船队,已抵达热兰遮城的东北一公里处,第四舰队率领第四运输船队,现正向热兰遮城的南面迂回。

  现在,第一舰队和第三、四舰队只隔着北线尾岛最窄的地方,双方相距不足一公里,所以,能看对方的见灯光信号。江海洋倒不担心热兰遮城里的荷兰人发现灯光信号,现在天还没亮,先不说荷兰人是否能发现灯光信号,就算能,也不明白灯光信号是怎么回事,没准儿还以为闹鬼呢!

  至此,远征军的包围圈很快将形成。

  江海洋命令信号兵回复先遣一营,立刻炸沉所有荷兰军舰,发起总攻。

  原作战计划是凌晨4:30,以炸荷兰军舰的爆炸声为号,各部队同时发起总攻。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虽然先遣一营已经做好准备,但要完成炸沉荷兰军舰的过程,需要20分钟左右,当爆炸声响起时也就差不多4:30了;届时,第三舰队和第四舰队率领的第三、四运输船队到位了,而自己的第一舰队和第一运输船队随时可以到位,这样,与原计划的总攻时间正好吻合。

  过了一会,他估计时间差不多了,便命令第一舰队和第一运输船队前进,准备参加总攻。

  ……

  此时,大员仍处在一片黑暗之中。

  台江内海西南自北而南有七座小岛,名为七鲲身,其中,最大的一座小岛大鲲身面积约三平方公里,是七鲲身里最大的,大员就在大鲲身上。“大员”之名,是由台湾南部平埔族台窝湾社之名转化而来,最初,就是指大鲲身这个海岸沙洲,因此大员也叫“大鲲身”。

  鲲身即鲲,鲲为鲸鱼,为鲸鱼隆起的背部,鲲比喻在海上看起来像鲸鱼背部的沙洲,指围绕着泻湖、内海之外的沙洲。

  大鲲身西边是沙洲,中间是小山,东北是热兰遮城,东南是大员市镇。

  昨晚,先遣一营利用夜色的掩护来到大鲲身,潜伏在大鲲身的小山上,距离热兰遮城只有三四百米,而且,正对着热兰遮城外城的西南角。

  第一舰队、第三舰队、先遣一营都对着热兰遮城的一个墙角,是有原因的。

  在火药时代之前,要塞的城墙通常筑得很高大,并且用石或者砖进行加固,还设置了一些塔楼或者马面,来获得额外的火力输出。比如:西班牙的avila城堡、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但这种城堡随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宣告城市攻防战进入一个新阶段。

  棱堡出现了。

  棱堡是古代堡垒的一种,实质就是将城塞从一个凸多边形,变成一个凹多边形。这样,使攻击方无论进攻城堡的任何一点,都会暴露给2~3个的棱堡面,使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对攻击方进行多重打击。当然,这个说方法有些夸张了,棱堡也有缺陷。

  棱堡的出现,使战争的主要形式从野战转向围攻战,达200年之久。在此期间,战争节奏缓慢,通常不以灭国为战争目的,而是占据一两处要塞作为谈判资本。

  热兰遮城就是一座棱堡。

  虽然同是棱堡,但热兰遮城根本无法与后世的布列斯特要塞相提并论,布列斯特要塞已经非常完善了,没有火炮死角,而热兰遮城还比较初级,内城和外城的四个墙角都没有设置火炮,无法打击墙角的方向。对于攻击方的步兵而言,棱堡的墙角无法攀爬,确实没有什么用处;再加上棱堡时代缺乏有效的爆破手段,所以,棱堡的墙角不算缺陷。不过,对于救**而言,棱堡的墙角就是最大的缺陷。

  救**的战船可从墙角方向靠近棱堡,而棱堡墙角两面城墙上的火炮,都因为炮孔开的太小,再加上城墙修筑的很厚,使得即使调整火炮角度,也无法伸出炮孔攻击救**的战船。退一步讲,就算棱堡顶层的炮孔开的稍大,火炮也可以临时调整角度,攻击救**的战船。但像火炮太重,不是几分钟就可以调整好并开炮的;再加上,救**的战船趁黑夜的掩护偷偷靠近棱堡,待荷兰人发现想调整火炮的角度时,霹雳爆炸弹已经将他们都炸飞了。这就是远征军各部队都对着热兰遮城一个墙角的原因。

  当然,这是江海洋的主意,这个时代的人少有懂得棱堡,更不会想到这些。

  ……

  江海洋的智慧远不止如此。

  当初,救**刚占领奄美岛后,因力量薄弱,为了防守奄美岛,江海洋设计了一种炸弹船――鱼雷艇,但鱼雷艇行驶在海面上,极易遭到敌人的攻击,他便又对其进行了改进。

  他设计了个鲨鱼状的木质盒子,涂成接近海水的墨绿色,以便隐身;内装一颗100公斤重的霹雳爆炸弹后密封,使其浮在水面下,只露出水面近尺高、鲨鱼鳍状的防水盖。水兵可在水下使用呼吸管,推着其潜游靠进敌船,用其前端的金属尖刺入木质船身,将其固定在船身上;水兵拧开防水盖,用里面的燧石打火装置点燃霹雳爆炸弹的引信,根据情况,选择立刻引爆或者逃离后引爆;再旋转鲨鱼鳍状防水盖的尖端,露出进气孔,重新拧上防水盖,这样,既保证引信继续燃烧,又防止海水漫进去。

  江海洋将这种鲨鱼状的炸弹船命名为“鱼雷”。<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