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创办讲武堂

  仁宗散了早朝,就听说赵颖和黄芝,今天会带两个孩子进宫,所以心情十分高兴。

  赵颖和黄芝分别抱着孩子,来到赵帧的寝宫时,见赵帧已经守护在宫门前。

  赵帧今天可是破了个先例,要知道,上至三皇五帝,直到如今,自己指掌天下,可从来没有过做皇帝,在宫门外等待臣子的实例。赵帧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表面两个态度,一是自己对赵颖和黄芝,还有孩子的重视;二是向她们表示一下歉意,但贵为天子,开口道歉,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只能用行动表示。

  “皇妹、黄芝,快随朕进宫叙话,礼数就免了。”赵帧见赵颖和黄芝打算向自己施礼,连忙阻止道。

  赵帧先后抱了两个孩子,这个亲亲,那个亲亲的逗了一会,然后要宫人们抱孩子,到旁边的房间休息。

  “两个孩子的名字叫什么?”赵帧开口询问道。

  “还没有给他们取名字,鲍宁的意思是,想让皇兄亲自给两个孩子取名字。”赵颖回答到。

  “难得,我把他关入大牢,他没记恨,还知道让朕给两个孩子起名字。

  男孩就叫天赐吧,朕起的名字,自然是天子所赐,女孩就叫天平吧,预兆我大宋天下太平。”仁宗赵帧略作思考后说道。

  “谢万岁赐名。

  姐姐,你看,万岁已经不再怪罪鲍宁,而且还给咱们的孩子,赐了名字。过去的,就过去吧,你们兄妹关上门,都是一家人,没有必要因为鲍宁,影响到你们的兄妹之情。”黄芝连忙劝说道,她怕赵帧、赵颖兄妹俩,心中还有隔阂。

  “黄芝说的是,赵颖啊,今天就在皇兄这里用膳吧。皇兄还打算问你一些事情。”赵帧说完,传旨让御膳房去做准备……

  “启禀指挥使大人,各州府采购到的物品,已经按照大人的军令,存放起来了,过几日,还会有物品陆续到达,这是已经到达的物品清单。”一个锦衣卫力士,站在都尉府帅堂之上,高声禀报道。

  “好,将库房贴上封铅,派人日夜看守,如有玩忽职守者,军法处置。”狄青将命令吩咐下去。

  “属下,谨遵指挥使大人帅令。”锦衣卫力士连忙躬身答道……

  “鲍宁这小子,脑袋是怎么长的!也就他能想出这些主意。

  朕现在是越来越喜欢他了。回去告诉他,朕准了,无论他想制造什么,都可以,人力物力,朕都支持。还有,他要创办的什么讲武堂,培养武将,朕也支持,只是要他注意,别到时把朕的江山折腾没了就行。另外,从明天起,让他给朕上早朝,他的假期结束了。”赵帧听了赵颖讲了,鲍宁的这些想法,龙颜大悦,鲍宁现在又是他心里的宝了……

  “哈哈哈,我这大舅哥总算是给我自由了。”鲍宁知道仁宗赵帧,明日让他上早朝了,很是欣喜。

  “恭喜,夫君又可以大施拳脚了。”黄芝祝贺道。

  “看把你们高兴的,虽然这次皇兄,没有追究你隐瞒身份,混入宫中的罪状,但是难保下次,再因为什么事情,再对你发难。”赵颖忧虑的说道。

  “姐姐提醒的,的确有些道理,可我们该怎么办啊。”黄芝听了赵颖的话,也担忧了起来。

  “哈哈,真是女大外向啊!现在就开始想着老公了。

  不过公主提醒的,很有道理。这次的教训,我会吸取的。我得增加自己的资本,让自己有能力自保。”鲍宁目光望着大门外面说道。

  “驸马,你的意思是,你想取代皇兄?”赵颖听完鲍宁的话,震惊的问道。

  赵颖的心中此时非常复杂,一边是皇兄,一边是鲍宁,如果真的发生两个人兵戎相见的场面,无论是谁胜谁负,赵颖都是最伤心的人。

  鲍宁看出了赵颖的顾虑,上前一步,轻刮了赵颖鼻子一下,说道:“想什么呢?放心,我没有野心,取代我大舅哥的江山,我只是准备日后,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属地,能够自保,能够让你们姐妹和孩子安身的所在。”

  “真是这样吗?刚才可让我担心死了!”赵颖听了鲍宁的解释,才安心下来……

  第二天,鲍宁在早朝前,早早的就来到了,仁宗早朝前,所在的垂拱殿。鲍宁见到仁宗之后,感慨万千。自己和仁宗赵帧已经半年多时间,没有见面了,经历了前一段的风波,现在两个人的心里多少都要有个适应的过程。

  “你这小子,让我怎么说你?替朕立了这么大的功劳,背地里却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欺瞒于朕。

  现在倒好,你成了朕的妹夫。如果不是看在赵颖这丫头,有了你的骨肉,事已成真,朕定会治你个欺君之罪,好了,以后尽心效忠朝廷也就是了。坐下来和朕聊聊,你此去西夏一路上的经历吧,朕很感兴趣。”赵帧在鲍宁胸口,狠狠捶了一拳,然后说道。

  鲍宁便将在前往西夏前后的见闻,向仁宗赵帧讲述了起来。

  仁宗听的十分入神,以至于中途,当班的公公进来了好几次,提醒赵帧早朝时间已过了。仁宗才意犹未尽的带着鲍宁赶赴早朝。

  早朝散后,仁宗又留下鲍宁,让他继续讲西夏的见闻趣事。

  “陛下,臣以为现在西夏刚刚平定,而大辽也大势已去,臣打算趁此机会,让大辽也归附于我大宋,然后我们再去征讨东瀛。不知陛下可否嗯准。”鲍宁见仁宗现在心情正好,连忙适时的建议道。

  “能够开疆扩土,自然是每个帝王的毕生追求,你快说说,具体准备怎么干?”仁宗急切的问道。

  “陛下,以往我大宋重文轻武,这是因为怕有人效仿太祖,对我大宋的政权产生隐患。但是弊病就是,我大宋将士每临战事,总是也失败告终。这就好比一个人,头重脚轻一个道理。

  所以臣以为,要文武并重,不可轻视一方,造成失衡,冷了浴血沙场将士们的心。适当提高将士们的军饷,提高他们的地位,有功就施以嘉奖、有过则按照军纪处罚,才能够赢得将士们的心,他们才会面对强敌,舍身往死的报效国家。”鲍宁将重文轻武的危害和改变现状的建议说了出来。

  “嗯,你说的很有道理,朕以后会按照你的意思,提高武官的地位和待遇。”赵帧觉得鲍宁说得很有道理。

  “臣准备兴办讲武堂,望陛下恩准。”鲍宁说完,跪倒在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