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太祖之治

  历史发展到公元1601年,也就是大明朝万历二十九年。

  作为东北和北部草原地区,迅速被女真族统一的一个强大民族,它势必需要一种一致对外的战争,来达成利益和权力的集中与统一。

  在大明朝风雨飘摇之际,边关守将庸碌无能之时,守军士兵人心不齐,明朝内部各种争斗不断,东南海滨还有倭寇骚扰之际

  努尔哈赤由此创建满清八旗。

  其实创建满清八旗,从政治角度来看,就是为了巩固他的统治皇权,维护贵族的一种统治手段。

  此前我的蒙古草原是成吉思汗,成功的用千户制度达成了政治上的领导与统一。

  但是创建满清八旗看到千户坐大以后,很容易变成地域军阀集团,建立自己的国中之国。

  而创建满清八旗制度,是不是和蒙古千户制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呢?

  一个民族的历史习俗系由来已久,事实上此刻的女真民俗,壮者皆兵,素无其它徭役,平时多以渔猎为生。

  每逢作战或行猎,女真人依家族城寨出师,以十人为一伍,以一人为牛录额真,总领其余九人,负责各方动向。

  努尔哈赤起兵正是利用女真人这种传统的狩猎组织形式。

  牛录额真也成为建州女真治下的官名之一,起初总分为环刀、铁锤、串赤(铁皮牌)、能射四军,成为后来创建旗制的基础。

  随着努尔哈赤的对周围各部的兼并,其兵马越来越多,到了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最终吞并乌拉以后,对属下人马进行一次整编。

  以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置一牛录额真(后称佐领)管理,并以黄、白、红、蓝四色为四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努尔哈赤的领地更是辽阔,部族规模更为扩大,于是以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后称参领)。参领事实统领着1500人。

  五甲喇为一固山(旗),设一固山额真(后称都统),以梅勒额真(后称副都统)二人副之。都统事实统领着7500人

  固山额真之上,则由努尔哈赤之子侄,分别担任旗主贝勒,共议国政。

  旗的数目,又在原有四旗基础上,再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为八旗,分长甲、短甲、巴雅喇三兵种,分别是清朝时期前锋、骁骑和护军营的前身。

  此后随着女真部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接下来的满清王朝几代统治者,对旗制又有所改进,但八个旗这一数目,为了遵循祖制,而未再有任何变动。

  除了军事外,八旗制度还兼有行政、生产、司法、宗族诸职能。

  努尔哈赤创制八旗,各旗使均来自不同民族与地区。

  这使得原本民心、凝聚力涣散的女真部民,就此能协调编制,整合为一个组织纪律性很强的社会整体,增强了军队战斗力的同时,也成为了努尔哈赤成就霸业的一把利刃。

  一但战事一起,他只要找各旗的旗主贝勒上来议事,提领各部兵马都很快捷,还没有人数和军备准备上的问题。

  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准军事编制。

  也是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个准军事制度化,能高效能投入战争的战斗编制。

  此前的王朝战争,都是临时召集的乌合之众,人数有多少,后勤准备的不协调,军士装备的不统一,这都是历来统治者不懂得正规化军事编制的一种作为。

  到了努尔哈赤这里,女真部才做到了军团随时能战,战时有制的高效能。

  即使成吉思汗也没有做到他的这一种军事编制合理。

  毕竟成吉思汗攻打西部国家,他的部队从下令召集和到位,都是以几个月来论时间的。

  在当时的军事与外务上,努尔哈赤制定了具体的方针、政策和策略。

  当时的努尔哈赤针对草原各部的特性,采取了“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即以抚为主,以剿相辅的战争方略。

  其具体内容体现有三:

  一为抗拒者杀,俘获者为奴。因纳殷部七村诸申降后复叛,据城死守,“得后皆杀之”。这就是让多变的一个民族就此在历史中消失的一种调调。

  额赫库伦部女真拒不降服,努尔哈赤遣兵攻克,斩杀守兵,“获俘一万”,灭其国,“地成废墟”。这就是严格贯彻他的“逆我者亡”的战争策论。

  看起来残忍无道,但是总比遗留后患,不断打仗不断死更多人好。

  二是降者编户,分别编在各个牛录内,不贬为奴,不夺其财物。原是部长、寨主、贝勒、台吉,大都封授官职,编其旧属人员为牛录,归其辖领。

  这样就把敌人渐变为他的民众,有了民众,社会才有创造物质的基础。事实也彻底的解决了各民族的内部矛盾。

  三为来归者奖。对于主动远道来归之人,努尔哈赤特别从厚奖赐。当他听说东海虎尔哈部纳喀达部长率领一百户女真来投时,专遣二百人往迎,到后,“设大宴”,厚赐财物,“为首之八大臣,每人各赐役使阿哈十对、乘马十匹、耕牛十头”,以及大量皮裘、貂帽、衣、布、釜盆等物。

  他的这一种向心力的作为,无论是不是作秀,当时都使得北部很久以来没有被真正统一的草原各部,得到了一种能被统一的决心。

  努尔哈赤还采取了正确的用兵策略,一般是由近及远,先弱后强,逐步扩大。

  他积极争取与蒙古联盟,尽力避免过早地遭到明朝的打击,直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七大恨发动叛乱以前,他都没有受到明军的征剿。

  这一种避实就虚,趁机扩大部族实力的战略,极大地有利于统一女真事业的顺利进行。

  在战争过程中努尔哈赤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指挥才干。毕竟它看了很多古代的军事类书册,并且在战争中应用到了实处。

  他长于用计,重视保密,多谋善断,议即定,定即行,出兵犹如暴风骤雨,迅不可挡,经常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

  这都是他经过历次战争实践,最终得到战争利益与好处的真实回馈。

  努尔哈赤兴起后,他的身边可以说时强敌环视,一个个都强大过它。

  历史上的蒙古部和女真部有世仇。这个可以通过前卷,对蒙古部的崛起去了解。

  对蒙古努尔哈赤采取了既不同于中原汉族皇帝、也不同于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

  他用编旗、联姻、会盟、封赏、围猎、赈济、朝觐(j)、重教等政策,加强对蒙古上层人物及部民的联系与辖治。

  他彻底我的融合蒙古部的作为,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形式和说法,而是用一系列的分化瓦解,事实是全方位的同化策略。

  只要一直是编旗、联姻、会盟、封赏、围猎、赈济、朝觐(j)、重教策论在推行,蒙古迟早再也看不到独立的蒙古部了。

  后来的漠南蒙古编入八旗,成为其军政的重要支柱;喀尔喀蒙古实行旗盟制;厄鲁特蒙古实行外扎萨克制。

  才有康熙帝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喀尔喀蒙古实行旗盟制;厄鲁特蒙古实行外扎萨克制,即等于在草原上修了一道长城。

  清朝对蒙古的抚民固边政策,其经始者就是努尔哈赤。

  在历史的战略眼光来看,努尔哈赤比汉人曾经的历代皇帝,即使是早期的秦始皇也要高明很多。

  至少在得到民心,统一各民族的策论思想上,努尔哈赤胜过秦皇汉武,也不怪他的草原蛮族大军,能事实统一南部中原,坐下治理汉民属地数百年。

  这不是没有天理的,而是事实有道理存在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