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李志杰今年在上海过的年。

  他帮陆静然办事情。

  本来陆静然自己也来的,不过对方的腿伤受限,所以就只有他一个人看着。

  两个人每天都在打电话,特别是前面一段时间,每天几乎打三个电话以上。

  这话费都花了不少。

  李志杰很迷茫,每天都在犹豫,自己这么做是不是正确的。

  别那么多钱一下打了水漂。

  他快有些稳不住心态。

  然后每次和陆静然打完电话,不知不觉得又坚定了起来。

  所以说对方非常的会做思想工作。

  早在一年前,陆静然联系关系,让她自己、李志杰、还有周石转成上海户口。

  当时李志杰就知道对方有什么筹划,毕竟手续办下来,还是托人送了东西的。

  上海户口有什么好的?她不信对方没有后手。

  果然……他猜想的一点都没有错。

  陆静然说出‘我们去想办法去上海股市赚点’的时候,他居然有种了然。

  还是等到了啊。

  这个人,又开始新的一轮豪赌。

  最近一年难得脚踏实地,他好久没有感受过坐的刺激。

  90年代老师,粮油购销价格放开,随行就市,粮油面前人人平等。

  这个大前提下,全国性劳动市场发展很快。

  外出打工形成一股巨大的潮流,‘下广州’成了热词。

  每年外出做工的劳动力几千万,很多都是跨省流动。

  这些城市居住的外地人,很多在工作的城市站稳了脚步,就不满足于当“农民工”和异乡人。

  他们希望能在这个城市安定了下来,想成为实实在在的城市居民。

  他们需要“城镇户口”。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私自制定政策,向外地人出售“农转非”指标。

  明码标价,外地人只要交钱就可以买到城镇户口。

  其实这不过是地方政府创收的手段。

  当时不少人买了,价钱那是一点不便宜实惠,标价几千到两万一本。

  这个政策,当时出台不过只是为了有关部门敛财,后续也就不了了之。

  花钱了户口的那批人,都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但是这个事情你没办法说理。

  陆静然给三个人办理的当然不是‘农转非’户口,他们在上海投资了商铺,这一年算是当地的纳税大户,而且已经在着手投资教育机构。

  现在对户口的管制不是太严,只要你有关系就很好办。

  如果在本市的投资,那就更容易了,算是人才资本引进,会把条件再适当的放宽

  如今的上海,还没有发展成国际化的大都市,还不如最早成为通商口岸的广州经济繁荣。

  要到了后面,城市发展起来户口才难办理。

  陆静然记得律师所的一位,后来办上海户口的钱快赶上移民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很多东西都是有价钱的,前提是你要付得起钱,然后找到肯收钱的人。

  李志杰留在上海,不是为了其他,而是为了盯着股票市场。

  去年的年底,上海开始发行股票认购券,每张30元人民币,每本100张,卖3000块。

  但是购买了股票认购券后,还得经过抽签,中签了之后,才能认购股票。

  这有个先决条件,只针对拥有上海户口的市民无限量发行,实行一次发行,全年有效,多次摇号抽签,一本认购证可以反复中签的政策。

  这也就是为什么,陆静然会在一年多前提议,让他们转成上海户口。

  因为转进了系统,还得一年后复查没问题,才能生效。

  刚好就是在上上个月,他们的户口妥当了,赶上了这一波。

  李志杰还是挺相信陆静然的,在认购证发行的早几天就赶往了上海。

  毕竟他们在深圳的股市里,赚了几百万,尝到了甜头。

  而且陆静然能未雨绸缪,也就是说明很有信心,连着需要本地户口都计划好了。

  可是……现在的情况和他想得不太对,

  上海这边和深圳证券所的人山人海比起来,是不是稍微有些萧条了点?

  李志杰来之前,觉得认购证发行应该会非常的火爆。

  事实上,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这么想。

  对于发行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上海承办的有关单位就开过了无数次会议。

  如今市面上已经有几十家公司,有股票的承销资格。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斗争,这两年来,几个公司明争暗斗不断、很多问题上各不相让,搅乱池水。

  后来还是由人民银行牵头发言,按证券公司设立时间排名,然后批准设立三家证券公司的文号。

  顺序是申银、万国、海通证券公司,这才总算解决了排名的问题。

  认购证发行之前,几方为了确保发行安全方面动了很多脑筋,三天两头开会。

  大家提出各种意见,其中有不少是挺有建设性,都被采纳了,比如每个发行网点的营业面积要大,这样排队的人多,才不会造成拥堵。还有人觉得发行现场秩序,光靠各金融机构的安保那肯定不行,得和警方申请支持,以免到时候暴乱,控制不住场面。

  各种各样的畅想,但就……却没人提出,这新推出的认购券卖不出去怎么办?要是销售达不到预期怎么办?

  在他们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后然后在发行初期,还就真的出现了这个问题。

  1992年1月19日起,股票认购证通过上海全市的证券公司,银行和信托公司和及各个营业网点同时向市民开放。

  同事宣布在发行结束后,以公开摇号的方式向中签者发售当年的全部股票。

  当天发行单位,怕人流太多,派了不少借调的人员到各发售点协助指挥,同时掌握第一手认购情况。

  第一天的时候,各发售点开门前还有些人排队,但排着排着,看没有多少人跟上。

  排的人积极性就不高了,到了下午还断层了,每个销售点不过站着几个犹豫不决的人。

  这第一天下来,发售出去的认购证远远低于原先预计数字。

  然后第二天的情况还不如第一天。

  给几家公司泼了好大一盆冷水。

  这种冷遇,是那些证券公司没有想到的。

  李志杰第一天就买了三十本的认购券,每本三千就是九万块。

  不过他虽然投资了,却对于认购证的滞销一点不奇怪。

  三十块一张,别人不愿买才正常。

  如今的30元钱可不是小数目,他们服装店的销售,每个月也就二百块工资,这还算是行业里很高了。

  所以啊,大家要买多的话,一本三千块都是两年的积蓄吧,还不算后期炒股的成本。

  数量太多买不起,但是就买几张,那后面能中签吗?还不是钱打了水漂。

  哪怕就买个五张,那也是寻常人大半个月工资。

  股票认购证销售一个星期,都不见情况好转,证券公司那边就加大了宣传力度。

  工作人员解释说这些认购证款,是捐给社会福利事业,真的不是为了赚钱财这么干。

  还有个别点,为了刺激销售,举办了有抽奖活动……

  其实这样更加赶客,天下哪里掉馅饼的事,很多人都认定是骗钱的。

  基层人员在代售点附近宣传,路人听清楚是发售认购证的宣传,摇手就走不想多听。

  而且大多数人围上来,买也只是几张的。

  这就是大众心理,花钱直接买股票合理,因为是透明的,但是中间隔了一层,这层还有不确定性,大多数人就会觉得里有猫腻。

  不肯吃亏上当。

  陆既然在一月底处理完东汉省这边的工作,带着周石飞到了上海,差不多也到了最后的时候了。

  李志杰觉得他疯了,他后来又补了一批、

  所以现在已经买了40本认购券,那就是十二万了。

  这怎么都够了吧。

  而且他一直盯着,这都快结束的时候,李志杰打听了下,据说才卖了五十万份……

  这样他更加心里没底了,这钱不会砸在自己手上吧。

  证券发行的单位也着急了,把日期推迟到2月1号才结束,这最后几天才人多了点。

  陆静然下榻和平酒店的隔天,准备和周石去了认购券的销售点。

  刚好两个人赶在最后几天出手。

  周石昨天安抚了很久李志杰,不过显然没什么效果,对方还是有些焦虑啊。

  周石倒是觉得不会有事,他不是研究了股市,而是相信陆静然。

  而且这投入几十万,总不能全部亏了吧,做好了坏的那方面打算,果然就好接受了很多。

  陆静然隔天两个人的陪同下,到了附近的银行办理业务。

  今天倒是人挺多,不过她们是大客户,听说每个人各买十本,所以马上就有专门的人来接待。

  证券公司划分到每个代销点是有任务和奖金,自然客人买的越多越好。

  陆静安很快的办好了手续。

  他们这么大的手笔,也引来了旁边的人频频顾来。

  旁边一个四十岁的男人,看着三个人都脸嫩,笑着问:“你们买这么多都不怕亏本的啊,会不会太武断了?”

  李志杰说:“你觉得会吗?”

  男人呵呵一笑:“那我不知道,反正大家都不看好,如果不是银行一直电话给我,我是懒得来。”

  李志杰被人说得脸色一变,陆静然倒是全程没有表情,她从板凳上站了起来,轻声的说:“我们走吧。”

  等到出了银行,周石看了眼身边还在一脸纠结的李志杰,开口问陆静然:“你觉得那个人说得靠谱吗?”

  他这不是帮自己问的,而是帮助好朋友问的。

  刚才他们在办理手续的的时候,是有一些人嘴上嚷嚷认购证是骗钱之类的话,还是影响了一部分本来犹豫不决的人。

  陆静然笑了下:“你觉得要是没利可图,别人给你打电话你会来吗?而且来了不走到处转悠?”

  李志杰看了过来。

  陆静然说:“买的人越少,他们中签的机会就越大,你看他嘴上说着骗人,没有买个十本八本,我还就不相信了。”

  这是一个让后世惊叹的发财机会,可惜大多数人都错过了,这钱都进入了少数精明人的口袋。

  几个人说话间,陆静然伸手招了一辆的士。

  还有两天就到了最后的截止日期,她让李志杰和周石,在那两天搬来一个箱子。

  一箱子五十本。

  这样他们手里就一共有100本了。

  这是百分之百投入就会赚到的钱,而且等到三月开始摇号,就会看到回报。

  不过陆静然算了下一百本已经很多了,贪多嚼不烂嘛。

  这一些完全够自己用。或者等到价格合适的时候,转手出去换点炒股的钱。

  公司去年下半年,把账面上的钱都投了出去,就剩下个几十万陆静然也拿出了大半部分来炒股了。

  她的原话说,真是太穷了,要想办法弄点钱哦。

  然后三个人就来了上海。

  ———

  陆静然回来了酒店,换了身衣服就准备出去。

  她约了余惊远出来,到了对方的地盘总得主动拜山头吧。

  虽然两个人分开也就一个星期。

  陆静然已经告诉了对方,刚好在上海有事,然后顺带看看人。

  余惊远不满意对方的说法,难道不是来看他,顺便有点事吗?

  陆静然不和人争辩这些,她和人约了晚饭。

  这个人有时候可幼稚,不过也还挺好。

  余惊远走进餐厅,陆静然一眼就看到了人。

  他穿了铁灰色的西装,是那种能把衣服穿得让设计师非常满意的衣架子身材。

  陆静然笑了下,她送给对方的袖口和领带,总算是用到了。

  余惊远拉开椅子坐了下来,开口问:“你怎么就来了?什么时候到的。”

  “就在你前面一点点。”

  余惊远伸手把服务生招来,照顾了对方起居这么久,他对人饮食喜好了如指掌。

  陆静然的食量很小,有时候向一盘菜多伸两次筷子,他就会把记在心上了。

  余惊远还让服务生开了红酒醒着,两个人边吃边聊。

  “余先生,您也在这里?”姚洁进门看到人有些意外,然后走了过来。

  这位她见过两次,很有好感的。

  本来想让朋友撮合,奈何别人说余惊远已经有了女朋友。

  他的女朋友,姚洁已经托着人打听过了。

  对方不是上海本地人,是才转过来的户口乡下姑娘。

  如果是世家名媛,她自然没什么好说的,输得心服口服,但是看着眼前的人,很不甘心。

  不过是长得漂亮了点,也不知道哪里好了,男人就是肤浅。

  她怀疑对方的户口,都是余惊远帮忙办理的,怎么就找了这么个负担。

  部分本地人看清外地人,都是高高在上的眼神,这和地域无关,大概每个城市都有,只是有的地方总体来看会严重一点。

  现在买卖户口稀疏平常,很多政府想要发展,当缺少资金,就打上了倒卖户口的主意。

  前几天的主流媒体,就报道了一则新闻:农村女孩花钱买户口,儿子不收人欺负,婆媳关系好转。

  来自农村的女主角喜欢上了出身城市的老公,被婆婆看不上,小两口结了婚,然后又来了大麻烦。

  儿子上学后,因为妈妈的农村户口,遭到班里同学欺负,被骂‘乡下小赤佬’。

  女主角也开始讨厌农村户口。毅然决然的买了户口后。从此之后,儿子也不再遭人欺负,婆媳关系也转好,整个生活都幸福了起来。

  陆静然但是看完,一度怀疑这是政府鼓励大家买户口的软文。

  不过能被报纸报道,说明还是有风向的,。

  不过花钱买的蓝印户口,还是和本地居民有区别的。

  姚洁瞧不起眼前的人,因为她不过是个乡下姑娘,鬼知道怎么爬上来了。

  姚洁笑着说:“我刚好今天也约了朋友,如果四个人坐在一起,会不会打搅到你们。”

  陆静然看向余惊远。

  这姑娘是你认识的,你决定吧。

  你不想让她来,自然可以赶走算了。

  两个人才眼神交流了两句,姚洁见都不说话,就认为是默认同意了。

  她想当然的坐了下来,然后叫来了服务生,笑眯眯的说:“给我和这个先生一样的东西就好。”

  说完有意无意的看了陆静然一眼。

  陆静然:“……”

  挺有意思的小姑娘,好了今天吃饭不会很无聊。

  过了十分钟,又进来了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妖洁招手让对方过来,然后笑着给对方介绍余惊远。

  后面来的男人,也只是这姑娘的相亲对象,两个人才第二次见面。

  在姚洁巨细无比的介绍过后,男人看着余惊远的眼神有些变了,很热情的和人打招呼。

  然后他才把视线,放到了陆静然身上,惊艳了一下问:“这位是?”

  陆静然微微一笑:“我叫陆静然,你好。”

  “你好你好,赵科。”

  服务生上了菜,这是西餐厅,余惊远的胃口一直不错,点的东西是陆静然的三倍还多。

  姚洁刚才为了和对方拉近距离,问也没有问,就指定要和对方一样的,看着那么多东西有些傻眼了。

  陆静然微微一笑:“这我小姐,你可真是好胃口。”

  连着后面来的男人,也一脸震惊,真的很久没有看到这么能吃的。

  不对啊,这姑娘上次和自己吃饭,只是拨动了两筷子。

  姚洁看了旁边的人余惊远一眼,有些委屈巴巴的问:“怎么办啊?这么多东西……”

  余惊远声音没有起伏的说:“这是你自己点的,既然点了就要吃完。”

  顿了下,又补充了一句:“我不喜欢别人浪费东西。”

  陆静然:“……”

  可以说这个家伙非常直男了。

  她看到在那一瞬间,姑娘的脸明显绿了。

  姚洁吃完了牛排和沙拉,还有例汤,看着一大盘的意面快哭了。

  后面来的那个男人,看着对方这样有些于心不忍,开口打圆场说:“如果吃不下去就别处了,到时候胃不舒服多了去。”

  姚洁连忙借坡下驴,很委屈的说:“我现在就很饱了,我的胃已经塞不下去了,再这样我得去医院了。”

  她说完打量了陆静然一眼。

  陆静然就点了个沙拉和鲜榨果汁,早就吃完放下了筷子。

  姚洁想了下说,“陆小姐,我听说你是外地人才转到本地户口的,你到这里还适应吗?毕竟大城市没有乡下空气好,如果让我去乡下生活,我可能也受不了,辛苦你,应该是很难适应的。”

  陆静然微微一笑:“这有什么好辛苦的。”

  顿了下她又说,“十八世纪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了丛林法则,放在人类社会也一样的适用。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智商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姚小姐要提高自己的适应性啊。”

  陆静然旁边的男人,连连点头:“对的,我也觉得是这样!”

  姚洁被堵了一句,她可以反驳陆静然的话,却不能去质疑一个名声斐然的生物学家。

  虽然她总觉得,陆静然这句话是在骂人,暗示自己会被灭绝掉。

  姚洁过了会儿,不死心的又问:“我听说你的家庭出身……这么年纪轻轻就每天操心怎么赚钱,哎。”

  陆静然诧异的看着人,“难道姚小姐都不想着赚钱?”

  姚洁声音有些骄傲的说:“我父母都对我很好,才舍不得让我做事。”

  陆静然说:“这样啊,看来姚小姐的运气很好,不过赚钱也挺好的,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就点醒过世人,获取财富是改变个人命运的最好途径。”

  姚洁皱了下眉:“是吗?这隔得有些远啊。”

  一边的男人是个学者,忍不住问:“你们看过《理想国》吗?”

  姚洁一脸迷茫,余惊远对这些从来不感兴趣,如果看过也忘记的八九不离十了。

  陆静然说:“我是看过的。”

  男人心里一喜,难道碰到个知音,他接着说:“我记得书里面大概是这样写:财富所能带来的最大福祉就是它能够极大的增强人们心灵中的宁静感!”

  陆静然:“看来你很喜欢这本书。”

  姚洁皱了下眉:“这是什么鬼,一定是穷人想出来的,自信和钱有什么关系。”

  陆既然微微一笑:“姚小姐你又误会了,这不是穷人说活得,这是古希腊德高望众的老财主克法洛斯对苏格拉底说得话。”

  “对!”

  男人看到身边的姑娘,她不仅仅这么漂亮还聪明,对比姚洁,自己更喜欢她!

  可惜对面那个男人,眼神非常的不善,时不时扫过来,盯自己一眼。

  ……

  余惊远开始担心,这来的不速之客不会胡言乱语,激怒了陆静然吧。

  早知道就把人赶走算了。

  没想到陆静然还和对方聊上了,真是一句话都不肯让对方占便宜,堵得人没话可说。

  接下来,坐在陆静然旁边的男人,一直冒着对面男人的用眼睛施加的压力找人聊天。

  余惊远气得不轻,这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他表面倒是不动声色,站了起来:“时间差不多了,走吧我送你回去。”

  陆静然点头,这才和另外两个人道别,跟着人走了出去。

  两个人坐在车上,余惊远问:“你都不生气?”

  陆静然一脸坦然:“你是指刚才那个姑娘啊?我不生气啊。”

  余惊远:“……”

  这位小姐,你还能再更加心胸广阔点吗?

  陆静然说:“这说明你有市场,魅力保值中,如果有天再无人问津我可能会比较意外和担心,难道不是吗?”

  “你这是真话还是假话?”

  陆静然看着人:“当然是真话啊,我在夸奖你啊。”

  余惊远问:“所以,你和那个人聊的那么开心?”

  “只是随便聊聊而已,而且我不和他聊,也你在聊啊。”

  余惊远说:“你吵架的时候,嘴巴倒是挺溜的。”

  陆静然微微一笑:“大概是我看得书多吧。”

  余惊远:“……”

  这句话不是拿来对付李志杰和周石的吗?现在轮到自己了?

  陆静然在国外念硕士的时候,辅修的专业是哲学,而且还拿了学位证的。

  学哲学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会让你的逻辑思维很清晰,吵架也能有根有据。

  脸红脖子粗的对骂,她从来不去干,但是心平气和的辩论,很少有人赢得了她。

  余惊远心里轻哼了一声,随便聊聊都能把别人魂儿快勾走了,这认真聊一聊还得了。

  幸好他走得及时,没有让那小子来得及给电话号码。。

  以前是觉得对方太小了,不好下手,现在终于二十岁了,开始不放心了。

  发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