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南大支教团:甘为润雨滋“旱塬”

  《走进南大支教团》系列报道之《甘为润雨滋“旱塬”》

  【播音出镜】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3岁,怀揣着“用一年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的大学生,远离沿海,走进宁夏中部干旱山区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他们用爱心和热忱在这块贫瘠地区,抒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他们,就是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今年?受团中央和教育部有关西部扶贫志愿服务的精神鼓舞,第三批来自南京大学的5名志愿者接过学长的接力棒,踏上了宁夏中宁大战场中学的路途,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

  西北气候干燥,春天风沙漫天,冬天寒风刺骨,条件恶劣。学校缺少了大城市早已普及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平日的生活,也没有了昔日直通宿舍的自来水和方便的淋浴器,甚至连喝的水都带有些浓重的苦咸味。

  【现场】南京大学支教团教师:有时候这边的水打出来,特别像牛奶一样。然后是乳白色的,那时候一开始我们大家都吓了一大跳。最后才发现原来是因为这边的碱性太高了,水里边含碱,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效果。不过现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外在的条件并没有吓倒南大支教的大学生,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要为山区做点事情的决心。一方面,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适应了西部恶劣的气候环境和相对落后的软、硬件条件。另一方面,他们则迅速进入到一线教学中。

  在教学上,几位支教老师还是新手,但根据前两届志愿者的优秀表现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需要,学校仍对这五名支教老师委以了重任,让他们承担起包括数学、英语、物理、政治等多门学科在内的教学任务,其中一名志愿者还担任了班主任。用一位校领导的话讲就是:南京大学的五位支教老师撑起了七年级14个教学班的半壁江山。

  何明明是大战场中学八(10)班的一名学生。半年前,他还是一名成绩中下的学生。自从南京大学支教团的几名老师带上该班后,何明明的成绩便突飞猛进成为班级的佼佼者。变化背后,有南大支教老师的功劳。

  因人而宜、量体裁衣,制定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和计划,是南大支教团的教师们自始至终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一方法,不但使一些成绩落伍的学生迅速赶超,也使班级的整体成绩逐渐在全校脱颖而出。

  【同期声】大战场中学副校长 万占文:三年来,南京大学有十余名支教团的老师,在我校从事支教工作,在支教期间,他们以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感召引领着全校师生,他们将爱心奉献,将爱心传递,真正践行着用一年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情这一支教理念。

  每个夜晚,南京大学支教团老师们宿舍的灯都会亮到很晚——加班改作业、备课、写总结,早已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利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把希望与爱播撒进山中,播散到孩子们的心中,就是他们此行的最大收获。这份沉甸甸地收获,也是他们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