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章尔琴:京剧名家“小刘长瑜”的学艺史

  从1902年梅兰芳先生拜吴菱仙为师学习第一出戏——《战蒲关》,到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前苏联等地演出,京剧在一代大师梅兰芳的传播下,成为世界三大戏剧剧种之一。

  刘长瑜,新时期京剧“八大名旦”之首,为京剧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从1979年—1994年,先后荣获”三八红旗手”、文化部表演一等奖、首届电视金鹰像奖、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梅兰芳金奖大赛”金奖等。

  章尔琴,是继梅兰芳、刘长瑜等艺术大师之后的新生代名家,师从刘长瑜,传承梅兰芳大师衣钵,在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两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和贡献,因此,被业界称为“小刘长瑜”。

  章尔琴从小在沈阳长大,10岁学艺,13岁登台,在沈阳市第54中学读书,因主演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小常宝”而崭露头角,随后虽转入美术界工作,但对国粹京剧的痴迷丝毫未减,尤其是拜师刘长瑜之后,其京剧艺术的潜质渐渐被挖掘出来,并最终成为一代名家。

  拜师学艺 传承经典

  1971年,章尔琴以辽宁省文艺汇演前2名的身份,考入湖北省京剧团,曾主演《武家坡》、《四郎探母》等剧目。1977年被评为湖北省文化系统标兵,1978年出席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80年调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任编辑,1983年后从事美术工作,1984年在湖北省直属机关业余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调任湖北省美术馆负责人,被评为中共优秀党员。1990年成为真正的演员后,这名曾以业余演员身份,多次在全国京剧比赛中获奖的京剧界新秀,多年来一直私淑京剧大师刘长瑜,并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刘长瑜的徒弟。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梦终于在她37岁时得以实现……

  1992年夏,对于章尔琴毕生难忘。在北京民族饭店一楼会客厅,宾朋满座欢声笑语,这里正在举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收章尔琴为弟子的收徒仪式。章尔琴正式拜师成为长瑜的弟子,这对章尔琴来说,是走上京剧巅峰表演的转折点。章尔琴清晰的记得当时双眼已经湿润的刘长瑜老师接过她的一簇鲜花,然后拿出一套崭新的京剧戏装赠送给章尔琴,并提出4条要求与徒弟共勉,那就是热爱祖国和人民,尊重师长和同行,认认真真对待艺术,老老实实做人。

  章尔琴还专门为此举办了拜师演唱会,把她在近两年中的学习所得做一次全方面的展示,意在听取戏曲界师友和广大观众的宝贵意见,扬长避短,以利提高。章尔琴表演了京剧《卖水》、《坐楼杀惜》、《霸王别姬》和《智取威虎山》等选场,还主演了话剧小品《春雨》,演唱了部分歌曲及评弹,充分显示了她的多才多艺。演出后,得到领导观众的一片喝彩。为此,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激动不已为她亲自题词:“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句简单的评语饱含了章尔琴人生坎坷路上,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由于她扮相俊美,嗓音清脆,吐字明快,表演真切,被京剧界公认为“小刘长瑜”。

  据了解,当时从艺27年的章尔琴,曾主攻过花旦,并兼习刀马、青衣、武旦和彩旦,有着扎实的京剧表演基础,为此在1988年时,她曾经在京津汉穗四城市群众文化大赛中获得京剧唱银奖,1991年在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上获得过十佳票友第三名。

  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和扎实的表演功底,再加上一代大师刘长瑜的亲自指点,注定章尔琴要掀起一股京剧界的波澜。不少京剧界的老前辈和有关领导在得知,刘长瑜喜收章尔琴为徒后,纷纷表示祝贺。著名剧作家、评论家马少波还颇有感慨地说,艺术的希望在于培养艺术新人,希望有成就的中老年京剧艺术家在坚持舞台演出、坚持艺术创作的同时,多收徒弟,携起手来为振兴京剧艺术作出新的贡献。

  多才多艺 大胆创新

  章尔琴在事业上苦干奋斗的进取精神可堪嘉许。1980至1990年,曾有多家影视部门邀请她拍摄影片和赴港、出国等,但均被婉言相拒。理由只有一个:振兴京剧艺术。

  1990年,章尔琴毅然决定重回现状萧条的京剧界,后被北京京剧院聘用。工作期间,剧院为章尔琴筹办了多个专场,一时间章尔琴成为了剧院的红人。为了提高艺术修养,为京剧的创新发展做出贡献,章尔琴毅然走进了高校,在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先后学习了影视表导演本科。她不但自学了大学中文系的课程并取得文凭,还写过不少关于国画和雕塑的评论文章,也很长于艺术活动的组织工作,这一切,又都为她创新京剧艺术,将文学修养与美术修养融入京剧艺术中提供了条件。同时,为了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章尔琴又学习了营养师,为其在艺术的道路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奠定了健康的基础。

  自1992年以来,章尔琴先后举办过五场演出,有过与京剧名家刘长瑜、于魁智同台的经历。如果说许多人对京剧目前不景气,观众日渐减少的现实深感不安的话,那么还有更多的人正为解决这种忧虑而在废寝忘食地努力工作,青年艺术家章尔琴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的观点很明确:振兴京剧贵在“不由恒蹊”。这也是著名的老戏剧家齐如山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意思就是不走别人常走的路。章尔琴就是这位一位敢于独辟蹊径的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章尔琴在北京建工集团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花费了半年多时间,冒着酷暑和燥热多次到北京西客站工地和附近居民区收集素材。当章尔琴目睹过国内之最、亚洲第一的北京西客站工程之后,被它宏伟的气势和庞大的规模所折服,兴奋和激动中,创作了一批歌颂建设者的优秀剧目,并在建工礼堂和人民剧场进行了演出,受到数千名戏迷和西客站工人群众的热烈欢迎。

  之后,章尔琴又和编剧宋大声,导演孙元意、孙洪勋一起精心编、导,并自筹资金、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国庆期间举办了4场章尔琴专场晚会,主演了3出歌颂北京西客站建设者的现代京剧小戏《戏痴与戏篓》、《西站情》、《郑主任与傅主任》。在戏中,她分别饰演的戏痴孔开屏.青年突击队女队长孙玉兰,街道副主任郑巧巧等3个性格迥异的角色,个个形象鲜明,各具风采,得到了西站工作人员及群众的热烈欢呼。在现代戏创作难、演出难的现状下,章尔琴知难而进、甘冒风险、热情讴歌新时代,给戏曲舞台增添了一分生机。

  1995年底,章尔琴在另外一场《蝴蝶梦,大劈棺》,这部已绝迹舞台40余载的剧目中,大胆剔除其中宣扬封建礼教内容的糟粕,并双足绑上瓷做的高跷鞋,用类似芭蕾舞踮足的方法完成了所有动作。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重现了这门京剧舞台上濒于失传的绝活“绑跷功夫”。旧剧目的改进、新剧目的创作,章尔琴用汗水和智慧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弘扬国粹 矢志不渝

  章尔琴从艺几十年来,先后演出过20多出传统戏和《龙江颂》、《审椅子》、《粮食采购队》等十几出现代戏。台湾音像公司曾为她拍摄了“章尔琴京剧旦角流派艺术专辑”。1992年5月,为纪念《讲话》50周年举办过个人专场演出,《智取威虎山.深山问苦》、《卖水》、《霸王别姬》、《坐楼杀惜》四出折子戏,不同的行当,不同的表演风格,演绎着章尔琴精彩的人生。为此,1994年11月3日,《光明日报》刊登文章高度给予评价,称赞为“可贵的章尔琴精神”。

  1999年,章尔琴第一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晚会上,章尔琴为全国人民表演了京剧《红娘》,得到了广大戏迷的好评,也让更多群众认识了章尔琴。2008年6月29日,“章尔琴迎奥运京剧、歌曲、小品综艺专场”拉开帷幕。演出中,经过与刘长瑜、袁世海、于魁智、陈道明、赵本山等艺术家的通力合作,不但吸收各方面艺术营养,而且也积累了更丰富的演出经验。晚会上,演出的京剧《表鸟巢》、歌伴舞《北京奥运情》、小品《网友对北京奥运的期待》等节目都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感动。

  2009年4月30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章尔琴策划了 “盛世中华——庆五一大型京剧演唱会”。当代三名顶级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刘长瑜、张建国和章尔琴等新秀名家参加了演出。整台演唱会把现代元素融入古老京剧之中,以传统戏曲、现代戏曲和现代音乐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为观众呈现一场精美绝伦的视觉、听觉盛宴。2010年5月30日,沈阳工艺美术商厦里章尔琴京剧流派讲座成功举办。而像这样的讲座,对于章尔琴而言不是第一次。目前,章尔琴还在努力学习外语,她认为,不仅要为中国广大群众演出,而且决心要让京剧走向世界,进入更广大的国际文化世界。对于这一切,她充满信心。

  一个个成就,一次次舞台上的掌声……都成为她成长的回忆。数十年如一日,攀登艺术高峰,历练了一身绝技,满载了一身荣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武汉晚报》、《沈阳日报》《大连日报》、《长江日报》、《戏剧电影报》等国家级和地方知名媒体的竞相报道,以及国内、国外广大戏迷的推波助澜,必成就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京剧大家——章尔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