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手伸的太长

  鲍宁从大相国寺正门步入,跟随着人群,模仿着善男信女的动作,向每个殿里的佛像磕头。许平也在后面学着鲍宁的动作,跟着鲍宁挨个殿拜佛。

  许平虽然在汴梁自小做了太监就生活在汴梁,但是许平还真的是第一次来到寺院,所以跟在鲍宁的后面学着动作。

  鲍宁只是照猫画虎、邯郸学步,动作自然不是很到位,甚至有些滑稽。

  一个老者见鲍宁和许平两人不会磕头,便好心的将磕头的方法给两人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给两人做了一次示范。

  鲍宁按照老者教授的方法,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中指尖。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掌向下按于拜垫中央,两膝随即跪下。左掌向下按于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一拳,额头平贴于地面。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头面接足礼”。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与左掌合,同时两膝起立。合掌依然。三礼毕,合掌弯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两大指相并,两食指相合竖直,伸直腰举至齐眉再放掌,此为问讯。

  鲍宁、许平两人认真的拜完了每个大殿的佛后,找到了大相国寺的指引僧。鲍宁向指引僧询问了北侠在大相国寺所在禅房的位置,便带许平去寻找北侠。

  黄昏时分,鲍宁带着失望和许平回到监栏院。这一天假期,除了在醉仙楼打了国舅庞虎一顿,剩下的就是寻北侠而不遇,在北侠的禅房处得知,北侠外出访友云游去了。鲍宁很是扫兴,许平倒是玩的很开心。

  两人刚回到房中,赵公公就急三火四的赶来了,赵公公一脸愁容的说道:“你们两个小祖宗总算回来了,你们在外面惹下了大祸,我还以为你们俩惹了祸,跑路了呢,居然还敢回来。”

  许平一见赵公公一脸焦急的说自己和鲍宁在外面惹了大祸,就知道应该是鲍宁打了国舅庞虎的事,被赵公公知道了,许平刚想解释,便听鲍宁开了口。

  “庞龙是我打的,有事情找我好啦,和小许公公没有关系。”鲍宁很不在乎的说道。

  “好、好,有骨气。洒家喜欢有骨气的汉子。我原准备把你们俩教育一顿,然后让你们躲避两天。你敢做敢当,性格很对我脾气。既然这样,天大的篓子,洒家也尽力帮你们破解。不论谁对谁错,事关我们监栏院的面子,我必须要管。即使是老旁家欺负咱们也不行。别人瞧不起咱们爷们,怎么得证明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咱们还是爷们。”赵公公甩了甩浮尘,态度坚决的说道。

  鲍宁没想到赵公公这么袒护自己和许平,心里对赵公公很是感激。自己来到监栏院的这几天,虽然感觉赵公公对自己很照顾,但也没有过多的接触,但今天赵公公能表明态度维护自己,鲍宁已经完全信服了赵公公的为人。

  “庞虎那小子打了就打了,但是庞太师怕是不会善罢甘休,虽然庞太师对付我们监栏院容易,但是我们可以求助八王千岁,小宁子,你是八王千岁的人,我想千岁不会坐视不理。我听说了你们惹祸后,就让人去将今天的事情禀报给八王千岁了,想他老人家一定会派人来平息此事。你们两个小冤家给我老实的在房间中待着,不许踏出房门半步。以免庞家来寻麻烦。”赵公公吩咐道。

  “赵公公,不好了,监栏院门前来了大批的军队,不知道为什么把监栏院的前后门都给堵死了,不准我们出入。据领队的军官说是要擒拿两个罪犯。”一个小太监气喘吁吁的说道。

  “慌什么,洒家早知道他们会来,他们还敢拆了监栏院不成。我们是什么人,我们都是万岁爷和诸位皇族的内臣,要学会沉得住气。你们俩在房间里好好给我待着,洒家出去看看。”赵公公说完,慢悠悠的出了房门。

  赵公公带了几个主事的太监一起来到监栏院的正门,让小太监打开大门,因为天色已经黑了下来,所以众人看见外面满是火把。在火把的照耀下,赵公公看见监栏院外面一个骑马的军官,带领了大概二百多名手持刀枪的士兵守在监栏院前。

  “什么人如此大胆,竟然围困我监栏院?”赵公公甩了一下浮尘,阴沉着脸问道。

  从太祖赵匡胤一直到真宗赵恒,凡是担任监栏院总工太监的都是五十岁以上的公公,唯独这个赵公公是个例外。真宗赵恒在感觉自己身体日渐衰弱之时,开始留意身边的这些太监,准备从中挑选一个年轻的太监去接管监栏院。以前负责管理监栏院的太监,都是些年纪大的老油条。他们培养出来的太监多少学了他们的狡猾和世故,所以赵恒认为不利于赵帧的成长,更不立于江山的长久。

  宦官的产生有利有弊,宦官服侍了皇家的日常生活起居,但同时也不自觉的干扰了皇家的历史走向。大宋从开国以来就外患不断,如果再产生内忧,那么大宋的江山也会如同历史上其他朝代一样,走向毁灭。

  赵恒经过一段时间的暗自观察,真宗发现御膳房的赵太监为人正直,办事稳妥,而且赵公公不当值的时候,还经常一个人在房间里看书。而不像其他太监,没事就聚在一起堵钱。另外赵太监很年轻,才三十岁,所以赵恒就将赵公公调到监栏院做了主事太监赵公公祖上姓李,真宗赐姓赵被皇帝赐姓,是古人莫大的荣誉之一,本来只有那些有功之臣的臣子,才有机会被赐姓,但是真宗为了让赵公公感受皇恩,所以破例给他赐姓,这在当时还引起了谏言官的强烈反对。真宗力压众议,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赵公公在监栏院一干就是十多年,经过他的努力,监栏院培养出一批批的既终于皇室的小公公,这些小公公又被打散分配到皇宫或是皇族直系的王府。他们即年轻,又有朝气的新一代宦官群体。他们与以往的公公不同,他们有思想,他们希望大宋日渐强大,不再受大辽和西夏的屈辱。。

  现在的赵公公除了几个前朝的遗老之外,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有这么一段辉煌的往事。

  但即使是这样,也没有人敢得罪监栏院的子弟,因为传闻赵公公有着强大的背景,具体是什么,大家就无从得知了。

  赵公公站在监栏院的台阶之上,用目光扫视了众人一圈后,吩咐身边的小太监去将带队的军官传唤来。

  很快带队的军官下了战马,紧跑几步,来到赵公公面前。

  “下官禁军副将毛彪,甲冑在身,不便给公公施礼,望公公赎罪。”毛彪抱拳拱手道。

  “毛将军,不知道你带人围困我监栏院,所为何事?难道你不知道监栏院是什么地方吗?谁派你来的,让他来和我讲话”赵公公还算客气的问道。

  一个小小的副将在赵公公眼里,根本就如同蝼蚁一样,赵公公自然不愿意自降身份,和这个副将过多交谈。

  毛彪连忙拱手躬身诚惶诚恐的回复道:“下官是奉太尉府之命,来监栏院,寻鲍宁和许平两个公公去太尉府问话的。”

  “大胆,太尉府手伸的也太长了一点吧!我监栏院岂是他人想来抓人就抓人的。你速速带人离去,我不愿意为难你,有什么话,让太尉晏殊亲自来吧。”赵公公冷冷的说道,然后转身就准备带人回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