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2:古南岳显露金凤山

  古南岳显露金凤山

  天柱金凤山现为贵州四大佛道名山之一,与湖南会同县的金龙山遥相呼映

  (天柱与会同接壤,明代以前和会同是一个县,隶属于湖南靖州,明万历二十五年分割出来另立,隶属于贵州黎平府)。金凤山位于天柱县城东北面,距县城75公里,海拔907米,山地面积为473平方公里,溶岩占80,四周分布着大小30多个溶洞,山峰奇险,风景秀丽。据《物华天宝——天柱风物录》一书记载:金凤山“数百年来,香火旺盛,神名远播,朝山拜佛烧香还愿的善男信女来自周边数省,终年络绎不绝……

  (山上)有南岳殿、东岳殿、玉皇殿、王母瑶池、宝鼎庵、太上老君殿、八景宫、玄女宫、女蜗宫、四大天王宫、地母宫等48座神殿。每座神殿梵宇华美,壁画鲜妍,佛像满堂,气氛森严。南岳殿外悬一巨钟,每日清晨,僧人击钟早课,钟声清越,穿山荡谷,远近皆闻。天柱首任知县朱梓将其命名‘金凤晓钟’,定为天柱八景之一”。

  问及金凤山寺庙的历史,谁也说不清。

  《物华天宝》记载说:“约建于宋末元初,中兴于明季,鼎盛于清朝”。

  但该书的编者之一尧敦屏先生对笔者说,这一说法只是一个推测,因为天柱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清康熙《天柱县志》记载建县时已有大量寺庙存在,故推测始建年代为宋末、元初。

  而民间则说金凤山建庙宇与“金凤姐妹斩恶龙”传说有关,年代极为久远。

  笔者随天柱县文联和文物所的同志到金凤山实地考察,发现此处以南岳道教文化为主,有“祝融峰”、“南岳庵”、“祝融庙”等地名和古建筑遗迹。

  南岳庵门前还有一块“乾隆主题”的石碑,上刻有乾隆皇帝巡游此山时即兴诗一首:

  游了一峰又一峰,七十二峰到祝融。

  祝融峰岳几千秋,山自春风水自流。

  远观东南三千界,近看西北八百州。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南岳美景观不尽,天心有顺再来游。

  此碑石用的是当地的软质砂岩,风化较为严重,第三句“祝融峰岳”几字已很模湖。

  碑下方和左侧还密密麻麻刻着一些小字,依稀可辩出“圣主□□降临”、“乙丑”等字样。

  除乾隆主题碑外,笔者在南岳殿附近还找到另一块残缺碑,上刻“传□济正宗第三十五世”、“四十世孙常□(“□”表示字体残缺)”和“清嘉庆十年岁次乙丑”等字(由此可推知乾隆主题碑也应刻制于嘉庆十年);从碑上字迹的排序看,“四十世孙常□”显然是立碑者。

  南岳庵外还有两株古银杏,数人难合、劲拔参天,有关专家称“树龄在千年以上”。银杏乃宗教神树,可见金凤山可溯宗教历史绝不会只有几百年。

  通过大量田野调查,结合考古、史料、地缘民俗等综合考证,笔者初步认为,此地极有可能就是古南岳的所在地。其依据和理由有五个方面。

  ——乾隆题诗碑说明此南岳大有来头。

  乾隆为一代圣君,博学群书,通晓今古,并六次私访江南,必定也踏足过或了解自唐代以来香火极盛的湖南衡山。

  但他对衡山南岳并没有太多的在意,而对此“荒蛮之地”的南岳却大发感慨。

  “祝融峰岳几千秋”虽然不一定是实指,但在乾隆看来此南岳绝非等闲。

  笔者曾听湘西一些老人吟唱过这首题南岳诗,原来还以为是题湖南衡山——天柱文物所的同志介绍说他们为此事特意作过考察,湖南衡山并无此类碑记。

  天柱本土也还有一些学者至今对乾隆题诗表示怀疑,理由是此诗虽然有帝王之大气,但其句数、平仄及重复用字等明显不合诗格,认为乾隆不会写出如此诗作。

  笔者以为,这一点正好体现了乾隆豪爽无拘的帝王风格,前两句更显然是随口说出的不在正诗之内。

  如果他人杜撰肯定不会如此“不合格”。

  乾隆一生吟诗二万四千八百首却少有传流,大概也是这个原因。

  再者,前面已说过乾隆主题碑当刻制于“嘉庆十年”即乾隆之子嘉庆帝执政的第十年,那时候在光天化日之下谁敢盗用乾隆之名作诗置碑?诗碑无假。

  ——从古碑推论此南岳历史可上溯到战国初年。

  乾隆主题碑是题“祝融南岳”的,按常理在南岳庵附近发现的另一块刻有“嘉庆十年”字样的残碑也应该与“祝融南岳”有关。该碑为研究此南岳的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据笔者调查,湘黔边境地区民间存在一种古老的“霍王教”,“霍”与“火”同音,“霍王”即“火王”,而祝融有“火神”之称,可见“霍王教”就是关于火神祝融的道教。

  笔者认为该残碑发现于金凤山,说明金凤山是“霍王教”的发源之地,碑上的“正宗三十五世”一语反映的极有可能就是“霍王教”以金凤山为“根据地”传承了三十五代,而立碑者“四十世孙常□”显然是霍王教第三十五代传人的第四十代子孙。

  这样我们就可以推算出金凤山古南岳的历史了:古代道教是以师徒关系传承的,前三十五代按平均每代35年计共1225年,后四十代是血缘繁衍,平均每代按25年计共1000年,合计到嘉庆十年共2225年,再加从嘉庆十年即公元1805年至今的202年,总计2427年。

  这样就把金凤山南岳的历史上推到了战国初年。这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南岳”遗迹了。

  ——天柱金凤山符合古南岳地缘条件并有相应的历史文化渊源。

  我们前面已界定古南岳当在古荆州南楚之地。

  据明清时期《黎平府志》和《靖州府志》,黔东南地区“三代”属荆州,春秋战国属楚国,而且正好在楚国南端。

  从历史文化渊源分析,南岳的主神是祝融,祝融与炎帝有关,属于神农氏族的一员,神农氏族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崇尚火、太阳和象征火的凤鸟,所以祝融和炎帝都有“火神”之称,凤鸟是神农氏族的图腾。

  前面说过古南岳在夏代以前已经存在,古南岳存在于神农文化的原生地可能性最大。

  近年考古部门在与天柱接壤的湖南洪江市发现著名的高庙文化遗址,发掘出大量的中国最早的凤鸟纹和太阳纹图案陶片(距今6000-7800年);在会同连山发现众多炎帝文化遗迹,会同连山已被有关专家初步认可为“神农炎帝故里”。

  据报道近年在天柱清水江流域也发现好几处距今6500年左右的新石器遗址,据其年代和地域估计也应属于高庙文化。

  这为古南岳诞生奠定了历史文化根基。值得深思的是此南岳所在之地正好名为“金凤山”,旁边还有“银凤山”、“双凤岭”,天柱县城又名之为“凤城”,而且有“万凤云集”天柱的美丽传说。民间则普遍有敬祀火神祝融的习俗。

  这么多地名、传说及民俗与凤鸟、火神有缘,不可能是一种巧合,当是祝融文化历史沉淀的结果。

  ——古南岳缘于天柱山,天柱县境内正好有古老的“天柱山”。

  此山与金凤山距离不过1500米,二者山体相连实为一山。

  建制于明代的天柱县就得名于古老的天柱山,而全国以“天柱”冠名的县仅此一处。何以见得此天柱山古老?

  屈原《楚辞“天问》说:“八柱何当,皆何当值”,此天柱山上正好有八个石柱,其中六柱显突,最高一柱高达83米。

  旧《天柱县志》有诗云“何年突兀起高标,直接银河上下潮”。

  《淮南子“天文》载“昔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报载贵州安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发现神秘“红崖丹书”,经王大有先生破译属远古陶文,记载的就是共工等神农氏族的谱系(共工属祝融后代)。

  安顺距此也不远,不周山或许就是后来的天柱山。

  这些虽然是神话,但神话往往有历史的影子。

  “天柱山一名霍山一名衡山”又是怎么回事?《尔雅·释山》说“大山宫小山为霍”,意思是大山围绕小山称为“霍”。

  此天柱山虽然“突地起高标”(算上金凤山最高处不过907米),但他的四周有更高的梵净山(2572米)、苗岭雷公山(2178米)、雪峰八面山(1994米)等包围环绕,所以称为“霍山”(“霍山”又与“霍王教”通)。

  至于通“衡山”,《南岳志》说“夫霍之转声为衡,古者方言不一,或则呼衡,或则呼霍”。

  这样解释是很有道理的。

  《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海之内,有衡山”,古之南海即洞庭湖,流经天柱的清水江注入沅水直达洞庭湖,说它在“南海之内”不为过。

  可见先秦南楚之地有两个“衡山”除湖南衡山外,此天柱山也作“衡山”。

  《楚辞·远游》说:“祝融戒而还衡兮,腾告鸾鸟(即凤鸟——笔者注)迎宓妃”。

  屈原的这首诗是流放沅水流域写的,所提到的“衡”应该是指此山。

  ——天柱、会同一带有古南岳外迁的传说。

  在考察天柱之前,笔者拜访过会同县林城南岳山的道士杨新华先生。

  杨先生讲听贵州的云游道士戴云辉说过,会同这个“南岳”是三千年前的姜子牙禅封的,衡山的南岳都是此处搬过去的。笔者深入调查发现一石碑,石碑明确记载此处原名“马形山”后更名为“云山”,此云山的“南岳殿”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始修的,碑上还有“云山遥对祝融斜”的诗句。

  但奇怪的是殿内现存一口几百公斤重的古钟,古钟上却铸有“嘉庆十年”的字样。

  当时迷惑不解,后才领悟到,“云山遥对”的“祝融”就是天柱的古南岳,那口古钟可能是会同的南岳殿落成后从天柱分过去的(两县原本是一家);

  因为许多碑记证明天柱金凤山在“嘉庆十年”搞个一次大的扩建,此古钟大概是金凤山后来闲置多余的。

  显然,杨先生所说姜子牙所封的古南岳就是天柱金凤山的南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