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刻画经典

  经典的小说,还是应该更多的在人物刻画上面下功夫啊!

  情节上的偶一闪光,只不过就像那流星一样(就像我……?!),一闪即过了。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现在网络的盛行,导致模仿(好一点的是模仿,人品差的就直接抄袭了)的泛滥,从而使得一些曾经经典的情节和片段也变得通俗、无聊,甚至……烂……

  举例说明:最典型者,莫过大话西游了。里面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当时可说是感动了不少人,也因此风靡全国。但到了现在呢?谁说这句话,谁就恶俗,谁就无聊……

  另外,曾经的经典,银河英雄传说。现在也有人觉得其不过如此,甚至觉得无聊了。原因?还是泛滥……

  当某篇宗师级的小说里的巧妙构思被复制再复制,最终就会被复制到平常的地步。

  所以,我觉得,情节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贬值的。曾经经典的情节,在经过时间(关键不是时间本身,而是追随者不断的“复制”,但“复制”毕竟还是需要时间滴)的淘涤之后,也就不再是经典了。

  因此,为了保持作品的持续性,更多的还是要把功夫花在人物的塑造和刻画上面。

  一个刻画得好的人物形象,是可以跨越时间的存在,一直留存于人们的心目中摹?

  若要举例,最典型者,莫过四大名著了。一部西游,让我们记住了叛逆的悟空,最终却归了道;一部红楼,让我们记住了如水的黛玉、多情的宝玉、还有“聪明误”的熙凤;一部三国,让我们记住了,近妖的孔明;一部水浒,又让我们记住了那108条好汉……

  真正能让我们记住的,是人物!而情节,不过是因人物而忆起罢了。

  以前我一直都觉得情节应该更重要,人物的形象是由故事情节来展现的。

  但是现在,我发现,原来,情节只是人物的表演,一切还是人物为主的啊!

  就作品的寿命而论,人物的刻画,绝对是要重于情节的!

  宛如小雨:

  你到现在才知道啊?老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

  文学就是人的学问啊。看完一本书,我们能够记住的情节有多少?但一个人,我们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比如阿Q。

  情节,说穿了,就是人物关系的总和。一切艺术的创作目的就是艺术形象。

  你们这些人,总是反对读理论,难道理论不是前人“读破万卷书”得出的经验和智慧吗?学点必要的理论再去创作,我认为这样是最好的。

  倘若要读书,我认为年轻人最好先读些名著。因为读名著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读名著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我是天流星:

  什么嘛,理论读多了,只能局限了你的思维,搞得给自己套下了一个思维的定式圈圈;而且,若凡事皆讲求理论,只会搞的文章过于清晰,缺乏一种朦胧的美感,也缺乏了让读者想象的空间。我记得有一种说法:最好的故事,就是有作者提供素材,而由读者自己去想象故事内容(大意如此)。

  无法让读者产生想象,直白至看完就算的地步的话,那文章也就不算好文章了。

  补充一句:要活学活用啊

  宛如小雨:

  最好的故事,就是有作者提供素材,而由读者自己去想象故事内容(大意如此)。

  无法让读者产生想象,直白至看完就算的地步的话,那文章也就不算好文章了。

  这个很有道理。

  过去我从不读理论,事实证明我还得绕回去恶补。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是情节,创作的目的又是什么,结果我写出来的小说自己都不知道到底要表达什么。

  我是天流星:

  噢,原来指的是这方面的理论啊~这个倒是需要学习滴。

  8过,这个貌似必须叫做文学的基础知识了吧……汗……

  宛如小雨:

  如果你打算写评论的话,一定要有扎实的文学理论知识;如果你不打算写评的话,千万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去学理论。事物总是一体两面的,就像一把刀,我们用它来切菜,也可以用它来杀人。理论学太多了,就会像一条绳子让你施展不开手脚,写出来的东西因为刻意去追求理论中所谓的“好作品”的效果,结果就会因为斧凿的痕迹太明显反而失真,导致艺术的苍白。

  文学基础知识也是理论的一部分。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