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夷陵之痛

  第二节、夷陵之痛

  为什么说夷陵之痛有甚于荆州之痛呢?荆州之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丢了荆州,丢了关羽,丢了关羽的部队,这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夷陵之痛呢?一大批忠心耿耿的官员也赔上了性命,如黄忠因被刘备的言语激怒,死于冲锋陷阵的战场上,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三国志》的说法,黄忠在刘备东征孙权之前就去世了。如冯习、张南、傅彤等都为之赔上了性命,谋士马良也于夷陵之战阵亡,带去的部队大都葬身于火海之中,这些都和关羽失荆州一样,使刘备痛楚万分。尽管这些令刘备痛苦,但这些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痛苦。刘备痛苦、悔恨的不仅仅是这些。夷陵之战带给他痛苦的更多的是内伤,是痛在心上的痛苦,是无法言语的痛苦,是不能让第二个人知道的隐痛。刘备本想借这次出兵东吴练兵,培养新生代,为刘禅执政储备干部,没有想到后备力量没有培植起来,还无辜地搭上了很多老将的性命。这是其一,其二呢?刘备从夷陵之败中预感到了他回不了成都,他恐惧地预感到蜀汉政权的危机,由此刘备不敢回成都,也不想回成都,甚至担心回不了成都。这就是他的内伤,说不出,也不能说的内伤。下面我对这个问题分别从三个方面谈谈认识。

  一、为什么不敢回成都?

  成都是蜀汉政权的都成,刘备为什么不敢回成都呢?有三个原因刘备不敢回成都。

  其一、刘备没有颜面回成都。无法面对赵云、秦宓等一大批忠臣。出师讨伐东吴之前,赵云、秦宓反复劝谏刘备,希望阻止刘备出师伐吴的计划。秦宓甚至不惜以死相谏,当刘备叱武士将秦宓推出斩之时,秦宓面不改色,回顾先主笑曰,“臣死何恨?但可惜新创之业,又将颠覆耳”。现在惨败而归,刘备感觉到没有面目见这些忠臣。

  其二、刘备没有勇气面对孔明。刘备曾对马良感叹过,“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今有何面目见群臣乎?”(《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出师东吴时刘备明知孔明等着看他的好戏,他还是不顾一切坚持出师,他是想借讨伐东吴树立自己的形象,让孔明看看他刘备的文韬武略,告诉孔明,没有你孔明的日子,我刘备同样攻城略地。殊不知大败而归,真让孔明看了笑话,怕见到孔明无地自容。

  其三、刘备没有智慧走出屈辱。刘备本想出兵教训东吴,没有想倒被东吴一把火烧得一干二净,因此而教训了自己。刘备由此感到屈辱,没有智慧应对这种屈辱。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总之,由于失败,刘备无法回成都面对群臣。

  二、刘备不想回成都。

  刘备不敢回成都,是无法面对屈辱。刘备不想回成都是还有很多顾忌。刘备不想回成都至少有两个原因。他得与成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观察动静、应对危机。他还得有一定的较为清净的空间和较为充裕的时间来专心思考一些重要问题。

  为什么刘备得与成都保持一定的距离观察动静、应对危机呢?此时,在刘备心里有三大潜在危机。

  其一、是东吴带给他的外部危机。夷陵之战,大败而归,东吴大兵尾随而至,追到了家门口,为此,刘备不能跑得太远,与成都又不能走得太近。刘备得守在边境线上,告诉孙权,我刘备这次输了,但是,我刘备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所以他还得装出个虎死不倒威的样子,还得拉开与孙权拼命的样子,给孙权造成心里压力。这一点还真的奏效了。《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

  其二、是朝廷内外给他带来的内部危机。蜀汉政权相对益州来说,是个外来政权,蜀汉政权相对于益州的统治根基不牢。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有人兴风作浪。刘备征战汉中的时候,马秦、高胜等盗贼就趁机在郪县造反。他们纠集数万人的队伍,打到了资中县,还先后发生过少数民族闹事的事件。越隽郡少数民族首领高定派军围攻新道县就是一例(《三国志.李严传》)。另外,在益州就先后发生过这样两件事。先是益州太守正昂被当地人杀害,后来,刘备派张裔去上任,又被一个叫做雍闓的首领劫持流放到了东吴(《三国志。张裔传》)。这次遭遇到了这么大的失败,肯定有不法之徒,趁机闹事,所以他得离成都远一点,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观察动静,应对国家内部发生的危机。刘备这样想也不是杞人忧天,“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三国志。杨****》)。这一切都提醒刘备他的蜀汉政权经此一败肯定是危机四伏。

  其三、来自刘备自身的危机。刘备自身的危机,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对他的威胁。刘备到了成都,担心自身的人身安全,所以刘备要留在白帝城,因为这里有赵云。赵云的忠诚,他是放心的。在荆州时,刘备出兵益州,赵云留守荆州,就是“内政部长”,负责警卫左将军府的内外安全。住在白帝城,有赵云在,刘备放心。

  刘备这样想是有道理的,也是有根据的。

  就拿彭羕来说吧。彭羕在刘璋手下不但得不到重用而且还是个戴罪之身。来到刘备身边,刘备重用了他。后来这个人骂刘备是老兵,说老兵办事荒唐,要联合马超,内外夹击,夺了刘备的政权。政权没有了,刘备还能活命吗?当时,刘备的事业正蒸蒸日上的发展,在这么兴旺时期,都有人敢图谋他的蜀汉政权,现在,遭此大劫,难道没有心怀不轨的人吗?再加上在这件事上,刘备对于诸葛亮的行为也犯糊涂,不知诸葛亮在卖什么膏药。彭羕得到重用,他诸葛亮一直暗中告黑状,说彭羕心高气傲,难以保持安分,后来彭羕真的想与马超一起闹事,联合马超,内外夹击平定天下。对此,刘备难以相信,一个鲤鱼翻身,跳进了龙门的人,为什么会这么不知好歹呢?彭羕会这么浅薄,不知深浅吗?正像他彭羕自己说的那样,“我在过去的州刺史刘璋手下,待遇平庸,还因被加以罪名而忧虑重重,在风云变幻、战火连天的情况下,我获得了机遇,想求得明主果然就得到了明主,使我的志向得到了实现,名声因此显赫,从一介平民被提拔成国家的人才,并被主公授予茂才之名,我被主公当做本家晚辈一样厚爱,这种恩德有谁会超过呢?我有这样的地位与待遇,怎么会突然发狂、自求死罪。如果是这样,死了以后,是不忠不义的恶鬼啊。古人曾经说过,人都有贪图势力的本性,即使这样,如果让他左手拿着据有天下的图册,右手拿刀隔断自己的喉咙去死,即使愚蠢的人也不会干,何况我还有一些辨别能力呢?”这段话见《三国志.彭羕传》,是彭羕写给孔明信中的内容。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彭羕真的没有理由、没有必要和马超内外联手夺了刘备的江山,他彭羕没有这么大的能力,也没有这么大的胆。对于这一点,彭羕在信中也有辩解,认为马超误解了他的意思,他的本意是要与马超内外效力,共同辅佐刘备,一起讨伐曹操。不管怎样,彭羕最后被处死了,年仅三十七岁。

  彭羕终将是一位狂士,应该只是喜好口出狂言,还不至于有夺取刘备江山的志向与胆量,对于彭羕的死应该有点不明不白。但不管怎样,刘备的敏锐嗅觉不会嗅不出什么异味来。由此,刘备又想起了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不放过彭羕这么一位狂士呢?这样一想,刘备又想起刘封的事件来。刘备当年准备封刘封为太子,征求诸葛亮的意见。诸葛亮说,这是家事,建议去问关羽、张飞。后来,关羽兵败襄阳,向刘封求救,刘封见死不救,导致关羽败走麦城而丧生。当时是诸葛亮支招,要处死刘封。后来刘封兵败回到成都,又是诸葛亮极力主张要处死刘封,其理由不在刘封不救关羽这件事上,而是认为刘封性情刚毅猛烈,一旦他刘备去世了很难控制、驾驭。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是担心太子刘禅懦弱降不住刘封,还是担心他诸葛亮自己会降不住刘封呢?原来要封刘封为太子时,他诸葛亮不太关心,似乎是想不让我刘备封刘封为太子,现在又这么关心刘封的生死大事,是不是担心我刘备一犹豫就原谅了刘封,所以,极力主张处死刘封。会是这样吗?刘备反问自己?要真的是这样,那就很危险了。刘备还想起了当时自己处死刘封的心情,自己确实很难过。尽管这些问题一时还理不出个头绪来,刘备提醒自己,总之,不能回成都。

  第二、是自身身体状况带来的恐惧。经夷陵一战,不但损兵折将,自己也积劳成疾,身体状况不但不见好转,反而是一天天恶化。再加上思念关羽、张飞两位兄弟,闭了双眼,关、张二弟在梦中,睁开双眼,神志恍惚,关、张二弟似乎就在眼前。刘备不想让人见到他如此模样,他得提放些什么。

  他想成都终将是要回去的。但现在不能回去,不能这么贸然地回成都,他得有一个清净的环境思考一些问题,他得认真琢磨、想想对策,应对危机,他终日忧虑,不得其解,在如此忧虑、困惑、恍惚之中,他忽然想起了袁绍。

  刘备此时为什么会想起袁绍呢?因为袁绍和他亦敌亦友,先是敌人,后是朋友。最初,刘备投靠在老同学公孙瓒手下。此时,公孙瓒正与袁绍争冀州打得不可开交。刘备自然是帮助老同学公孙瓒打袁绍,有一次,还差一点要了袁绍的命。后来,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无路可走,就投奔了袁绍,袁绍也很器重他。这是刘备想起袁绍的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是袁绍有过他现在的经历。那是官渡之战,当时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作战,其情形与现在的自己和孙权作战几乎一个模型。袁绍之于曹操,袁绍不把曹操放在眼里,要一举歼灭曹操。当时,有谋士田丰等提出质疑,预料袁绍的作战计划不可行,袁绍听不进田丰的规谏,并将田丰关在了牢里,恶狠狠地说,待我班师回朝再来处置你。袁绍最后被曹操两把火烧尽了军粮,由此大败。他今天之于孙权,正如昨天的袁绍之于曹操,他也不把孙权放在眼里,企图一举剿灭孙权。对此部属也提出反对意见,他听不进去,执意出兵,最后被东吴陆逊一把火烧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临出兵时,将反对者秦宓也打入了牢房,也恶狠狠的说了句,待我班师回朝时再来收拾你。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我刘备与你袁绍命运如此巧合,以致弄到自己无脸面回成都了。想到这里,刘备大吃一惊。因为最后,袁绍恼羞成怒,担心被田丰耻笑,袁绍一不做,二不休,由于害怕田丰看笑话,将田丰处死了。刘备毕竟不是袁绍,他从袁绍那里学到了教训,他以袁绍为镜子,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教训。刘备采取了他一贯的做法,不但原谅了那些反对派,而且公开承认了错误。只是承认错误的方式不同。对于赵云,刘备知道赵云的忠诚,坦荡。刘备在临终托孤时,说了句看似轻松而重于泰山的嘱托,我死后,希望你看觑我的儿子。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仅此一句话,不管什么样的误解与委屈都冰释前嫌。

  但对于军师孔明,刘备就没有这么委婉。刘备明白孔明的心思,孔明是军师,是靠玩心计吃饭的,对于这样一个从事这样职业的聪明人,刘备知道无法弯弯绕,得如竹筒子倒豌豆一般,干净利落地承认错误。所以刘备在孔明面前承认了错误,而且,态度很诚恳。刘备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称帝业,何期智术短浅,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由此便算是向反对出兵东吴的那些部属一并做了个交代。

  由袁绍之后,刘备又想起了曹操。刘备和曹操亦友亦敌。先是朋友,后来变成了敌人。刘备在徐州被吕布打败后,投靠了曹操。

  曹操收留了刘备,而且对刘备很好。刘备这人是不甘心屈居于人之下的,后来寻得一个机会逃走了。逃到哪里去了呢?又逃到了徐州,此时的徐州是曹操的,曹操派他的爱将车胄守在那里。刘备到了徐州,赚开城门,杀了车胄。从此,刘备与曹操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刘备想起曹操不仅仅是这些,还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曹操曾经也有个刘备现在的经历,那是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带着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下江南,要剿灭他刘备。当时是曹操强大,他刘备相对曹操来说,是毫无抵抗之力。曹操根本不把他刘备放在眼里,他联合孙权,在赤壁一把火把曹操烧毁了,曹操乖乖地逃回了北方。第二个理由是,刘备一生都已曹操为标的。与曹操对着干,比着干。用刘备的话说就是,“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认为每与操反,事乃成耳。可惜的是,令他刘备想不明白的是,和曹操相比,他刘备远不如曹操。一是运气不如曹操。尽管曹操在赤壁被自己打败了,但曹操没有被打垮,曹操现在又发展起来了,而且变得越来越强大。他刘备也许经夷陵之战后会一蹶不振。二是实力不如曹操,尽管自己做了皇帝,比起曹操,算不得成功,曹操拥有天下大部分土地,他刘备比之曹操只不过是偏安一隅。三是人才不及曹操,曹操手下文臣武将恰如星汉灿烂,与之相比,他刘备只不过是寥若晨星。四是他刘备的胸怀与之曹操相比也不如曹操那般包举海内。曹操为了事业能包容诸于张绣这样的仇人,他刘备为了报仇还容纳不下曾经的盟友、恩人、国舅孙权。当年的张绣在淯水战役中不但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而且杀害了侄子曹安民、护卫将军典韦,曹操自己也差一点为之丢了性命。而孙权仅仅是杀害了他刘备的义弟关羽。五是不但刘备自己不如曹操,连自己的儿子也不如曹操的儿子。曹操儿辈中文有曹植,武有曹彰,能文能武有曹丕。而他刘备呢?太子刘禅被人戏称之为“阿斗”,还有两个儿子还处在弱冠之年。想到这里,刘备自惭不如。想到儿辈,刘备绝望了。曹操虽然过世了,他有儿子继承权力,如今,曹丕统治天下,不但天下太平,而且还被大臣们拥立为皇帝,取代了他刘家的天子汉献帝。想到这里,刘备虽然气愤,居然夺了我老刘家的天下,但更多的是害怕,一种绝望到来的恐惧。曹丕能顺利地称帝,太子刘禅能顺利地继承我刘备打下来的江山吗?不想不知道,越想越害怕,越想越预感到绝望。由此,他刘备又想到了袁绍。袁绍也有三个儿子,最后却因儿子之间为了太子之争,葬送了袁绍的江山。他刘备的太子刘禅不说比不上曹操的太子,连袁绍的儿子也不如。袁绍因儿子辈的事情没有处理好,因此,弄得家毁人亡。刘备似乎预感到袁绍的昨日就是他刘备的今日。由此,刘备又想起了汉献帝。汉献帝因软弱无能,其一生的遭遇苦不堪言,先是受董卓的凌辱,后是李傕、郭汜之流的虐待,然后是受曹操的控制,最后被曹丕赶下了台。他刘备的太子刘禅也如汉献帝一般软弱,其结局会不会如汉献帝一般如此凄惨。刘备想到这里,担心、害怕。担心、害怕刘禅不但守不住江山,而且还会因此丢了性命。于是刘备病情一天天加剧,开始仅是痢疾,后来引发多病缠身,并入四肢,再加上两眼昏花,心绪不宁,自己已是病入膏肓了。如此这般,刘备不得不处理后事了。尽管此时平日里对太子太溺爱,以致才有了刘禅的今日,但为了刘禅的明日,自己虽然无能为力了,当务之急是要选好托孤大臣。那谁是最好的托孤大臣呢?想到这事,刘备真的极度绝望。此时,刘备再也不是夷陵之战败下来的心情,那时是因为脸面而不敢回成都,现在是自己已预感到回不了成都的绝望,刘备的绝望不仅仅是对于回不了成都的绝望,而是对遴选托孤大臣的绝望。对江山社稷后继无人的绝望。最后刘备终于没有回到成都。欲知其详,请看下一节,托孤之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