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学医

  药铺的柜台里面,是林家良夫妇来回穿梭的身影。地上堆着很多拆开的瓦楞纸箱,柜台上摆满尚未整理好的各种瓶装和盒装西药。

  夫妇俩白天到药材公司进完货回来,此时就在分门别类,一边清点,一边将货物摆上柜台货架。

  明天就将是他们的“医疗卫生站”第一天开业的日子。

  他们不搞什么敲锣打鼓的开业仪式了,但第一天的货物还是要保证充足,店面和柜台要清扫干净,药品要摆放齐整,起码给上门顾客以焕然一新的感觉。

  要让大家知道,虽然房子还是老房子,柜台还是旧柜台,但这里已经更换了主人,改革了经营模式,更新了行医技术。

  林家良每拿起一个药瓶,就要跟李月娥讲解一番,该药的药效和使用方法。

  “这是感冒灵,一般的感冒,都可以用到它。”

  “哦。”李月娥象小学生一样,虚心的点头听课。

  “如果感冒伴有拉肚子,可以加上几粒四环素片,看清楚,就是这一种。”

  “哦。”

  “如果感冒伴有发烧、头痛,可以用这一种,这叫安乃近片。”

  林家良一直把妻子李月娥看成一事无成的笨蛋,连做个饭都不放心她。让妻子来学医,他是真没有一点儿信心,但是,他又必须教会她。

  这个“医疗站”是以李月娥的名义承包的,她就是这个药铺名义上的“掌柜”,或者叫“店长”。她正式从园艺场辞退,专心经营这个“医疗站”。

  然而她从未学过医,对医学是一窍不通,她靠的完全是丈夫林家良的支持和协助。

  林家良也有他自己正式的教师职业,他要以去学校上课为主,这里只是他的副业,只有业余时间来这里坐堂看诊。

  他们也请不起别人帮忙,因此李月娥必须学会最简单的医药知识,至少能够应对一般的伤风感冒,学会处理最常见的小痛小伤。完全依赖林家良一个人,这药店根本没法开。

  李月娥自己也感觉这是一个超出她能力的任务,从来没有想过,已经三十多岁,身为三个孩子的母亲,还要以她初中没有毕业的学历,从零开始,走上“学医”这条“高深又神秘”的道路。

  为了不让丈夫失望,她决心迎难而上。她学习努力又认真,还专门买了一个笔记本,边学边记。

  她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光是货柜里几十种连名字都很难读的西药,必须全部了解它们的功能和作用,就够她喝一壶。

  好在这些都是常规药品,配错一两粒,出不了大问题。反正她应付的只是感冒小病,这种病通常不吃药,自己也会好。

  为了保证不出错,林家良也对她做了严格的规定,只有很轻的感冒病,才允许她擅自处理。一旦比较严重的疾病,尤其是一岁以下儿童的病,都不允许她去碰,要等他回来。如果患者等不了,就让人家去别的诊所。

  西药这边按照片剂、针剂、口服液、营养补品之类,一层一层的码放完毕,现在开始整理中医药草这一边。

  中医才是他们的主打项目,林家良擅长的就是中医。他号脉诊病的技术堪称神奇,不用任何机器设备,单凭三根手指头,通过对患者手腕细如丝颤、微如鼻息般脉动的感应,就能准确分析出千差万别的疾病类型。

  他那三根手指,就仿佛一把万能钥匙,能够轻松深入所有疑难疾病的密室,再把病魔从里面揪出来。

  所以,他们对中医也更加重视一些,药品的储备更加齐全,整理更加细致。

  中医药草容易受潮变坏,比西药更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打理,工作量成倍增加。这些都是李月娥平时要干的活。

  此时,林家良在一张张标签大的纸片上,用毛笔写上中医药草的名字,再把它们贴到一个一个的药柜抽屉上面。

  “我把这些药草,按照英文abc字母顺序排列,你要记好了。”林家良说。

  中医药草几十上百种之多,货架上装药草的抽屉密密麻麻,哪一样药草放在哪一个抽屉,找起来还真不容易。所以必须有一个标签排列规律。

  林家良做为坐诊医生,只负责看病开处方。拿药抓药再到结算,就是李月娥的工作和责任了,所以李月娥必须熟记每一种药草存放的位置。

  这对李月娥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因为那么多药草的古怪名字,真的太难记了。

  她也找不到更加快捷的记忆方法,只能对着一排排的标签,死记硬背。尽管初期会有一些困难,但这东西,时间长了,总会记住的。

  “你告诉我,黄芪在哪里?”林家良当场考验起妻子。

  李月娥眼睛扫视着货架,找了一圈,然后抬手指一点:“这里。”她指中了。

  林家良又考了几个药名,李月娥都能慢慢找出来。林家良点头表示满意,看不出来,这个笨笨的妻子表现还算不错,孺子可教。

  “我们要不要开吊针注射?”李月娥询问。

  李月娥虽不太懂医,但也去过别的诊所和医院,更听说吊针注射这个项目又简单又颇有利润,凡是开诊所的,都会开展这个最基本的项目。那么容易赚钱的项目都不搞,简直就是傻子。

  可是林家良并没有这方面的打算和准备,李月娥不禁深感不解。

  “就你这水平,打吊针,能放心吗?我不在家,出点什么事,你应付得过来吗?”林家良一连串质问。

  “打吊针,跟注射不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不说过敏反应的试验和处理,单是找血管,我看你肯定学不会。为了保险一点,还是算了吧,宁肯少赚点钱。”行事稳妥,不冒风险,是林家良处世的基本原则。

  周围许多人,为了赚钱,什么风险都敢冒,他们流行一句话“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林家良却不以为然,他相信,这些人早晚要为他们的冒险付出惨重的代价。

  当然,确实也有冒险成功的。不过林家良也不羡慕,他说,那只是他们运气好而已。

  中西药都整理结束,店铺也打扫干净,他们才招呼孩子们上床睡觉。

  等到孩子们都休息了,林家良还要教妻子学习注射打针,熟练掌握每个环节的各个技巧,先划开药瓶,吸进药水,推出空气,再找到患者注射位置,然后快速将针头扎入肌肉。

  李月娥用于练习的对象,是一个布娃娃。她大约用了一个礼拜,才把这个简单技能熟练掌握。

  这个看上去什么都不会的中年农妇,凭着自己的刻苦和努力,终于也慢慢达到了小医院护士的初级技能和水平。维持“医疗站”的正常运转没有问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