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博古通今

  皇帝虽然能进食,但是已经是属于汤水之类。

  我让精通膳食茶道的秋香给了御厨几个食疗偏方,在汤料里加入温补的中药。

  此刻大补就是服毒,不仅仅病危的人身体受不了,而且厚重的药性还损伤心脉。

  由此,用药也不是病重就用猛药的一概之说,这不是祛毒,而是养生。

  所以古来行文之中,也可以看到一个写手,他究竟是看了多少书没有,有没有事实上的学问和道理。

  在高宗的嘴里含着一块参片,这参片用各种药熬煮后,泡于蜂王蜜浆数十天才可入口。

  存在舌苔之下,调补高宗的气息肌理。

  所以这种偏方极少有人懂得可以归整人的血脉,理顺人的肌理。

  武后叫来几个医道高深的老者来问此法,他们都说这种用药也是高深莫测

  其实这都来自李时珍编辑的《佰草集》,此后我们称为《本草纲目》。很多药理药效,许多郎中传给自己的弟子,而不公开与世。但是后世穿越而来的人,则不忌惮这种公开的秘法。

  毕竟治病救人的道理,越是有人多一点知道越好,学识基础雄厚,则尖端才可雄起。

  这也会是科技发展的一个必须。

  但是旧时的制度和风俗,就是这样闭锁和令人无语,但是你还只能是去理解,更不可能予以反驳。

  我把整部的《佰草集》汇编出来,分为纲目来论述药效药理。让秋月分别汇编和执掌我的书籍编辑,最终让深谙茶道花的秋萌绘制水粉图样。

  这种书一年后出现在大唐的后宫医官手中,都是视如珍宝。

  毕竟这些书我还有所保留,并不是很多疗效都事实汇编在后面的《神草制药》一卷。

  在给高宗用此法续命时,很多医官也是服气了。

  在他们看来时日不多的高宗居然是还继续活了半年。

  其实,这时高宗已经神志不清,唯有一息尚存。

  这人只不过是没有脑死亡而已。

  从我的各种奇门手法,武后看到了一个人需要懂得的知识时何其之多。

  从书法到礼法,兵法到医道,从茶道到饮食文化,从治理之道到建设民生之举

  我让地方开始因地制宜,兴修林田水利工程,并且把冶铁法,开山围堰之法配合地方修路之法都编写了书籍。

  一边是我口述,秋月和两个侍婢,在一边执笔纪要,然后写完我来审稿,最终修改成正册,铅板活字印刷,然后批量出书

  一天我能口述七章节,洋洋一万字,也是够这三个女婢辛苦的。

  她们轮换着用小楷笔书写草书和行书字体。

  最终我让刻蚀瓷胚,注模铅板的工匠最终烧出铅印活字金属字块。

  一块长25,宽1218公分的书册印刷体铅板,就会在半个小时成形。

  这包括泥塑字体,烤制成瓷器,然后融化铅块注模成一个个的活字,最终一块块子变成印刷铅印板的过程。

  我的印刷厂全部用的是12到16岁的孩童,这些孩子都是无家可归的孤儿,他们排列字体,错误率很低,一个个训练得眼明手快。

  在一块铅印地板上插入铅块字体,一个个铅块的头部仅仅只有字这样大一点,长三厘米。下面略微细小,可以嵌入地步的金属方格,一旦嵌入,很难起出,需要整个铅板直立起来从底部顶层出,何况一次性的不可能这样多错字,否则一个人半个小时就排列不出来600个子。

  这些孩子有每个人面前的桌案之上,有自己的一个取字架,面前有500多个字存放的细小格子立架,他们用镊子去取,比手指拿得要快和精准。

  一册书要是有400多页,这五十个孩子一天可以排版成功

  第二天就可以分别用十个印刷模板,开始铅印书册,一边200个女童,就有30人刷油墨印刷,30人一边帮着布纸张,140人分类装线,最后把书册线装书页,彩印封面,或者精装书皮。

  最后有男童20人把书册切边,封存于油皮纸,送去书馆珍藏或者去书店出售。

  像《三国志》这样的书400多页,一天的排版就可以完成。

  进900面排字,这五十个排铅板的孩子,都是很准确的排列出来,从来不错一个字。

  这都是对各种字体的有序管理,工作的熟练与熟悉分不开的。

  这些孩子都是不经过过多的教导,他们工作得很有成绩。

  书册的字迹泥刻,我都是请来的十个民间的字体书法名家。

  还有拓印碑刻的高手,和绘画的画师。

  像是神农编撰的《佰草集》其中的109副草药的水粉画,都是用五色模板,前后五次套着画稿底板,拓印出来。

  这种技术,使得当时大唐的一群文人惊讶不已。

  我就是拿出一本《三国志》就惊艳了很多人,《佰草集》一出,售价50两纹银,立刻都被抢购一空,很多人在书馆差点为了最后十册打起来。

  武后面前放着一本精装的《佰草集》,她看到彩页,也是用手抚摸着上了油蜡的彩页纸,眼神亦是爱不释手。

  毕竟此前我是吏部里的一个典史官,执掌印刷和文化,这也是我份内之事。

  但是这也被很多人羡慕嫉妒了。他们拿着我负责的工艺作坊制作的狼毫毛笔写字,字体都是神采飞扬,他们心里也不得不有种感叹吧。

  其实他们是心服,但是口里并不服气。

  这其实就是文化底蕴缔造的一种技术和文明。

  过去的人活得太原始和野蛮,事实还不知道发愤图强。

  还在追捧那些帝皇的奢靡生活,不过能有多少奢靡内涵呢?

  这些人不过是跟风吃醋之辈,并非是发展文化的主流。

  就此大唐时代,兴起的诸多民族工业,地方养殖,也是武后管理国家,用谏官之言,选拔人才治理地方的事实结论。

  但是我的作为,和一群有为的朝官作为,并不和那些王孙太子一党苟同。

  虽然李显知道身边的诸王并没有好心,但是他也不得不混迹他们之中。

  在林中射猎豹子伤人此后,他又和六王一党,凌烟阁之流去混在一起了。

  赌钱跑马,无不乐在其中

  武后跟着我在一个山中竹林看到了这群纨绔子弟的平时生活。

  她是从那一刻起,对李显能成为大唐皇帝这件事,算是死心了。

  这不是她可以事实替人作为的。

  作为一个女人,她不得不为了高宗李治,但是孩子李显,如此的顽劣和庸俗,她也是灰了心。

  毕竟孩子深处皇宫一群权贵后人当中,这是一个群体效应,这不是她一厢情愿能改变的事实。

  最终,她知道了该怎么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