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节 新政出台

  刘弥回到寿春之后,随及就下达了改革的指令,而且宣布了一系列的人事任免。新政内容主要是:

  第一,重新丈量治下土地,重新依照人口划分土地;

  第二,统计治下全境的人口,释放奴隶归于平民,若有隐瞒不报者,按律严惩;

  第三,改革兵制,改募兵制为府兵制,除了刘弥直辖的五万兵马为募兵制之外,其余作战守卫之兵皆为府兵制,实行兵农合一,府兵制先在越州、湘州、交州、海州施行;

  第四,改革刺史制度,掌兵者不问政,问政者不掌兵,刺史只负责一州之民政之事,军事由大都督负责,大都督以下设监军一人、参军两人、文书十人、武将若干,刺史之下设治中、功曹、簿曹、典学、法曹、户曹、仓曹、都官等从事官员协助刺史掌管一州之事;

  第五,改革郡县制度,郡设郡守一人、郡丞两人、仓曹、簿曹、典学等郡官,郡设都尉领府兵守卫地方,小郡领兵三千,大郡领兵五千。县设县令或县长一人、县丞一人、县尉一人,领府兵三百或五百维持治安,县以下改乡设乡,有官员乡秩长、啬夫等官员,领府兵五十维持治安,乡以下设亭、里……五千户以上王侯封地设郎中令、谒者,王侯封地满千户者设家丞、庶子各一人负责管理王侯府内之事,千户以下者归县衙管制……

  第六,免去一切人头税、口费等苛捐杂税,摊税入田,户田地一顷以下者,三十税一,少于百顷者二十税一,百顷以上者十五税一,禁止土地买卖转让;

  第七,凡六岁至十三岁男子必须入县学、郡学,入学者家庭可每年获钱两百、粮五石;

  第八,各地额定粮、油等生活物资价格,严禁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违者严惩;

  第九,开辟选才制度,除察举、征辟、学馆之外,每三年在建业开设科举考察制度,凡考核通过者皆委以官职;

  而人事方面,荆州刺史乃是陈登,大都督周瑜;湘州刺史为王子傅陈瑀,大都督枣祗;交州刺史为刘馥,大都督全柔;海州刺史为糜竺,大都督周平;越州刺史为赖恭,大都督冯则;扬州为刺史张昭,大都督黄忠;豫州为刺史袁涣,大都督孙策;徐州刺史为孙乾,大都督太史慈;青州刺史为赵昱,大都督为鲁肃。

  因为此次改革定在葵未年开始试行,所以又称为葵未改制。就在刘弥风风火火的忙着改革的时候,曹操也没有闲着,曹操考虑到自黄巾之乱以来,学校多废,于是下令各郡国修方学,置校官,选俊才教学。但是他没有刘弥那么大的气魄,竟敢这般大刀阔斧的改制,一方面是因为他没有那么多的钱财去施行这些,另方面是刘弥所占据的地盘与他不同,刘弥治下有十个州,但是除了扬州和荆州有几个有势力的氏族之外,像是交州,越州根本就别提了,青州的世家大族也早在黄巾之乱的时候死伤殆尽,徐州就四大家族,曹豹代表的曹家被赶出了徐州,投奔了曹操,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挂了,曹操还将曹豹的女儿纳为了妾侍,其他的糜、赵、陈都是刘弥的衷心拥护者,荆州的蔡氏和蒯氏在荆州之乱的时候被解决了,其他的黄家、庞家、王家也一心拥护刘弥,扬州的世家在刘弥十几年的打压下,已经不敢再敢有半点违逆,三年前,吴郡的李家不满刘弥的土地政策,结果在当天晚上一家老小就被大火烧死,一百二十多口人每一个活下来的,虽然谁也不说,但是都知道肯定是刘弥干的,从这以后,大家都不敢再有任何非议了,何况最强大的属陆家、顾家,他们都不会对刘弥有违逆的,陆家专门负责楚国的船只建造,顾家负责交越两州的渔业,他们获利匪浅,怎么会做不明智的事情,其他的小杂鱼更不要说了。

  葵未改制,依照刘弥的意思,印制了五万份,刘弥专门建造了印造坊,由张纮之子张奋负责管理,平时每隔十天就印制一些时下的战事以及一些名人的诗词新作在上面,派发到各地,以丰富百姓的生活。

  刘弥的这一改制很快就在江南掀起了一场大风暴,这样的改制,必然会损坏一部分人的利益,特别是那些靠收田租税生活的小地主,他们的利益全部出自土地,不比那些大地主,田地收益只是一部分,可是改制获益的人却是绝大多数的,比较小地主只是一绝少部分的。刘弥也不怕他们造次,反倒是希望跳出几个不知死活的,那样的话就可以杀鸡儆猴,彰显一下他改制的决心。

  “王上,陈大人走了,这些孩子的功课该当如何?”

  这天王后皇甫淑找到刘弥,刘弥原先有皇甫淑、陆婉瑶两人,后来又有糜竺之妹糜贞,刘弥虽然不是种马,但是多几个老婆他也不介意,眼下他已经有三子两女,除了刘稷、刘喆、刘琦香之外,还添了一子刘茂、一女刘琦玲,最大的刘稷已经九岁了,而最小的刘琦玲不过一岁,孩子们的课业却是是至关重要的。

  “王后觉得国学院博士袁嚁仁如何?”刘弥想了想询问道。

  袁嚁仁就是袁徽,袁氏一门三杰,袁徽排行老二,老大袁涣,老三袁敏,袁涣自然不必多说,在讨伐袁术的时候跟随刘弥,先是任职梁郡太守,现在贵为豫州刺史,而袁徽原本是谯郡太守,后来自请调至国学馆教学,也是深得刘弥器重,国学馆里面都是什么人,那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刘弥的老师韩融、陈登之父陈珪、原庐江太守陆康、徐州德老裴玄,在里面的哪个是一般人,袁敏虽然不被大家知晓,可是那可是刘弥的心腹,刘弥治下一半的水利工程都是他负责督造的。

  “袁博士通晓古今、涉及百家,自然是不二人选。”王后皇甫淑笑道。

  刘弥之所以选定袁徽,一方面是因为他最属意的老师韩融年纪大了,不想让几个孩子让他操心了,另一方面就是袁徽治学严谨却又活泛,由他将自己改制的理念传给下一代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