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闯关东过往

  张洋随着宋佳雯来到了这边,眼前的这些人都是张洋再熟悉也不过的了,但大多数是女眷,男的没有几个,不过想想也是正常的,男人们不是凑在别桌喝酒,就是忙着张罗呢,尤其是他的两个舅舅,更是外场人,自然是闲不住的。

  这其中不但包括自家的这几个人,还有不少从关里赶来随礼的亲戚。普通的话说的不标准,是一种在张洋这些东北人听来很搞笑的腔调。

  话说姥姥、姥爷那一辈原本是山东人,却因为五几年的时候老家遭了灾,才‘闯关东’而来的东北。

  据说在那个时代,填饱肚子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因为那时候粮食饥荒,有不少人都被活活饿死了,光宋老爷子的家乡宋寨子,就饿死了上百口人,所以背井离乡也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

  但在当时,新中国处在建设期,到处都是贫穷与饥饿,到处都是灾难与挣扎,能让人安定生存的环境寥寥无几,而东北富饶的黑土地就是其中之一,老一辈人俗称关外宝地。

  那时候的东北可不比现在,当真是全国最富饶的地带之一,尤其是黑龙江那一带,地多人稀,有着大片荒芜的土地闲置还没有人耕种。大山里有着数不清的野味山珍,人参、木耳、山葡萄,虎骨、鹿茸、刺五加……来这里别的好处不说,只要勤劳些,肯干活,大富大贵可能没有,但最起码是饿不到!

  很多去到东北的关内人将那边的情况传回了老家。于是乎,还在为吃饭犯愁的关里人向关外蜂拥而去,又一场浩浩荡荡地闯关东拉开了序幕……那时年纪还小的宋老爷子也不例外,独自一个人扛着个行李卷,费劲周折地才来到了东北,投靠了他的大哥。

  这中间经历的千难万阻,宋老爷子常常讲给张洋这些小辈听。

  让张洋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宋老爷子要从家乡出发到济南去坐火车,途中必须要经过一条十几米宽的河,否则绕道要多走上百里的路。那个时代,国家交通不便利,还存在摆渡人这个职业。于是宋老爷子走到河边,问那个艄公大哥,可不可以帮他过河。艄公要钱,宋老爷子不给,艄公便不准他上船,言称这个年头最宝贵的就是体力,没有钱或者粮食来换,他是绝对不会浪费体力的。后来见宋老爷子恳求不已,他便开玩笑说,这河并不深,你可以试着涉水过河。没想到宋老爷子真的照做了,因为他已经别无选择了,绕路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也已快筋疲力尽了,所以只能赌一把。于是宋老爷子挽起了裤腿,脱下了上衣,将行李顶在头上,一步一步地淌过了河。中间水最深的位置甚至没过了脖子,让人透不过气来,全凭着骨子里有股韧性才涉险过了河。

  这件事让张洋切实地体会到了生存在那个年代的不容易,与现在的社会环境一对比,简直是地狱与天堂的差别。不过人就是这样一种永远也不知道满足的生物,永远会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今天的人没有了饥饿的恐惧,却仍无法生存的更加快乐。因为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竞争时代,内心无止境的欲望在时刻催促你前进的脚步,使之难以驻足,作分秒的停歇。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少了一种忧虑,多了一份压力。

  对于生在这个时代的人,究竟幸运与否,谁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呢?

  宋老爷子的一生虽然坎坷,但却是丰富多彩、值得回味的,足可以撰写为一本长篇小说。

  虽然老爷子岁数大了,可怀念起曾经艰苦的岁月,老人家仍然感慨不已,一待家里来了客人,就会沏上一壶茶水,和来人眉飞色舞地聊起了过去的那些事儿。而小时候张洋是在姥爷家长大的,所以听到的比较多,对他的过往那些事知道的不少。其实现在很多的东北人都是那个时代闯关东者的后人,包括张洋认识的一些同学、朋友的爷爷奶奶很多都是关里人,和宋老爷子一样,依旧保留着乡音,一辈子也没能改变,或许这是故乡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已然不多的印记。

  至于张洋这一辈人,则完全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了。

  眼下的情况,张洋虽然不情愿,也还是与大家一一地打了招呼,无论怎样,都毕竟是自己最亲的人。

  好在这些人忙于和亲朋好友拉着家长里短,没空儿搭理张洋,这也让后者逃过了一劫,没遭受到太多的冷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