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统一漠南

  其实很多人在推断努尔哈赤如果不在1626年,攻打宁远的一战中落败,然而明军将领袁崇焕的防守如果被攻克。是不是大清的朝局又是一番景象。

  那样,事实的大清又是一个元朝的复刻版,一个换汤不换药的历史格局。

  那会是努尔哈赤坐下北京城,属下代善、阿拜、汤古代、莽古尔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极、巴布泰、德格类、阿济格、巴布海、赖慕布、多尔衮、多铎、费扬果共十五个儿子,公同瓜分大明以后的江山。

  汉民会更加的凄凉悲苦,历史文化和经济会退回到秦朝以前的春秋时代此前300年。

  为什么这样说?毕竟北部崛起的民族,它的三种东西是没有的。

  其一是历史文化渊源。它只有几十年的后金文明,此前的一切文化它绝对不会顺延和继承。文明的落后,一个民族如何谈富裕和富强。

  整个华夏民族都会退回到刀耕火种,依靠自然资源生存的历史时期。

  其二,野蛮的民族体制,它如何治理一个泱泱大国。毕竟它的前身是半奴隶,半封建领主制度。必然以民众为奴隶,实行愚民政策,奴化作风。一个不开化的草原部族,能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强大国家,我们只有去他们的短暂历史中去寻找亮点。

  其三,它的民族自身并没有更多的技术含量,和民族普遍存在的个性。它想在汉民事实引进西方佛教一千年,自己拥有道教数百年,还有五千年文化的汉民臣服,这个工程巨大,其实很浩瀚。

  女真族是一个事实没有自己民族悠久文明,没有科学的管理体系,没有技术含量的一个小民族。

  它面对的会是一个大世界,一个大民族。

  它要是继续推行努尔哈赤的,顺民招安,乱民则杀的态度。

  估计它的暴行要誉满神州毕竟汉人是有鲜明的民族个性的。

  此刻的一任新皇,他屡败朝鲜,四面结盟,为的是什么?

  因为国家内外交困,国际矛盾,国内贵族之间的利益矛盾都是层出不穷。

  内部去安定民心,外部不进行外交策略。这个新确立的女真国大清,它亦会死在襁褓之中

  爱新觉罗皇太极,在国内大力实行改革时,并没有放弃努尔哈赤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政策。

  他认为要战胜明朝,首先要征服蒙古和朝鲜,这既可以解除后顾之,又可以利用他们的力量,共同对付明朝。

  所以天聪元年一月,皇太极不宣而战,命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人,率三万大军入侵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都和约》。

  1636年,皇太极又以朝鲜“屡败盟誓”,“助明害我”为由,亲率十万大军入侵朝鲜,包围南汉山城。

  朝鲜国王李,被迫投降,称臣纳贡,允诺与明朝断绝往来,并将王子送沈阳为人质。

  对蒙古,皇太极采取“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政策。

  首先争取与察哈尔林丹汗不和的科尔沁、喀喇沁等部的归附。

  天聪二年,达成共同征讨林丹汗的协议。

  经过几次征战,林丹汗势力已经大衰。

  天聪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大草滩出痘病死。

  九年初,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率一万人渡黄河西进,至托里图,俘获了林丹汗子额哲及其部众一千余户,统一了漠南蒙古。

  为了笼络蒙古封建的上层贵族人等,皇太极用联姻、赏赐、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袭职例、崇奉喇嘛教、与西藏僧俗头领建立联系等手段,取得了蒙古诸部的支持和效忠。

  为了弥补女真,满洲人数太少的根本弱点,清除北方、东北方向来的威胁,斩断明朝右臂,皇太极加紧进行统一漠南蒙古各部的征抚工作。

  一方面屡派使者,招诱巴林等部归附,另一方面,集中兵力对付察哈尔部林丹汗。

  从17世纪初开始后金即与漠南蒙古即今内蒙古察哈尔部发生一些小规模军事冲突。

  不过直到此时,由于之前后金的羽翼实力尚未丰满,努尔哈赤不敢同时与明朝和漠南蒙古进行两线作战。萨尔浒战役大获全胜后,后金继续攻击明朝驻守的铁岭,大伤元气的明朝此时不得不向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求援,并给予蒙古以经济方面的好处。

  于是林丹汗急派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部率军万余人驰援明军,当蒙古援军抵达铁岭时,努尔哈赤已攻陷铁岭,在数量占优且士气高涨的后金军的攻击下,蒙古军战败。铁岭、沈阳之战的失利使林丹汗的势力退回到漠南蒙古境内。

  在皇太极即位后,决定在南下入关之前,解决蒙古这个后背隐患,以避免重蹈金朝的覆辙。

  为消弱林丹汗的势力,皇太极对蒙古各部采取联姻、劝诱、征讨一系列软硬兼施的策略。

  而且由于林丹汗后期在西藏红教喇嘛沙尔巴呼图克图的影响下皈依红教,引起信奉黄教的蒙古众多部的不满,使得这些部落开始疏远林丹汗。

  天聪六年明崇祯五年,1632四月初一,皇太极率军离沈阳,西征林丹汗,适值辽河水涨,人马浮水而过,两昼夜始渡完。

  沿途蒙古各部贝勒纷纷遵奉率兵从征谕旨前来相会,到十二日来会者有喀喇沁、土默特、喀喇车里克、伊苏忒、扎鲁特、敖汉、奈曼、阿禄、巴林、科尔沁等部及北边蒙古诸部奥巴等数十位贝勒,均献酒献马,汗设大宴相待。

  四月十六日,金汗皇太极,召集各贝勒,嘉奖踊跃遵命之贝勒,训斥怠缓之人。

  皇太极谕:“朕以察哈尔不道,整旅往征,先期谕令尔等率本部兵来会。今尔等所领之兵,多寡不齐,迟速亦异,惟科尔沁部土谢图额驸奥巴率来军士甚多,又不惜所蓄马匹,散给部众,疾驰来会”,“足见立心诚意,忧乐相同,朕甚嘉之”。

  至于舅舅吴克善的怠慢行动,则使“朕心不甚欢乐”。

  扎鲁特部诸贝勒,“尚属实心效力”,敖汉、奈曼诸贝勒,亦“较优,然也未为尽善”。

  巴林诸贝勒似尚、畏惧察哈尔,且“吝惜马匹,怠缓不前”,阿禄诸贝勒“深受林丹汗之欺凌,乃此次并不思仗朕之力以复仇,而不多发兵马”,“仅以一旅之师勉强应命”,“应俟班师日议罪”。

  各贝勒皆叩首受命。这次训谕,对激励和鞭策蒙古踊跃从征,起了很大作用。

  同时,在后金军的优势武力打击下,漠南蒙古各部逐渐瓦解。

  林丹汗虽组织力量抵抗,但其下属已逐渐离心离德,纷纷向后金投降。

  三月皇太极决定亲自对林丹汗进行最后一次决定性的征讨战。在后金大军压境之下,林丹汗撤退到漠北蒙古喀尔喀部,然而喀尔喀部不愿接纳他。

  在皇太极的追击之下,林丹汗只得西逃,在此期间部下不断为皇太极的追兵所收拢。

  至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逃至大草滩今甘肃境内一带安营扎寨,但在此因病去世。

  林丹汗去世后,其势力加速走向崩溃。

  天聪九年1635年,林丹汗之子额哲归降皇太极,并献上据说是当年元顺帝离开中原时带走的传国玉玺。

  漠南蒙古遂被并入后金版图。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