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绊脚石

  早朝前,鲍宁按照与仁宗的约定,事先来到了垂拱殿。将前日发生的情况,向仁宗做了汇报。

  “什么,范仲淹、滕子京和王安石都要加入你厂卫?不行,朕虽然两次贬了范仲淹的官,是打磨他的锐气,朕十分欣赏他的才干,这次调其回京,还打算另有重用。

  滕宗凉也是一样,还有王安石,朕哪个也不能给你,你另挑人选吧。”仁宗态度坚决的将鲍宁的请求否决了。

  “陛下,臣现在厂卫急需大量的人才,范大人和滕大人反正刚刚回京,陛下如果舍不得,就先暂时借用一下。等厂卫走上正轨,再把他们还给陛下可好?”鲍宁和仁宗耍起了赖皮,鲍宁只所以敢如此和仁宗讲条件,是因为仁宗是有名的脾气最好的皇帝。

  “好,朕将他们两人,还有那个礼部的给事中王安石,暂借你厂卫一用,这个王安石,朕也很是欣赏,来日此人必当大用,记得还啊!你们清萌阁的人,从公主到你,怎么都这么赖皮!”仁宗难得开起了玩笑。

  “陛下,这是因为您爱屋及乌,有雨洋公主在,陛下自然高看我们一眼。陛下,这是臣草拟的厂卫官员职位,请陛下御览。”鲍宁将昨天让范仲淹草拟的厂卫官员职务构成和分工,呈给仁宗过目。

  仁宗详细的看了一遍,问道:“怎么东厂的千户和百户又分为掌刑和理刑,是不是有些职位重叠了?”

  “陛下,臣特意将千户和百户分成两块,宦官担任掌刑千户、百户;而理刑千户、百户则由文官担任。这是防止宦官当权,一家独大。”鲍宁知道明朝厂卫最后几乎架空了明朝皇帝,所以为防止类似事情发生,特意让朝中的文官也加入到东厂里来。

  仁宗听了鲍宁的解释,满意的点了点头,心想这个鲍宁,朕没有用错,做事紧密,能够替朕的江山社稷着想,难得、难得。

  “爱卿考虑的既是,朕准了你厂卫的建制,具体人员,你自己定夺,想借用谁也经管开口,准备早朝吧。”仁宗说完准备起身换龙袍上朝了。鲍宁见刚才仁宗还不愿将范仲淹等三人调到厂卫,由于对鲍宁工作的满意,转眼就容许鲍宁调动任何人了。

  所以鲍宁决定趁热打铁,从怀中又掏出一份奏则呈给仁宗。

  “陛下这是微臣的十条改革方案,请陛下上朝前先御览,因为微臣怕此十条,会引起朝内官员们的反对。”鲍宁将奏则呈给仁宗后说道。

  仁宗接过奏则,飞快的扫了一眼,脸上由喜转忧,他知道,朝野要因此震动了……

  “驸马,听说昨天你提出的那十条变法内容,今天在朝堂之上引起朝野震动?”赵颖见鲍宁回来,连忙问道。

  “公主消息还真是灵通啊!今天朝堂上可真是热闹。陛下颁布了我呈上去的十条新政,朝堂上就立刻混乱起来。以富弼、韩琦、欧阳修为首的一方坚决拥护新政;而以夏竦为首的一方则坚决反对。最后还是在陛下龙颜大怒的情况下,才结束了这场争论。

  颖儿你去把夏竦的档案找来,我看看。”

  “哎呀,先吃饭吧,吃了饭再看,你不饿,我们姐妹还一直饿着肚子等你呢。”黄芝拉住准备去取档案的颖儿说道。

  “哈哈,三位夫人见谅,是我疏忽了,我们先吃饭,吃了饭再看档案不迟。”鲍宁才意识到三女还饿着肚子等自己呢,所以感觉有些不好意思。

  赵颖看到鲍宁为了政务,这样忘我,心里十分感动,因为他是为了大宋,为了赵家的天下……

  鲍宁看过夏竦的档案,感觉到这个夏竦还真是个特殊的人物。在档案中显示夏竦文学造诣很高,夏竦少年时就很有才华,超迈不群,出类拔萃,写诗作赋,非常敏捷。十一岁时家人为了夏竦进一步深造,于是领着夏竦拜了进士姚铉为老师。一天姚铉给夏竦出了一道写作练习,题目为“水”、体裁为“赋”,限定字数为一万,夏竦想了一阵,于是提笔开始写起了“水赋”,过了一段时间,终于把“水赋”写出来了,高高兴兴地把习作交给老师姚铉。姚铉将夏竦的习作扫视了一眼,估算出字数仅有三千,顿时脸上露出了怒色,把习作往夏竦手中一塞说:不用看了,你为什么不围绕“水”的前后左右更广的范围去写呢?夏竦于是根据老师的提示重新扩写了一篇“水赋”,再次恭恭敬敬地把扩写后的“水赋”交给老师姚铉。姚铉一看,字数达到了六千,高兴地说道:“可教矣”。十二岁时,夏竦作《放宫人赋》,援笔立成,而且赋也做得好。

  夏竦十七岁,随父在通州狼山,作《渡口》诗:“渡口人稀黯翠烟,登临犹喜夕阳天。残云右倚维扬树,远水南回建邺船。山引乱猿啼古寺,电驱甘雨过闲田。季鹰死后无归客,江上鲈鱼不值钱。”北宋王辟之说:以后之题诗没有超过他的。

  契丹入侵中原,夏竦的父亲夏承皓率领宋兵抄近从偏僻的小路前往抵抗契丹,晚上与契丹军队相遇,夏承皓立即率领宋兵向契丹军队发起攻击。在战斗中,夏承皓不幸被流箭所伤,卒于战场。朝廷抚恤夏承皓家属,赏夏竦一个名为“三班差使”的小武官。一天,夏竦拿着创作的诗集,等候在宰相李沆退朝回家的路上,左等右等,终于看见宰相李沆一队人马退朝往回走,于是拦住宰相李沆的马头,躬身拜下,将诗集恭恭敬敬地献给李沆,李沆读到诗中的“山势蜂腰断,溪流燕尾分”很赞赏,继续看下去,全卷都是好诗句。第二天宰相李沆上朝,将夏竦的诗集呈给宋真宗看,并说夏竦父死家贫,请给他换个文职,真宗就任命夏竦为润州丹阳县主簿,从此夏竦走上仕途。

  夏竦政绩不少,宋真宗天禧三年,夏竦又调任知襄州(今湖北襄樊)。这一年襄州发生大饥荒,百姓开始流亡,盗贼乘机偷窃。夏竦打开公廪,向灾民放粮,同时又劝说全州的富人拿出余粟,共募集到十余万斛,用来赈救灾民。在夏竦积极努力下,全襄州度过饥荒达四十六万余人。巡按使姜遵将夏竦的事迹上书皇帝,皇帝赐书褒谕。后来民众想到夏竦的恩惠,将皇帝所赐诏书刻成石碑,永志不忘。

  宋真宗天禧三年,夏竦又调任知襄州(今湖北襄樊)。这一年襄州发生大饥荒,百姓开始流亡,盗贼乘机偷窃。夏竦打开公廪,向灾民放粮,同时又劝说全州的富人拿出余粟,共募集到十余万斛,用来赈救灾民。在夏竦积极努力下,全襄州度过饥荒达四十六万余人。巡按使姜遵将夏竦的事迹上书皇帝,皇帝赐书褒谕。后来民众想到夏竦的恩惠,将皇帝所赐诏书刻成石碑,永志不忘。

  天圣三年,仁宗命他奉使契丹。夏竦因为父死于契丹入侵,不愿拜见契丹国主,上表说:“父殁王事,身丁母忧。义不戴天,难下穹庐之拜;礼当枕块,忍闻夷乐之声。”坚决推辞不肯前去。他这个表被当时认为是“四六(骈文)对偶精绝”。

  另外夏竦在任地方官时,还积极修桥补路,造福百姓。夏竦调知青州兼安抚使时,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的青州南阳桥,造就了我国第一座木结构虹桥。为防水患,几经筹措,垒巨石固河两岸,用数十根大木相贯,无柱,架为飞桥,由梁柱式木桥改为结构独特的无柱单拱木桥,状如彩虹,故曰“虹桥”。不久,这种造桥技术就被推广到汾、汴等地。青州虹桥的建筑成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此外,夏竦还知人善任,能任用人才。范仲淹不得志时,夏竦见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在夏竦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时,保荐范仲淹任副使,使范仲淹与韩琦成为他的左右手。

  鲍宁对夏竦有些摸不透,这个人提拔范仲淹,却在历史上阻碍范仲淹的变法,但不管怎样,他都是自己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