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聂耳:用音乐呼唤民族魂

  导读:聂耳,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名字,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乐曲就谱自于这位天才音乐家之手,聂耳23岁短暂生命中留下的乐章,奏响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最强音,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前进!前进!前进!进!”郭沫若曾赞誉他是“中国革命之号角”。

  聂耳:用音乐呼唤民族魂

  聂耳,原名聂守信,号子义,1912年出生于云南昆明市,祖籍玉溪县。父亲是个中医。他4岁丧父后,母亲靠经营药铺和帮人做针线养活全家。童年时的聂耳,受到云南丰富而又优美的民间音乐和戏曲的熏陶,对音乐无师自通。10岁时从邻居那里学会了吹笛子,后又学了拉二胡、弹三弦和月琴,后参加了学生乐团,并担任指挥。

  1927年,他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受到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风潮影响,读到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杂志。1928年秋,他加入了共青团,并参加了秘密印刷和散发传单等工作。1930年春,云南省委遭受严重破坏,聂耳得知有叛徒供出他参加共青团的情况,马上去了上海。

  刚到上海的聂耳,为生活所迫去烟店当店员。翌年,烟店倒闭,他一度徘徊街头,后考入明月歌剧社,自19岁起正式开始了专业艺术生活。当时,他因耳朵非常敏锐,别人起了个绰号叫“耳朵先生”,他索性就此改名聂耳。

  因为聂耳从小家境贫寒的聂耳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鄙视那些钻在“象牙之塔”中的孤芳自赏和为少数人服务的“阳春白雪”。他在北平时穷得买不起棉衣,却在秋末来到贫民区,用有限的几个钱来收集北方民间音乐素材,并在“充满了工人们、车夫、流氓无产阶级的汗臭”环境中聆听卖嗓子、卖武功的吼声,从中知道了他们“生命的挣扎”的心曲。在上海,他经常踏着晨霜夜路体验女工上班的辛苦,从而创作出《新女性》。聂耳还与小报童交上了朋友,天天问寒问暖,那首著名的《卖报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诵读出来的。

  聂耳没有像样的创作条件,到上海一年后经过苦苦积攒,才买到一把多年梦寐以求的廉价小提琴。他居住的斗室冬冷夏热,到北京一次连续登台演出四天仅得6元钱报酬。这不仅使他从心底更憎恨资本家老板剥削的冷酷,其作品也不断呼喊出人民要求解放的心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翌年初的“一二八”事变。他积极参加救亡运动,并与作家田汉结识。1932年夏,他到北平投考艺术学院未被录取,找工作无着,返回上海。1933年初,经田汉介绍,聂耳秘密入党。此后,聂耳在影业公司和唱片公司谱曲,并经常登台演出,谱出的许多歌曲传唱于全中国,并驰名海外。

  1935年4月初,党组织得知聂耳有被国民党逮捕的危险,且考虑到他有去国外学习的愿望,于是通知他先去日本,再从那里转道去苏联。聂耳于4月中旬东渡后,受到中国留学生的热烈欢迎,日本一些进步文化人也邀请他参观剧团,进行交流。聂耳是抗日斗争的鼓动者,但对日本文化有浓厚兴趣,此前也学过日语,于是计划停留一年。此间,他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把乐谱寄回国内,并在留学生聚会上演唱。同年7月,聂耳于暑假期间赴藤泽市的鹄沼海滨,住在日本友人家中,一面练琴一面天天游泳。7月17日,他不幸在海中溺亡。1954年郭沫若感慨说:“不幸死于敌国,为憾至极,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犹未能明焉。”

  聂耳尸体火化后,被生前好友送回国,归葬于家乡昆明西山,解放后修建了陵墓。日本的友好团体,也在他遇难的藤泽市海滨建立了纪念碑。他去世的那个月,电影《风云儿女》上映,并奏出了《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国人所颂唱的最强音。

  《义勇军进行曲》在银幕上首次响起时,这支歌作为民族革命的号角响彻了中华大地,还享誉全球。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英、美、印等许多国家电台经常播放此歌。战争结束前夕,美国国务院还批准将其列入《盟军胜利凯旋之歌》中。

  新中国成立前夕征集国歌时,周恩来就提出用这首歌,并在新政协会上一致通过。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和此后每年的国庆节,聂耳谱出的乐章都雄壮地奏响。

  聂耳的音乐创作生涯虽然只有1933年至1935年这短短的两年,却创作出《毕业歌》、《卖报歌》、《铁蹄下的歌女》等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的歌曲。他在1933年6月3日的日记中总结说:“音乐与其他艺术、诗、小说、戏剧一样,它是代替大众在呐喊,大众必然会要求音乐新的内容和演奏,并要求作曲家的新态度。”

  郭沫若在碑文中写到“聂耳同志,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声鼙鼓也。其所谱“义勇军进行曲”,已被选为代用国歌。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然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聂耳同志,中国共产党员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