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写作阅读

  在如今蓬勃发展的传媒业中,纸质媒体进入“老迈、笨拙、呆板而次要”的行列,如同其它老的、旧的“基础艺术”——戏剧、舞蹈、书画、雕塑和音乐等的遭遇,书籍正成为诸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等新兴的强势传媒的附庸和“垫脚石”。

  写作已不再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职业,那些“依托网络、轻易发表、迅速走红、进而成为‘轻松文化’代言人”的“邮件作家”、“短信作家”、“博客作家”、“微博作家”甚至“灌水作家”,在虚拟空间大红大紫之后借势杀入传统的“纸媒介”,大肆挤占传统文人本已狭小的生存空间。

  当“梨花体”、“口水诗”和“白纸小说”肆意横行,“思想界炮轰文学界”便成为常态。的确,当代的文学作品大都脱离现实、缺乏思想乃至丧失良知,只注重表现个人生活、个人情感、个人欲望以及展现个人隐私的文字注定饱受诟病。

  世界在繁荣、衰落、战乱、恢复之间一再轮回,文学每每在繁荣期参与浮躁、在衰落期批判现实、在战乱期呼唤良知、在恢复期反思过去。可是当“虚拟”取代了“虚构”,当“八卦”比“新闻”更有生命力,以文学为生、为荣的人便难免扭曲了世界观。

  “物质贫血症”必然导致“精神的自卑和放荡”,那些曾经尊严、雄辩、豪放、婉约、简明、优雅、轻快、诙谐、精辟、纯粹、绚丽、勇敢、智慧的天赋,已经被浮华而残酷的现实阉割!作家们被迫或主动地以暴露狭隘的、淫邪的和凶残的个性而谋生。

  文学的风格即是作者的风格,每一篇文字都是作者的想象和自传。当必须摘下“师道尊严”的面具,在名利的驱使下为谬论摇旗呐喊,许多具备大师潜质的写手便逐渐步入“卖文”、“卖笑”、“卖身”甚至“卖国”的可怕境地!

  作家是以强大的精神力量“记录现实”并且“创造未来”的职业,作家的立场不论从一元到多元的发展和变异,还是受到各种思想、流派、价值观和探索方法的影响,对于人性的客观分析都不应该与个人的物质需求混为一谈。

  发挥圆熟的文字功力和法律赋予公民的话语权,不回避矛盾而且主动解决矛盾,在灵魂层面刻画人性的枯萎、蓬勃、冷硬和热忱,作家要立志在虚构中创造真实,在荒诞中掩藏意义,在幽暗中寻求光明,为寒冷刺骨的现实送去温暖,并对值得拯救的“病人”加以抚慰、教导和治疗。

  在写作大军之中,一气呵成的是天才,灵机一动的是鬼才,更多的则是永远成不了大师的匠人。匠人未必大师,大师却多为匠人。

  可惜世间太多技巧完熟的烂作品,所以有识之士一再强调“专业写作”而非“专职写作”,因为专业知识比写作技术更具吸引力。

  古往今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真正的作家不超过一千人,而真正堪称名著的不过几百、上千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至少还有十倍、百倍于此的好作者和好书籍被历史或人为地湮没了。

  准备成为大师的人都要作好“被埋没”的心理准备,否则,不仅名声“被埋没”,许多应该拯救众生的撼世之作也将夭折。

  总之,即使对于整个世界已经失望,距离纯粹意义上的审美和艺术越来越远,还是要以悲悯之心怜恤人性的阴暗,仍要敢于发出意味深长、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呐喊。所谓“水涨船高”,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必然有更多大师级的名著和巨著面世……

  社会进化的脚步越来越疾,积累和创造的知识越来越多,阅读的速度却无法更快,在知识和技术大爆炸的当代,曾经风靡的“固定程序阅读法”、“计时、计量快速阅读法”、“灵活变速阅读法”、“整体与部分阅读法”、“重点精华阅读法”、“高标准全方面阅读法”等等,一般只在求学期与专业学者群中有用。

  大多数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阅读的人们,在为生计而“百忙”的状态下生活,被焦虑、忧患、痛苦、极乐、自负、自责、清醒和麻醉的复杂情绪所左右,于是,“挑肥拣瘦”、“避重逐轻”、“零敲碎打”、“去伪存真”、“极度想象”甚至“彻底放弃有目的阅读”,便成为现代人的阅读常态。

  如果想成为较为专业的阅读者和写作者,面对种类繁多到令人眼花缭乱的阅读标的,首先当然要拟出切实可行的阅读大纲。21世纪处在电子与网络阅读的开端,廉价阅读最大的好处是不必再“穷年累月”和“汗牛充栋”,便可搜集并且拥有几乎所有书籍。

  哲学无疑是所有社会科学的集大成者,逻辑、心理、宗教、伦理、军事、政治、精神学、意识流等等都是它的分支和衍生品。可以说,掌握哲学通理的作者和作品即使缺少华丽的文笔也有可取之处,而缺乏或者违背哲学思想的作者和书籍,不论文笔如何华丽——一定都是庸俗的和速朽的。

  不仅“论说性”作品饱含哲学因子,即便几十万字的最原始、最通俗的题材和故事,也同样可以用一句到五句哲学定理加以概括,人物和情节不过是若干哲理的逻辑性演变,它们是招之即来的演员和随处可见的材料。

  本书作者的写作历程正是遵循这一简单而高深的原则,所以才能达到“永远有题材有思想有冲动地写作到老(死)”。关于“一句哲理一本书”的秘诀本书将会详加阐述。

  “为写作而阅读”是一项高深的修炼,如同佛徒或基督徒的“面壁”、“辟谷”、“冥想”和“顿悟”功夫,它是从“入境”到“越境”再到“化境”的奇妙旅程,最终的结果是“完全领悟所阅读每一本书的宗旨”。

  最佳的结果是“把他人的经历和细节为我所有”,而最妙的结果是“在自己的创作中完全超越前人的经验和思想”,并且“在不违反人性规则的前提下通过神奇想象描绘自己并未经历的人和事并令人信以为真从而为人性进化指点迷津”。

  “为写作而阅读”的重点是“不反用心更要用脑体验作者和作品的思想精髓”。因为“心”是感性的、容易受感染的、容易崩溃的,“它”经常由于过分喜欢和厌恶而丧失判断力。

  而“脑”则是冷静的、理性的、批判的、自省的、不受权威(力)和名利左右的,“它”在抒情的时候不会胡言乱语,在感动的时候坚守规则的低线,除非脑细胞病变或者大量死亡,智慧的大脑比强壮的四肢更是值得信赖的生存工具。

  “为写作而阅读”的难点在于“如何用比较先进的真理(没有不朽的真理)赞赏或批判”。随便质疑作者和作品并不证明读者高明,有些批判不过是“嫉与恨”的天性使然。

  尤其对于名利双收的创造者和预言家,不明就里的反感和仇恨如影随形。正如孩子不理解成人,文盲不理解博士,“代沟”和“学术(历)鸿沟”造就的偏见,使大部分人的阅读品味一降再降。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铺垫,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和结果。抱有明确和精确的宗旨之后,对于作品的主题、风格、架构、人物和情节加以深入分析,也可以通过勤做笔记和卡片加强阅读的效果——即所谓的“不备笔墨不读书”。

  阅读的整体性、系列性与复杂性不言而喻,每个读者根据个性和体力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强度的阅读方式,根据时间和情绪掌控速度和节奏,或急进、或停顿、或倒退,没有大块时间就零敲碎打,要抱有“把大部头啃下来”的决心和耐心。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