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的蔷薇

  也许我走的不够远,还没到洒满贝壳的海边

  也许我涉世还很浅,不懂那些熟睡的山岚

  也许我的心被喧嚣所羁绊,看待世界时总是饱含着偏见

  所以,从未听风在耳畔,低语,轻叹

  摇摆一株蔷薇的孤单

  好告诉我,她隐隐约约的想念

  和不被理解的灿烂

  所以,点燃一支烟

  默默与黑夜作伴

  思索一些真实的谎言

  附言:近些日子,杭城正值雨季,有些乍暖暖还寒的味道。连续几日,我这个北方汉子就难免心生情愫,牢骚抱怨两句,但委实怪不得天气,只是我的性格与它们不合罢了。这雨季极容易让人想起黄梅,也许是因为杜甫的那句“四月熟黄梅”吧,“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既是对春雨盈野,迷雾难开,细雨迷蒙的南国雨景的描摹,因此,古人作诗常常妙不可言,最妙的莫过于是一位“诗人”而非“诗家”,虽然一字之别,却迥异万分。我们知道画家、艺术家、作家等各种大方之家,却不称呼“画人”、“艺术人”“作人”等。不是我咬文嚼字,而是其中的确就有深意,对于这些个带“家”为词缀的艺术工作者,在创作时完全允许自己杜撰的,也就是可以编一些虚假的故事,但对于中国的诗人而讲,却是万万杜撰不得的,不谈白话文运动后的诗歌,且问从诗经到清末,真未曾有一位诗人,在杜撰诗句。就连后主李煜也是字字见真,用自己的血泪史,为后代留下了难得千古佳作。

  而今时代的写诗者,在他的字句里,很难求到一个真字,大多是虚情假意较多。何止如此,当下的许多作家,对自己的中肯评价也自称为“笔者”,而非真正的作家,由于现实中林林种种的妥协吧,多少都在迎合或谄媚特定的读者群体。我自己也会失足,身同感受,且拿腾讯文学等一些网络文学为主的平台,很多都是不折不扣的笔者,距离作家二字仍缺少一种风骨与洞见,这些人只是为满足读者低级趣味的嗜好,而非人性的思索与拔高,更别谈现实的批判及人情的扣问了,谁让这些个读者大多都是中学生呢?难道中学生就不需要多读点由价值的书么?文字之美,且非感动心灵,在商业化的文学道路上,作者能走多远是一个选择,文学能够活多长时间仍是一个选择,读者是否只把文学形式当做一个泄欲工具,还是一种选择!希望这个选择,出自于灵魂深处,而非浮躁时代之下的泡沫之心,有益于人生,而非有益于利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