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曾经变革

  从此前的诸多治理国家的方略来论,宋朝应该是在国家的管理上,诸多的国家体制策略上,是先进于汉朝和大唐的管理的。

  至少他们对人才普遍的重视和利用,也促成了北宋时期文化经济的复苏。另一种程度上,不自觉的,也完成了对过去历史的思考、整改和完善。

  这一切的变革措施,不是出于它本源的觉醒目的,而是来自它内外忧患的体制背景。

  它不收拢人心,如果对外继续扩军备战,很容易在十几年里灭国。

  在此前很多的朝代,它不是军事不突出,汉朝的几代皇帝,从汉武帝开始,打败了匈奴又能如何?

  过去的封建王朝,治下的国家政体,事实呈现而出,有诸多潜在问题,地方官的管理也很混乱,地方和中央的行动步调很难得到统一。这都导致了大贵族阶级,大商人集团的和贪婪,民生的疾苦和悲催社会不安定,皇室不安宁

  所以文人提出和平时期,应该“以文治天下”。

  所以宋朝的管理最高层,在政治制度上以史为鉴,守内虚外,开始推行“以文治国”的理念,由此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先“以文治天下”的国家。

  当时的罗马帝国正在进入中世纪的帝国时代,各种宗教和地方民族政体都在进行大的,剧烈的撞击。西部大陆是每年都有战争在发生。

  你想安静的坐下来“以文治天下”,毕竟不现实。

  公元960年,我们看看当时的宋朝是如何的在五代十国的基础上,群敌环侍的时候,仓促建立就知道了。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

  以王安石为核心,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试问,他如果变法真正的成功,还一直能延续下去。

  那么蒙古大军还有和它联合攻金的可能么?

  这就是铁木真需要考虑,需要去回顾的历史。毕竟这段历史距离蒙古帝国崛起的时代,并不遥远,区区两百年。

  王安石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史称熙宁变法或者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当时北宋统治阶级的政府财政,侧面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所以它我的积极一面不容小觑。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这次变法,在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所以任何变法都是逆流而上的一种形式,最终不会得到强势势力的支持,毕竟这是针对他们既得利益而来的,所有的变法,最终都会导致失败。

  其根本原因是:代表公众利益的管理制度,和私人小集团利益之间的尖锐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就看谁的力度大,谁就有最终的成果。

  最终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不长久。

  但是最终商鞅变法带来了强大的秦帝国。

  王安石变法带来了北宋此后一段时间的长治久安。

  无论大商人,大封建贵族,如何心里怨毒王安石的作为,这种历史作用,波澜壮阔,影响深远。

  不变法,那么人类社会必然是:战乱,死亡,饥荒,瘟疫会是这些东西的出现。不可能再好了。

  那些反对变法的人群,也会在历史大动荡中,变得一无所有。

  这个不用我来推送,大家可以反过来去想就可以得到答案。

  秦始皇不统一六国,势必会被六国此后的共同讨伐击溃,秦国的贵族一个都活不了。这是不是事实?

  北宋一旦国贫,小数贵族和商人富有,他势必会在大辽和金朝的强势攻击下,立刻就连南宋都没有了。

  这会是可以看到的事实。

  但是王安石的变法,他的举措是因为什么,得不到全民的拥护呢?

  北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继续出现割据的战乱。

  赵匡胤收归地方要员们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维护中央集权。

  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

  所以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但设官分职、尚有定数。

  不是一个高官就正副职十来个人,另外加几十个厅级局级干部这样国家俸养不起。

  自宋真宗时起,朝廷关于官员致仕的诏令日见增多,至宋仁宗时,更是三令五申。

  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冗员”)。

  这也是国家在另一方面,养半吊子闲人越来越多的一个现象。

  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冗兵”)。

  而军队、官员的人数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自己生活奢侈,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寺观等,后宫女眷也是服装艳丽,多买爱马仕名包形成了“冗费”。

  财政入不敷出,国家政体,行政消费确是与日俱增。

  管理越来越混乱,官员是越养越多。

  统治阶级自己也是无限量透支信用卡,在大肆消费

  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其实这就是没有计划,没有管理制度,形成的一个混乱朝局。

  财政的亏空,迫使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当年除了缴纳名正言顺的“两税”之外,

  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给民众造成沉重负担,加之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苦难,各地怨声不断。

  农民由于没有生路,被地方官压榨得只能纷纷揭竿而起。

  同时,外敌的侵扰给北宋政权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

  北宋建国以后不久,就与东北边境的契丹族,和西北边境的党项族连年发生战争。

  由于北宋王权的政治和军队软弱涣散,虽然耗费了巨额的财力和人力,但每每以失败告终。

  这就是我直接比喻的,一群草鸡想去斗赢一只恶狼

  庆历三年(1043年),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历经一年即告失败,并未改变这一严峻形势。

  因为国家的管理,从哪里开始,这本身就很令人纠结。

  毕竟变法者自身,拿的都是剥削阶级的俸禄,它如果不以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基础,它自己首先完蛋。

  动那些大封建领主,皇室贵族的钱,他敢么?

  何况这些人就是来享受人生的,为什么要替国家的军队和国防出资出力?

  宋神宗即位后,大宋王朝虽然表面上一派繁荣,其实内部已经蕴涵着深刻的矛盾和问题。

  由于地方土豪,皇室贵族,地方军阀对农民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兼之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出现了立国以来少有的财政赤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庆历新政推行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朝廷内外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毕竟这样下去,一群大贵族自己都怕以后崛起的巨大王朝贵族给吞掉,他自己都害怕了,这才是搞笑的事实

  等一大群食人鱼变成一群鲨鱼了,才来谈变法。

  这没毛病。

  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变法主张,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请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

  但没被仁宗采纳。

  因为什么?因为皇帝本身就是要做出表率的一个事实,他自己惧怕就此推行新法,由此得罪了大多数的前朝老臣,皇室的一群拥戴者,他事实有点小担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