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陆静然电话回拨, 那边很快就接听了。

  对方有移动电话, 所以找人很方便, 不用通过中间人递话。

  因为这样, 陆静然也在考虑要不要投资一个大哥大。

  陈忆琳笑着说:“说好的分公司来剪彩的, 这又只有我一个人, 这台前的荣誉都归我了, 我还想把你介绍给的朋友。”

  “下次也有机会,对了,你找我有什么事情?”

  陈忆琳轻叹了口气:“我有什么事情, 我就不信你没有猜到了。”

  上次她和人提过一嘴,陆既然很聪明。

  和聪明的人说话很省力气。

  陆静然开门见山的问:“你想投多少钱?”

  “我觉得200万差不多,你觉得可以吗?”

  陆静然犹豫了几秒, “我觉得可以, 不过,200万有些多了。”

  陈忆琳问:“多了吗?那你觉得多少合适。”

  陆静然前后想了下, 给出了个大概的数字:“70万左右。”

  200万投资, 这几乎占了一半电影投资了, 他们如果不跟着进度, 后续分账的时候可能会有麻烦。

  这个年代的娱乐圈, 还没有那么规范, 有时候过犹不及,一次性占到太大比重。

  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国内电影每年总票房收入, 就达到20亿元以上。

  这是个空前繁荣的市场。

  如今娱乐方式匮乏,很多人都习惯看电影的这种消遣。

  而且电影院平均票价才3毛钱,要达到这么高的总票房,平均观众人次达到了70亿左右。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水平并不低,各种题材百花齐放,很多人热衷于通过电影,去窥探另外一个世界。

  一直到95年,这是个转折,中国电影市场直线下降。

  2003年电影观众人数仅仅只有七千五万而已,基本上相当于十年前年平均两天的水平。

  电影市场的下滑,最直接和主要的原因。

  就是当时的vcd盗版碟片泛滥,每家都有vcd播放器。

  然后再过几年网络发达起来,又有了层出不穷的下载软件。

  当时防盗版的措施有限,电影公司也无可奈何。

  大部分的热门电影,上映后两三天就有高清版下载,然后就再很少人去电影院买票观看。

  那时候还有个矛盾,90年代国内的物价涨得很快,到了95年看电影已经需要十块钱了。

  而影院的配置却没有提升,还是十几年的那套,很多人自然不买单。

  大家都版权意识不容,有免费或者几块钱买碟可以无限看,谁还愿意花个去电影院。

  盗版VCD带来电影市场危机蔓延十几年。

  到了2010年后,国内电影市场才慢慢再度火爆起来,达到另一个高峰。

  这么分析,电影市场的走势和地产业有很多相似点。

  都是经历了高峰,然后低走,在突然繁荣起来。

  陆静然是受理经济纠纷的律师,客户遍布各行各业。

  她有个习惯,善于做总结,所以国内经济发展案例看得多,很多发展好上市企业都不是一朝一夕做起来的,在90年代初就有了苗头。

  那和后面的那些拿着几张PPT,到处拉拢投资,然后走几轮融资上市来骗股民钱的不同。

  电影市场虽然后续不太看好,其实这行业还是赚钱的,只是90年代中后期没那么好的市场。

  陆静然把考虑说出来后,陈忆琳犹豫了下,她也觉得有道理。

  现在的娱乐圈各种势力盘根错节,很多都有黑|社会性质的公司参与,甚至还经常有明星被逼迫接拍片子的传闻。

  所以自然麻烦多,如果票房爆了的话,分红占了大头是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导演是想让服装公司来投资,陈忆琳本来是打算陆静然不同意,就自己拿钱出来。

  陈家发家于民国,陈忆琳是正儿八经的豪门千金,两百万可以随便拿出来的。

  陈忆琳想了下说:“我本来想亲自和老板去谈,但是我一个人不太好,你懂我意思吗?而且我好像很容易冲动。”

  “你是想我和你去走一趟?”

  陆静然想了下,平心而论对方的性格是挺冲动,如果不是这样,也就不会跟着她开这家公司。

  这样算起来,自己倒是受益者。

  陈忆琳点头:“你觉得可以吗?”

  陆静然:“现在应该还在筹备期,我倒是觉得可以的,那行吧。”

  90年代的中国,这是个资本市场混沌初开的年代。

  市场经济、股份制企业、证券交易所这些新鲜事物每个月都在让人耳目一新。

  只有握在手里的才叫做机遇。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多做一些尝试。

  钱是人的胆,陆静然做第一笔生意的时候是小心翼翼的试探,现在自然是不必了。

  而且很多人都知道,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投资行业多了,都能盈利的情况下,当然更加保险,而且也站得更稳定。

  陆静然这学期还有最后两门课考试,决定等学校这边结业就过去。

  刚好最近新公司那边,陈忆琳也不能走开。

  电影还在筹备阶段,就是别人求着他们投资,自然没必要太着急。晾晒一下也好。

  起火起来,时装和名利场也息息相关,现在打上交代,以后自然会有长线的好处。

  新的圈子,也就代表着新的人脉,更大新的机会。

  投资不但是需要眼光,更需要大胆的冒险精神。

  陆静然和对方约定,过几天去广州后就挂了电话。

  她不参与剪彩,还有个原因就是那天有媒体在场,动静那么大肯定会登上当地报纸。

  毕竟这个时装品牌,如今在广州这么火热。

  陆静然出于各方面考虑,不想这么快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公司股东,站在台前。

  陈忆琳不同,没人敢随便动她,如果有,也不是因为这家还在起步阶段的公司。

  服装公司和陈家的产业比起来,才真是小巫见大巫。

  这是个绑架和抢劫案横行的年代,多的是没有破的案件,刑侦手段没跟上,大家法律意识也淡薄。

  就在上个月,广州才发生了一起凶杀案,小区的保安勾结同乡,为了谋财杀了业主一家人,然后跑了。

  防人之心不可无,陆静然当初身为律师,维护了当事人的利益,自然会招惹另外一边的不开心。

  威胁和围堵都碰到过,已经不算新鲜,所以才万事小心。

  陆静然挂了这个电话,又打给了远在南市的李家夫妻俩。

  今天是新年,她一周前就给对方寄了东西,都是一些家乡的特产,这样能冲淡异乡的隔阂感。

  李家夫妻俩刚从茶山下来,今年秋茶销路很好,他们也干得特别有劲儿。

  两口子从来没想过,自己能这么赚钱。

  在努力一把,马上就能还清银行的贷款,然后可以给几个孩子存钱。

  李志杰年纪大了,是时候准备娶媳妇的本钱,他们计划在省城给人买房。

  有了目标,并且目标并不是不可达到的时候,人就会变得很有干劲。

  陆静然和对方说了半个小时,才挂了电话。

  那些高端的茶叶运到东汉省,部分是送给了领导和合作伙伴,剩下的都不够卖。

  很多人喝完了还找她买,问哪里的销路。

  投资公司也就帮忙卖一下,东西好的话根本不愁销路。

  陆静然三号飞到了广州,陈忆琳开车来接机。

  两个人直接把车开到了已经开业的公司,关于一些想法,她们聊了整个下午。

  陈忆琳觉得和陆静然聚少离多,每次都说不完的话。

  她算是大龄青年了,二十七岁还没有想法结婚,而且谈恋爱并不会以结婚为前提。

  很多人觉得不太对。

  但是陆静然很支持,陈忆琳喜欢对方的观点,觉得都很有道理。

  陆静然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对婚姻的分析很透彻。

  现在公司五家店的盈利,已经完全够运转开车和后续其他城市的扩张,甚至还能有部分存入公司账目。

  服装业本来就是暴利行业。

  除去购买商铺和前期投入了的三百多,还有买地皮的四百多万,现在公司账面上还有四五百多万。

  周期运转完全够了。

  所以拿出70万来投资电影绰绰有余。

  陆静然说说200万投资还是新的,但是不能在一部电影上,是比重太大,可以分别投资几部。

  陆静然现在有‘先知’的技能,知道哪一步电影会票房不错。

  所以如果能顺利拿到后期的红利,这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这个年代数码设备没有那么先进,电影普遍采用胶卷拍摄方式。

  这样成本还贵,剪辑也很麻烦,但是上映的时间却很快,周期被缩短了,不会挑档期,也没有后期那么多的特效。

  其实胶卷电影和数码清晰度是没有多大差别,而且胶卷能更好的还原当时情景中的光与影。

  偏向写实。

  味道不一样,这就是很多人看从前的电影,会觉得自带滤镜。

  这个时期的人喜欢明星,不如说喜欢电影,或者是某个人主演的电影,说追星也没有后面那么疯狂。

  艺人只是报酬很高的一份工作。

  新公司这边租了两层楼,八百平的办公面积。

  25个设计师和各个部门的职员,加起来有七十个。

  设计师的办公占了一层楼,里面摆着各种布料和模特,还有缝纫机。

  春节结束,陆静然就会把服装公司会把在东汉省的设计部,全部都搬过来,这样更加好交流。

  靠近沿海城市也会跟方便接受一些新的事物。

  省城服装公司的租金合同,陆静然只是签约了一年,因为早就料到这个情况。

  而且到了,明年公司还有开发配饰,包括鞋子、包、项链。

  这样搭配好了去卖,给顾客最快捷的选择,一站式消费,相比其他的女装更有优势,不用因为要配齐一套去跑很多地方,也不会为了搭配纠结。

  这不公司的人也都认识陆静然,知道她是那个不常来的另外一个老板。

  不过对人的年龄和还是学生的身份,倒是一无所知。

  总不能去打听老板的私生活,只能私下猜测。

  陆静然的短发,平时打扮又成熟简洁为主,说起话来很有见解,或者是有种气场在,

  比着海归回来的陈忆琳,她给人的感觉更加的琢磨不透。

  而且对方虽然是半路出家,对衣服也有独特理解,款式和布料还有市场流行。

  陆静然在学校上课的前一天,回了汉东省。

  结束了最后两门考试,学校也就放假了,大一这个学期就这么过去了。

  离着春节还剩下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很多人都归心似箭。

  这个年代会去搭乘飞机这种交通方式的是少数人,很多外省的人回去得坐几天火车。

  陆静然放假的隔天,开车送几位室友去火车站,这样就不用提着大包小包的去挤公交车。

  而且放假又是高峰期。

  她和人约定好把车停在学校外,不开进去。

  今天还是有不少车来接人,所以不算突兀。

  陆静然没有把车窗放下来,脸上带着墨镜,一般人也不知道是她。

  207的几个人也了解对方不想太招摇,早在路边的等着了,快速把东西放到后备箱就上车了。

  毕竟知道陆静然有车曝光出去,会事情很多。

  可能大家有事儿都会找上来,让她送一趟,这种人虽然不多,但是只要有几个就够呛。

  班上有个人买了辆摩托,骑来过几次,系里面就有人排队问对方借……

  什么带着女朋友玩、去接亲戚、帮老师送东西,理由各式各样的。

  当然可以拒绝,可免不了就得罪人了,所以不如源头上就避免这个麻烦。

  ———

  瞿和清开车出来,看到那辆桑塔拉怔了下。

  她倒是把陆静然的车牌号记得很清楚,毕竟曾经蹭到过。

  这学期结束,今天是最后一次学院里老师开会。

  就在刚才,瞿和清已经和学校的领导递交了辞呈。

  他明年开学就不教书了,想想在明南大学干了几年,突然走还挺感伤的。

  他来的时候 ,法律系还没有独立出来。

  这才开始行情变好的第一年,学院蒸蒸日上的情况下,自己就走了。

  这个决定很难,他前后想了一个月。

  学院里的领导刚才为了留住他,还承诺明年可以评副教授。

  不过瞿和清既然下定了决心就不会再考虑了,所以才更加伤感。

  如果没有那天撞到陆静然的车,这一切进度就不会这么快,对方给他的刺激不小。

  让他事业心前所未有的膨胀,想要好好干一番。

  瞿和清也没有多想,跟在陆静然后面来了。

  陆静然在第二条街道的时候,就察觉到了跟着的车。

  瞿和清的车经常摆在学校里,寝室的人自然也见过,认识的。

  米清开口问:“那辆车不是瞿老师的吗?他也去火车站。”

  王灵芝说:“不会是有什么事找我们吧。”

  陆静然想了下:“能有什么事情,你们多心了,大概是凑巧。”

  这个人还能跟的再明显一点吗?

  陆静然停车,后面那辆也停了下来。

  她没有看人,帮室友拿行李。

  寝室几个人面面向觎,几个人跑过去主动打招呼,问老师你怎么在这里?

  瞿和清很酷的说等人,她们也就没有多想了。

  瞿和清等着几个女生拿着行李走远了,这才开门走下来。

  陆静然问:“瞿老师,你有什么事情吗?”

  瞿和清笑了起来,有些得意的说:“你不用叫我老师。”

  “可是这不是正常称呼了,尊师重道。”

  瞿和清说:“下个学期,我不是你老师了,我已经辞职不干了。”

  好吧,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突然不太留恋教室这个职业了。

  陆静然有些意外,“看来你的律师事务所快开张了。”

  瞿和清:“下个星期四!”

  怎么样还不错吧。

  “所以这是特意来通知我,其实不用这么麻烦,打一通电话就行,我会那天送庆祝花篮额,瞿律师。”

  瞿和清:“……”

  对方果然是改了称呼,‘瞿老师’和‘瞿律师 ’就相差了一个字,他怎么感觉差不多。

  怎么不叫他和清,这样显得年轻多了。

  陆静然坐回了车上,“瞿老师,我还有事情先走了,谢谢你的帮助,下次请你吃饭。”

  瞿和清很意外。

  大恩?对方是怎么知道他是帮忙和两个关系不错的老师求情了。

  而且‘下次请你吃饭’这是常见的敷衍方式了。

  这个人每次都敷衍自己。

  虽然说学院期末考试的成绩,要下个学期开学才会通知。

  但是很多科目已经改出来了,毕竟寒假很多老师都不想干活,就赶着批改忘了。

  。

  目前出来的成绩,五门课陆静然的单科都是第一。

  如果是一门还能说巧合,但是五门只能说这个人很的确学得很扎实。

  可是对方那样出勤率,让任课老师高兴不起来。

  这一共也没有来几次,怎么也不能挺直了腰杆子,说这个人是他们教出来的吧。

  哎,气人。

  如果是正常的上课,陆静然绝对可以拿奖学金。

  很多老师因为这样,都在犹豫怎么办。

  学期考试最终成绩,是平时分结合卷面分,不过平时一般来上课的话,是按照卷面分来算的。

  有部分原因,也是因为陆静然提前的解释,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了。

  这次有这么高的卷面分,所以那两位老师答应了,给陆静然及格。

  及格是个折中的办法。

  陆静然其实觉得瞿和清这人挺好,虽然有些别扭,但毕竟年轻又和大学生混在一起。

  挺讲义气的。

  陆静然回到了家就开始收拾行李,她明天早上就走。

  他们去上海,这次还带上了周石和曾雨,再加上陈忆琳,四个人组成了一个投资考察团。

  同时也是忙了这么久,给自己放个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