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经济

  金融危机本身就是金融所带来的便利繁荣的负面,就好像光与影,是无法消除,无法避免的,也就是说只要金融不断发展就一定会发生危机。同时又因为金融的流通性,关联着整个社会上的方方面面,既是方便,却也使得如果整个系统的某一处遭到了破坏、瘫痪,那么便会如同链条一般影响到全社会。最终影响到了现实制造业,影响到社会中的人的生存。而这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最重大的破坏与萧条的原因。听着好像是一个绝望的循环。但是却有聪明的人思考,既然危机不可避免,那便不在乎它,而针对其所带来的链式反应,设计一套能够将之打的机制,尽量的减少危机所能够带来的影响,将大病化为小病,是否便能解决这个问题?不管是什么样的体\/制设计只要以社会为核心,那么最关键的就是人,而人最重要的就是基本的生存。比如将一个人维持日常所需的,柴米油盐,将这些民生物品的价值与自由市场进行割裂。那边按照自由市场来,想怎么涨就怎么涨,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边基础食物维持在一个相比于市场极为“廉价”的地步。再加上破产制度与社会基本生存福利保障制度作为补丁。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一个人的生存以及这套系统的稳定。如此危机还在,但却对整个社会而言构不成什么大的伤害。虽然随着经济发展,通货膨胀,你会发现你和别人的财富差距越来越大,土\/地、车子、股票、奢侈品、艺术品…这些东西的市值越来越大。大到你连想都不敢想,甚至你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么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值那么多钱。不由而开始质疑那些有钱人是不是傻子,然后现实又不得不让你反思是不是自己没有能力,自己是傻子。但另一边你又永远也不会饿死,只需要简单的工作,就能够获得生活所需,甚至有的地方不用工作,通过补贴也能生活,哪怕负债也能通过破产与坏账完成切割。可你要说躺平,却也不能,你会发现那个保证只能维持最为基本的生活,想要吃好一点就要努力。1说到这个,玛莎拉在第3区属于廉价的产品,在第28区要更贵,关东煮在第3区是奢侈品,这边又便宜,便有这方面的原因。因为在不同的条件下,一者是用来维持生命,维持生活所需的基础食物,而另一者是额外的享受。又好像100多年前,某一个地区西瓜很贵,有的地方五花肉吃不起,有的地方牛肉很便宜,又或者某个地方牛奶太贵或者便宜。不必因此便对之进行嘲讽,或者以此而产生一种廉价的,高人一等的幸福心思,当然自哀自怨,觉得生活非常的不幸也是不可取的。筚趣阁那都是一种不是很健康的心理。你觉得贵的,那大概便是因为你当时所在的社会环境,并没有将这东西当作主要食物。或许某些人因为个人饮食习惯爱好,并不如此认为。但主食与否并不由你而定,市场上那玩意儿就是‘奢侈品’。基本上想象一下就能够想到,一样的东西有的地方是用礼盒装,然后在另外的地方,同样的东西却是批发包装,市场定位能一样吗?当然具体规则,根据运输、产地、产量,地区农\/贸保\/护法案,有多方面的因素掺杂在其中,肯定要更加的复杂,但主要目的却很清晰。通过这种下限很低的对于享受的分级,让人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向前。保证有钱人可以变得更加有钱的同时,让整个社会氛围也呈现一种正向的,向上的趋势。事实也证明这是很有效的。然这就绝对保险了吗?当然不。这种干涉调整的手段,只能对一个稳定基础上的市场作用,但这个世界本身本来就不是那么稳定。如果遭遇一些局部战争,或者人为,或者天灾所造成的粮\/食供应,便会打破这种不是十分稳固的市场。甚至会出现一种报复性的投\/机反噬,使得生活必\/需品的物资会出现十分剧烈的波动。1当地区之间的差异使得这种状况经常出现的时候,这一整个体系便开始出现了不稳定。于是人们又开始了思考,思索着能不能创造出来一种可以稳定生产的工业食品,在工厂中就能够制造,不会受到自然灾害所影响。1同时又必须足够的廉价,最好通过地球上最多的海水就能够大规模生产,然后一点点就能够维持一个人的生存所需。最好还能够运输方便,不用受到任何物流影响,不需要专门浪费时间去购买,通过管道,仿佛自来水一样便能通往各家各户。如此再加上联邦的补贴,使其可以以近乎于免费的价格供给全人类。便能彻底的解决饥饿以及其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没错,就是生命之水!之前曾说过,生命之水诞生的时候,时联邦秘书会会长获得了盘古和平奖,以为那个是嘲讽吗?真不是。其确实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和平,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现在轮到房子了。这就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税收所诞生的理由。先通过强行干涉,将房子变成\/负资\/产,接着又将已然成为负资\/产的房子,从所有人的手中收回来,集中在联邦或者某几个或一个平台。2然后仿佛生命之水一般,廉价的提供给所有人。如此会带来什么变化?‘山鬼·张宝仁’因为并非如此专业,对此暂时无法作出有效的判断。只是见议会上还在继续的争吵着,支持与反对的双方各有各的理由,谁也说不了谁。外边本来游行的群众的脸色一个个变得惨白,恐惧中充斥着说不出的愤怒,又夹杂着一些茫然。而周围那些出租房内的通过各种手段来观测到这件事的社会边缘人群,却是脸上忽然出现了些许惊喜与遐想,显然法案成立后所承诺的未来要比游行对其更有吸引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