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有作有为的中年时期

  第二节、有作有为的中年时期

  这个时期,从曹操占领兖州到赤壁之战战败为止。这个时期曹,操完成了从征西将军到宰相的理想过渡。这个时期,突显其有作有为的标志性事件主要有四件。

  第一件事,领兖州牧,有了革命根据地。

  曹操能得到兖州,陈宫功不可没。在与吕布争夺兖州的过程中曹操几乎丧命,丢失兖州,陈宫也是罪魁祸首。对于兖州,这块风水宝地,成也陈宫,“失”也陈宫!

  这个时期,曹操行大运了。先前是因东郡太守乔瑁被刘岱所杀,曹操捡了空缺补上了。后来刘岱战死了,兖州没有了刺史,机会又送到曹操门上了。《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用《世语》的话说:“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州牧,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由此,在陈宫的游说下,曹操轻而易举地由鲍信与兖州官员万潜从东郡迎到兖州,补上了兖州牧这个缺,曹操轻而易举地坐到了兖州牧的椅子上。

  后来,陈宫又鼓动张邈投奔了吕布。于是,曹操与吕布为了兖州,进行了殊死的争夺。这场争夺战,曹操自己几乎由此丧命,而且经济也发生困境,军队也没有了粮食,曹操的坚定革命信念因此产生过动摇。在这种情况下,袁绍派人游说太祖,希望彼此联合起来。曹操也打算同袁绍联合。曹操想举家迁往邺城,到袁绍的地盘上去发展。这无疑是被动地接受了袁绍的整编,成了袁绍的下属。程昱知道后劝阻太祖,对曹操说,我猜测您之所以这样做,大概是面对目前的处境有些担忧、害怕,不然,怎么会不从长远考虑呢?现在,袁绍占有燕赵一大片土地,有吞并天下的野心,只是智谋还一时达不到这个程度。您自己考量一下,您能以您的龙虎之威,甘心如韩信、彭越一样为人下属吗?现在兖州虽然被吕布抢走了一大部分,还有三座城池在我们手里,能征战的将士也不少于万人。凭将军您的神武,再加上荀彧和我一起尽力辅佐,能发挥我们这些谋士的作用是一定会成就霸业的。听了程昱地劝说,曹操虽然打消了与袁绍联合的念头,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这时的曹操对坚守兖州却产生了动摇。《三国志。荀彧》传中有记载,陶谦死后,太祖想要攻取徐州,回过头来再平定吕布。好在身边还有一个荀彧。荀彧说:“从前汉高祖保有关中,汉光武占据河内,都是先深根固本,以此为基础控制天下。这样,进攻足以战胜敌人,后退足以坚守,所以虽然屡有失败,却终能成就大业。将军最初凭借兖州首倡义事,平定山东祸乱,百姓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况且,黄河、济水之间是天下的战略要地,如今虽然有些残破,但仍可以凭此自保。这也是你的关中、河内啊,一定要先平定这里。如果放弃吕布而攻打徐州,多留兵驻守,前方的兵力不够;少留兵驻守,民众都会被征来守城,没有人手打柴。这时吕布如乘虚侵犯,民心就将更加危险。只有鄄城、范县、卫邑三城能保全,其余就不属于我们自己所有了,这样兖州也就丢了。假如徐州没有平定,那么将军回到哪里去呢?并且陶谦虽然死了,徐州还是不容易攻破。他们吸取往年战败的教训,由于害怕,他们一定会互相团结在一起,内外援助,相互接应。现在,东方都在忙着收麦子,一定会坚壁清野等待将军的到来,将军要是攻打他们,不能取胜,那么,就没有任何收获,不到十天的功夫,十万军队不用交战就会疲敝不堪了。以前讨伐徐州,对军队实行了威严的惩罚,那里的百姓会想到先前的父亲兄弟受到的耻辱,一定会主动去防守的,他们不会有投降的想法。就是能打败他们,也是不能占有这个地方的。因此,任何事情有放弃这个得到那个的原理。拿大的交还小的合算吗?,拿安全的交换不安全的不是很危险吗?权衡一时的情势,一定要担忧根本还没有巩固啊!现在,这三方面都没有好处,希望您仔细考虑清楚。”太祖于是放弃了先攻打徐州的计划。

  这段话是在曹操迷茫于是先征徐州后再定兖州呢,还是先定兖州再定徐州的选择中。对此,荀彧为曹操全面做了分析,使曹操从迷茫中清醒,终于放弃了攻打徐州的念头,兖州这块根据地在一波三折中得以保存下来。

  为了保住兖州这块“红色根据地”,曹操与吕布进行了殊死斗争,曹操最终占有、巩固了这块红色政权。如果说曹操的“革命”起点是从离开朝廷返回家乡募兵开始,那么,曹操开始组建武装力量建设自己的根据地,组建政权具有实际意义的地方就是兖州。从兖州开始,曹操才迈出了真正意义的一步!这也是曹操走向成熟的第一个标志!

  第二件事是改造青州起义军,组建了自己强大的革命武装。

  这件事的意义更加深远,曹操组建自己的军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有三件。其一是离开朝廷,回到家乡,“散家财,合义兵”。这件事的意义是经过了多年失败打击后,曹操认识到必须掌握兵权,用革命的武装推翻反革命武装,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这时在他心里所谓“反革命”武装就是董卓,要维护的是没落的东汉王朝,这是他阶级局限性。其二是认识到“讨卓联盟”不作为后主动离开联盟到扬州募兵,这次征兵的意义使他清楚的认识到要用革命的武装推翻反革命武装,还必须自己拥有强大的革命武装。这次建军的意义除了要讨伐董卓外,对袁绍、袁术之流也有提防。其三是改造青州义兵,这次改造青州义兵意义非凡,影响其一生。从此,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放弃军队,官越做越大,军权越抓越紧,军队建设越抓越严,越抓越规范。曹操凭此纵横天下。

  第三件事是迎天子于许昌,有了号令天下的革命旗帜。

  迎天子,都许昌表现了曹操有识、有胆、有略的大政治家风范。

  有识是认识到这件事必须去做,有能力去做及要去做的风险性;有胆是敢于去做;有略是知道这件事怎么去做!表面上看,迎天子幸许昌号令天下,这是一件非常有益的大好事。而实际上,汉献帝在当时是块烫手山芋,没有几位英雄敢接或想接这块烫手山芋。在这件事上与曹操可比的只有袁绍,袁绍集团有一批有识之士,他们主张奉迎天子。沮授就曾建言袁绍“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见《三国志。袁绍》传)。袁绍听了很高兴,并说“此吾心也。”田丰也曾建议袁绍“迎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献帝春秋》)。可惜。袁绍没有胆识这么做,他被郭图、淳于琼的话吓住了。这两个人对袁绍说,“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把天子放在自己身边,动不动就要向天子请示汇报。这样做了,自己还有什么权力威严呢?不这样做,就要背负违抗圣旨的罪名,这不是什么好的计策。当时,曹操内部反对的人也很多,只有荀彧、程昱赞成这么做。荀彧说,“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毅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曹操采纳了荀彧的意见,将汉献帝迎幸到许昌,从此,曹操便以奉汉家号令而威震四方。袁绍见到曹操以天子号令征剿四方,收复了河南,关中地区也依附了曹操,袁绍相当后悔,后来想胁迫曹操把天子迁都到鄄城,以靠近自己,被曹操拒绝了。

  第四件事,是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发动官渡之战,虽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被动应战,但经过坚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战胜了强大的对手袁绍,奠定了天下霸主的地位。

  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在政治、军事、经济的一次较量,体现了曹操超人的谋略。可以说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战争还没有拉开序幕,曹操集团就人心惶惶。有公开反对的,如孔融。孔融说:“袁绍势大,不可与战,只可与和”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三国志。荀彧》)。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暗箱操作的。这从战争结束后,曹操从袁绍那里缴获的文书中可以看出。“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三国志.武帝纪》)。这一独特的现象告诉我们,由于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战争还没有开始,有人就预料曹操必败。这是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更险恶,可以说,曹操是四面楚歌。从东到南、到西,曹操处于大包围圈内。刘备在徐州,孙策在江东,这两人都虎视眈眈。刘备已和曹操的部下刘岱、王忠交上火。孙策已经准备偷袭许昌。还有荆州的刘表,西北的韩遂、马超。曹操就是在这么凶恶的环境中与袁绍交锋,然而,曹操居然胜利了。

  对于取胜的原因,诸葛亮、荀彧、郭嘉等人得出了共同的结论。

  诸葛亮说,“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荀彧说,“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郭嘉说,“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

  这三位谋事都断定曹操取胜的原因在于一个“谋”字,只是荀彧、郭嘉说得更到位,袁绍败在“迟重少决”、“多谋少决”上。

  对于官渡之战,袁绍、曹操双方都不乏善谋之士,只是袁绍与曹操相比“迟重少决”、“多谋少决”而坐失战机。

  下面,我们首先从战略上对比双方。

  战争之初,曹操、荀彧、郭嘉等从战略上对双方进行了对比分析。

  曹操说,我了解袁绍这个人,他志向大而智商低,看起来严厉而胆子很小。好猜忌却缺乏威望。他的士兵虽然多而部署不当。将领骄横政令不统一。他的土地广阔、粮食充足,却正好是拿来奉送给我的。曹操这段话从袁绍本人及军事、经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客观分析,其目的是消除内部畏惧情绪,坚定必胜信心。

  尽管曹操为了鼓舞士气讲得这么肯定,其实,其内心还有隐忧,讲完这番话后,他又跑到荀彧那里,向荀彧请教。荀彧将曹操和袁绍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荀彧说:“古来在胜败场中较量的人,真有才能的,纵使起初弱小,也必将强盛;如果不是有才能的人,纵使起初强大,也变得微不足道。从汉高祖与项羽的存亡,就足以看出这一点,现今同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忌刻,使用人之才而又疑人之心,而您明白豁达,不拘小节,用人唯才,这说明您在度量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处事迟缓,优柔寡断,往往错过时机,造成失败;而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守成规,这说明您在谋略方面胜过袁绍。袁绍治军不严,法令不行,士卒虽多,其实难用;而您法令严明,信赏必罚,士卒虽少,都争先效死,这说明您在用兵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凭借世代门第,装模作样地玩弄小聪明,以博取名誉,因此很多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的士人都归附于他;而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名,自己的行动谨慎节俭,而赏赐有功的人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际的人士都愿意为您所用,这说明您在品德方面胜过袁绍。用以上四个方面的优点辅佐天子,扶持正义,讨伐不义之臣,谁敢不从?袁绍虽强,又有什么用呢?”一番分析比较,曹操心花怒放。

  有了荀彧的分析比较,曹操对征战袁绍心里踏实多了。对此,他又拜访了他的另一位高参郭嘉,郭嘉从十个方面将曹操与之袁绍做了对比分析,较之荀彧更细致。由此,曹操彻底打消了“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的顾虑。郭嘉的分析《三国演义》第十八回有记载,我这里就不赘述了。

  曹操集团有如此精明的谋士,袁绍集团也不都是酒囊饭袋,相反也是人才济济。这些有识之士对战争已有准确分析定位,如沮授、田丰之流。

  对于这场战争,沮授、田丰也曾为袁绍作过战略分析。沮授曰“近来讨伐公孙瓒,连年出兵,百姓疲困不堪,仓库中又没有积蓄,不能出兵。应当抓紧农业生产,使百姓休养生息。先派遣使者将消灭公孙瓒的捷报呈献天子,如果捷报不能上达天子,就可以上表指出曹操断绝我们与朝廷的联系,然后出兵进驻黎阳,逐渐向黄河以南发展。同时多造船只,整修武器,分派精锐的骑兵去骚扰曹操的边境,使他不得安定,而我们以逸待劳,这样三年之内,坐着就可以统一全国。”

  田丰也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脩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於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

  审配、郭图说:“兵书之法,十围五攻,敌则能战。今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强众,以伐曹氏。譬若覆手,今时不取,后难图也。”

  审配、郭图的分析,只看到了自己的强大,忽视了曹操的优势。而沮授、田丰的分析对双方作了准确的定位,可惜袁绍没有听进去。袁绍对沮授,田丰的建议听不进去的主要原因,是求胜心切,沮授的计划要等三年,田丰的计划也要等两年,袁绍对此没有耐心。偏听了审配、郭图的“譬若覆手,今时不取,后难图也”的冒险计划。这是袁绍在战略上的决策失误。

  下面,再从具体战役上就双方谋士所作的战略战术分析列举三例作比较。

  其一,官渡之战,未拉开序幕之前,曹操为了确保安全,先对占领徐州的刘备动手了,对此双方谋士有如此论述。

  曹操集团:曹操准备向东征讨刘备,他的部下很疑惑,现在与您争天下的是袁绍,现在双方兵临城下,您又放弃袁绍不打去进攻刘备。如果袁绍乘虚袭击我后方,怎么办?曹操告诉他的部下,刘备是人中俊杰,现在不剿灭他,必为后患。袁绍虽然有吞灭天下的野心,但这人行动迟缓,决不会轻举妄动。谋士郭嘉也劝曹操东击刘备。刘备被打败了,还生擒的了他的将领夏侯博。

  袁绍集团:曹操向东征讨刘备,田丰趁机劝说袁绍,袭击曹操后方。袁绍以小儿子患病为由,没有采纳田丰的建议。

  结果:果然如曹操所料,曹操打败刘备,回师官渡,袁绍还是按兵不动。由此田丰几乎气得憋死过去。“丰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这是袁绍第一次坐失良机。

  袁绍集团不仅仅只有一个田丰,正像孔融所说的那样,“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那个许攸,其计策更到位,更狠毒。当曹操与袁绍两军列阵对峙官渡时,而且初战曹操不利,许攸看到了战机,建议袁绍,“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汉晋春秋》),可惜的是绍不从,其理由是吾要当先围取之。如果袁绍能用此计,那么官渡之战的结局,正如曹操所说的,若袁绍用许攸之言,以轻骑趁虚袭击许昌,吾事败矣。(见《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这是袁绍第二次丧失战机。

  其二,官渡之黎阳白马之战。

  曹操集团:袁绍派郭图、淳于琼、颜良等带兵攻打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袁绍自己引兵到黎阳,准备渡过黄河。曹操出兵救刘延,采纳荀攸的计谋,分兵迷惑袁绍,以分散袁绍的兵力,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白马,打颜良一个措手不及。袁绍果然上当,颜良猝不及防,被关羽所杀。

  袁绍集团:第一,对于颜良,沮授又谏绍,说颜良心胸狭窄,性情急躁,虽骁勇,不可独任。袁绍不听,导致颜良被斩。第二,对于荀攸的“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这一分兵迷惑袁绍的阴谋,沮授也有对策。他对袁绍说,“胜负之间,变化无常,不能不慎重考虑。如今应当把大军留驻在延津,分出部分军队去官渡,如果他们告捷,回来迎接大军也不晚,如果大军渡河南下,万一失利,大家就没有退路了。”袁绍不听沮授的建议。

  结果:袁绍没有听从沮授的应对之策,袁绍被曹操牵着鼻子走。袁绍听说曹操兵马直奔官渡,急忙分兵向西抵御曹操。曹操却带领大队人马迅速赶到白马,离白马还不到十里路,颜良才发现,还来不及应战,就被张辽、关羽击败了。颜良被斩杀了,白马之围被解除了。

  其三,曹操千里奔袭乌巢粮仓,一举定乾坤。

  许攸这个人果然如荀彧所料定的那样,“因贪财绍不能足,来奔。”献计偷袭淳于琼驻守在离袁绍兵营距四十里之外的乌巢粮仓。对此,双方暗中也有较量。

  曹操集团:“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于是,曹操率领步骑五千余人,连夜偷袭袁绍的乌巢粮仓。

  袁绍集团:袁绍谋士沮授有预案,建议袁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与表,以断曹公之抄。绍复不从。”意思是说要在乌巢粮仓外围派将军蒋奇警戒,以防止曹操突袭,袁绍没有采纳。

  结果:曹操“士卒皆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曹操带领士兵冒死拼杀,烧毁了袁绍的乌巢粮仓。

  对于这段故事《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写得更详细。

  官渡之战,袁绍失败了。

  袁绍不是兵力不如曹操。开战之初,孔融就说过,土地辽阔,兵力强大。不是谋士不如曹操。曹操的每一步计划,袁绍的谋士都适时地提出了应对策略。不是没有死节之臣。如沮授被曹操

  抓住后,还在计划如何逃回到袁绍那里。而且上天还很眷顾他,多次赐给他难得的取胜机遇。可惜最后却被曹操打败了。这应验了丘吉尔的一句名言,“一头狮子率领一群绵羊能战胜一头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曹操较之于袁绍是狮子,何况曹操率领的还不只是绵羊。

  此时的曹操由早年的敢作敢为,经过战争血与火的洗礼,锻造成为有作有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创建了兖州根据地,有了革命的大本营。他创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有了纵横天下的本钱。他迎汉献帝幸许昌,有了号令天下的旗帜。由此,他于官渡一举战胜袁绍,使天下为之震慑。由此,他乘胜来到长江边上,横槊赋诗,慷慨当歌,“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志得意满,事业如日中天。“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欲知暮年的曹操到底人生几何?且看下一节,不断作为的老年时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