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张经之死

  熟悉大明朝历史的都会知道,大明的两大敌人每一个无疑是北方的蒙古,与大明打打停停折腾了两百多年,而还有一个,便是东南的倭寇,而实际上,这倭寇,其实在很早便是已经是为祸明朝了,对于倭寇的产生发展将要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是从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间。元末,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其内战中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及破产农民流入海中,乘明初用兵之机,屡寇滨海州县。洪武时,海防整饬,尚未酿成大患。明成祖发动叛乱,夺取政权,迁都北京后,据说建文皇帝在南方的残余势力与日本海贼合作,以日本一些岛屿为基地,在中国和朝鲜沿海进行报复性侵扰,经永乐十七年(1419)六月的望海埚之战,明辽东总兵刘江率师全歼数千来犯之倭后,倭寇稍稍敛迹。

  明成祖晚年,由于陆上北方威胁未除,南方郑和下西洋以后,激增的海陆来往也带来了渐盛的倭寇侵扰,遂实行海禁政策,只开放勘合贸易官方贸易,但后来到了嘉靖二年西元1523年爆发了宁波之乱,加上稍早时,葡萄牙人入侵发生了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此后沿海治安多次陷入危机,明朝遂宣布中断一切贸易,期望以围堵的政策来减轻倭寇的威胁,但也断绝许多自唐朝以来整个贸易产业链相关从业人员(鱼业、手工业、造船业、贸易)的生计,致使贸易地下化,商业纠纷无从解决,遂转成武力报复,倭寇之乱不减反增。

  正统以后,因明代海防逐渐空虚,倭寇侵扰时能得手。这一时期的倭寇成员多为日本本土之人,除赤裸裸侵扰外,还利用中日间存在的“勘合贸易”载运方物和武器。路遇官兵,则矫称入贡;乘其无备,则肆行杀掠。总的说来,嘉靖以前,倭寇侵扰只限于个别地区,时间亦短,尚未成为明朝东南地区的严重祸患。

  后来的发展上,明人王直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王直曾上书朝廷请求开海禁,被拒绝后,把基地设在日本的平户藩,以反对明朝海禁政策的南方中国人为基础,与日本人、佛朗机人合作进行走私,在后期倭寇中,很为知名。胡宗宪与戚继光曾参与讨伐倭寇的军事行动。

  对于这段历史,陆炜很是清楚,而他现在也是明白,自己或许就要踏入这段历史之中了,前段时间,张经已经是被带回北京,内阁正在议定其罪责。

  其原因就是张经在东南战事进展不利,张经建议朝廷,不需要急急用兵,而是应当拖延,乘此时机,形成对于倭寇合围,最有以重兵力剿灭,但是严党赵文华却是以此弹劾张经畏敌不前,贻误战机,致使百姓于水深火热不顾。

  而此时,嘉靖皇帝对于东南战事的进展也是并不满意的,所以这道奏疏一道,嘉靖皇帝便是勃然大怒,要立即押解张经进京。

  其实这真的不能怪张经,大明的南北方的军队战力之间差距真的十分巨大,北方长长有鞑靼扰边,所以北方军队经常会参与战争,而南方则是不同,自古南方就是富庶之地,也是相对的安宁之地,这里的军队有些人几乎一辈子都是打不上仗,最多就是剿灭一些土匪,虽然倭寇之前也是有的,但是其规模都是不大,所以也是根本用不了多少兵,这便是致使南方军备废弛,军队毫无战力。

  这才闹出了当初倭寇竟然是可以一路攻击道南京城脚下,南京是什么地方,那是当年大明朝开国的首都,之后成祖迁都,这里就是陪都,大明帝国的第二首都,就这样被人威胁,这对于大明王朝的颜面,将是何种的羞辱。

  不过羞辱也是没有办法,那些军队就是那么差劲,所以张经到了东南之后,原本也是向着尽快剿灭,但是这些军队的战力着实是教育了他,才是使得他不得不如此。

  而此时许多人便是要说嘉靖是昏君了,可是作为帝王也是有着自己的无奈,从战略上,张经是没有错的,但是这代价便是要牺牲更多的百姓,天下百姓都是皇帝的子民,现在东南倭寇为祸,屡屡屠戮百姓,这些百姓自然是希望大明军队可以保护他们,但是结果是,这些军队一次次令人失望,而张经的这种保守战略虽然是稳妥的,大但是也是有着副作用,就是会使得许多百姓认为朝廷无力抗衡倭寇,放弃了他们,于是使得他们为了活命,便是会甘心成为倭寇的走狗或者加入倭寇。

  本来这些倭寇就是真倭寇加上一些沿海不法商人组成的,这对于东南倭患是极为不利的,但是这东南军队的战力,却是使得这成为了一个死局,而张经显然是成为了一个牺牲品。

  西苑,今日内阁、内阁参议、镇抚司以及司礼监都聚集在这,商议的就是如何对张经定罪,这回,皇帝嘉靖皇帝特许内阁参议们也是特许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严世蕃他们自然是全力主张处死张经,这样他们在东南的赵文华和胡宗宪便是可以乘机把握东南权力,而张居正、高拱他们得到徐阶的暗示,自然是力保张经,不过似乎并不理想。

  而陆炜则是在一旁沉默不语,因为他知道,历史上,张经确实是因为这个而死的,他或许也是做不了什么,大明朝现在需要这样的一个牺牲品,换取百姓的信心。

  嘉靖皇帝看着双方争论不下,脸色异常沉寂,随即目光看向一旁沉默不语的陆炜扫去,嘴角总算是有些缓和,而陆炳此时却是不由得为自己的儿子心中一紧,现在这件事已经是牵扯到了严党和裕王两股势力,他不想自己的儿子就这样被牵扯进去。

  “伯言,你怎么不说,这东南战事,作为我大明战神的你,难道不需要说些什么?”嘉靖皇帝问道。

  陆炜此时急急出列,“回皇上,之前诸位大人论的是罪,臣,不爱读书,对于大明的律法并不很是熟悉,所以并不好说话,但是陛下若是要问军事i,臣却是稍稍可以说上一二!”陆炜道。

  “哦,那就是说说看,在军事上,张经有没有错!”嘉靖皇帝道。

  “回皇上,臣并不在东南,具体情况并不知晓,行军作战,最为忌讳纸上谈兵,但是若是从目前的战报来看,东南军队战力之差超乎想象,幸得即使调如狼土兵等他省客军,才是稳定局势,说实话,若是让臣带兵,这样的兵,教到臣手里,臣也是无能为力,或许也是会选择保守的战法!战术再过精妙,但是士兵不用命,那么慢一切都是枉然,臣在北方,依靠的也是将士不畏身死,才是可以真正与蒙古大军死战!战神这一称呼,若是没有将士用命,臣也只是草原上一具枯骨了!无从谈起!”陆炜道。

  “这么说来,你认为张经是无罪的?”嘉靖皇帝再次问道,不过这回语气便是有些不善了,而严世蕃他们的脸上则是隐隐露出一丝冷笑。

  “臣说的是军事策略,在策略上,张大人是没有错的,但是作为一方督抚,没能保护好百姓,便也是错了!”陆炜如实回答道。

  嘉靖皇帝闻言,脸色也是有些缓和,而高拱张居正他们此时看着陆炜的眼神也是有些友好,他们都是清楚,张经这一回是九死一生,而陆炜刚才只是说张经有错,而不是有罪,这无疑也是在为张经开脱,要救张经,自然是有着几分好感,而现在,一切都是只能交给皇帝裁决了。

  嘉靖皇帝沉默片刻,之后开口问道:“伯言,若是你去东南,可是有把握尽早平定倭寇?”

  陆炜此时心中不由的一阵叹息,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回皇上,臣只能说是尽力,东南此时聚集当地军队,山东、四川之兵以及云贵狼土兵,兵源复杂,我这初来乍到,单单协调诸军便是要花上不少时间,而且臣还并未真正见过倭寇的战力如何,实在是不敢断言!”陆炜回答道。

  “恩,伯言诚实,看来这东南战事还是要托付与你了,你刚刚平定北方,才是回来没有多久,便是又要再赴疆场,文孚啊,你们陆家为我大明做了许多啊!”嘉靖此时目光又是转向了陆炳。

  陆炳当即跪下,“皇恩浩荡,我陆家纵然是粉身碎骨也是难报万一!”

  “文孚速速起来,你我之间,不必如此!”嘉靖皇帝满意的点点头道。

  “启奏陛下,诚如大将军所言,大将军若是出征东南,有着种种不便,臣请陛下荣张经戴罪立功,辅佐大将军平定倭患,毕竟之前的一切都是张大人布局,对于南方军事人脉,张大人辅佐,毕将是事半功倍!”高拱此时急急上奏道。

  随即张居正他们也是急急附和,不过严党他们可是不会这么容易放手了,“启奏陛下,万万不可,张经畏敌害民,致使百姓涂炭,国土沦丧,依我大明律,这就是罪大恶极之罪,这种罪都是可以容忍,那么我大明律法威严何在,陛下又将是如何面对那东南数以万计惨死在倭寇手下百姓?”严世蕃一番慷慨陈词,倒是真的有着几分忧国忧民样子。

  “至于高大人和张大人所言,臣举荐赵文华和胡宗宪二人辅佐大将军,他们二人之前一直跟着张经,对于这东南军事也是十分了解,一样是事半功倍!”严世蕃继续道。

  不过高拱和张居正他们眼中,却是露出深深的鄙夷。

  之后双方难免再次开始一次唇枪舌战,不过这这些陆炜却是已经是无法参与其中了。

  ······

  很快,裁决便是下来了,张经还是要被处死,对于这一点,陆炜早就是心中已经是有此准备,倒是并不意外,张经已经是一个死局,他是注定要成为牺牲品,而随之而来的便是他的出征命令也是已经是下达,他不日便是要出征东南。

  此前,陆炜曾经全诏狱看望过张经,在陆炜看来,张经也是一个忠臣,当他听到自己的裁决之后,他很是坦然,似乎已经是知道了自己的命运。

  而陆炜却是在有些羡慕他,因为至少他还知道自己的命运,但是陆炜自己却是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何去何从,东南,那里不仅仅是有倭寇,还有庞大的严党势力,他此番去东南,不仅仅是要面对倭寇的长刀,还要提防严党的暗箭,这远比大漠要更加凶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