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后宫制度

  我回到自己的家里,看着几个侍婢把我的书房整理得十分的好看,井井有条。

  自然知道是帮我处理文档的秋月带着八个丫鬟做的。

  秋月执掌我的书籍编辑,她是18岁的很伶俐的丫头,自然是很懂得如何文献归类。

  我夜晚回到府衙,立刻就有秋香派人端上来茶点。

  秋香得我中华美食真传,各种红白案,包括西式糕点都很是擅长。

  很多王宫贵族都有幸吃到了她做的糖糕,其实就是米糕。

  这是我在长安城自己派人经营的一家茶点铺子。

  她就是幕后的师傅。我把赚来的钱,拿来捐给寺庙和庵堂,让他们施粥救人,多行善事。

  大唐并没有限制官吏自己家族的人经营商铺。

  所以很多贵族都在长安城有官家的茶楼和有客栈,后期也有开勾栏院的。这也是一种管理上的乱象。

  当然,现代的官不允许戴官帽时从商,但是私下参股,暗中投资分红的比比皆是。

  这个不是不好查,是没有规矩时看起来不好查,但是资金的薪酬制度管理好了,税收制度健全了,财政、税收、监管制度确立了,他们事实从私营企业再拿不到分红,也就杜绝了这种乱象和贪官的作为。

  说到底还是管理加监督机制的健全。只是想不想管好,有没有能力,有没有这种人,去管的事实。

  我和武则天后来谈到了后宫的制度。

  这是她作为一个女人很感兴趣的话题。

  唐代的后宫制度,其实渊源来自于春秋时期。

  孔孟之道,三从四德,为封建王朝建立国家制度,确立民风民俗的基础。

  他们此后还细分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一说,并不是从春秋战国开始,而是从大唐盛世之后。

  为什么这样说?

  这里的三教,指三大传统宗教儒教、道教、佛教(释教)。

  佛教起于汉中,兴起于唐朝武则天时代。

  所以这里就有了起始端。三教九流必然从唐朝有了佛教开始。

  自古以来,宫中就有所谓内职制度。

  古时的〈周礼〉上说:“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治。”

  这是当时的文人为了拱卫帝王制度,生怕战乱引起王朝子嗣凋零,因此多生子嗣,而推波助澜的一种说法,但是这里面的含义深得皇室采纳。于是一种旧有的习惯,传承到满清时代。

  由此,大唐此后武德年间,参照隋制,建立了完整的内官制度。

  规定:皇后一人,下立四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

  以下依之有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

  婕妤九人,美人九人,才人九人,宝李二十七人,御女二十七人,采女二十七人。

  各有品位,共一百一十二人。

  除皇后为正妻外,其馀名义上均属妃嫔皇帝的妾。

  由此看来,初入宫中的武媚娘就被皇帝太宗看上眼,事实三天连续临幸这件事是很少见的。

  毕竟当时武媚娘用了什么手腕,是否贿赂宫中的值日宦官,这都没有史料和事实可查。

  但是这里可以看到,此后的宫女,不在这一百一十二人中的宫女,是不再有可能靠近皇帝,和事实能侍寝,得到皇帝临幸了。

  原因很简单,她们在进宫后没有品级,等于是终身为宫中下人宫女的身份。

  但是这也不尽然,有的皇帝在各种出行和游玩中,看到中意的,也有临幸,只是那种可能亦能有多少?

  此外,太子东宫也有内官,太子妃一人,下有良娣、良媛、承徽、昭训、奉仪等品级。

  诸王亲王妃下也有孺人等妻妾名位。

  所以在大唐初期,太宗此后,皇帝在掖庭之选和后宫宠幸上,不大计较女子的出身尊卑贵贱的。

  但若要册封给她们名位,便十分重视门第了。

  尤其册立皇后,绝对要求门第高贵,必须妙择天下令族。

  册寺皇后首先强调地胄清华、轩冕之族等等,其后才是说到德行。

  有时侯皇帝虽不在乎,大臣们也会以门第为最有力的理由,提出反对意见,这使皇帝奈何不得。

  当初的武则天的父亲,虽然早年曾是商人,但建唐后官居高位,不能算低门微族,反对立武则天为后的大臣仍然攻击她地实寒微。

  还是咬着下九流之说不放。

  而高宗力排众议,立她为后时,又拚命强调她并不是身份低微的女子。

  所以当时的封建体制下,一个女子的出身几乎就注定了此后的是否尊贵。这也是不科学的一种变态歧视。我们称为贫富的歧视。有钱则贵么

  这导致很多皇后和贵妃,非高门大户所出,即使是深得宠爱或是早生贵子,也只有等死后,被追赠或是儿子即位才能正位。

  这也是对女人的一种欺压。亦是一种不平等的乱象。这很伤人自尊。也是封建制度下的一种落后与不科学,迂腐陈旧的霉味

  比起封后,册立妃嫔稍随便一些。

  大唐李氏皇族,对门第要求不那么的十分严格。她们多半是因为生子或者是受宠而被册,其中包括一些出身微贱者。

  不过,在妃嫔中,出身门第也还是暗中很受重视的,如太宗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所以地亲望高,中外所向。

  历来宫人,身居大内九重,似乎很尊贵,却只是皇家婢。包括皇后也是一样的,王皇后和萧淑妃不是说被弄死就被实施陷害了么?

  不过具体的内容还有得一考证。她们不涉及到朝堂官斗,动了皇帝杀念,是不会有杀身之祸的。所以我们可以走另一条线来论生死。

  宫庭中除少数有名位的后妃外,便是数以万计的普通宫人。

  所以历来书中说的后宫三千佳丽,只是说堪称佳丽的,普通的美色也是女人,她们全部加起来有上万,最多的皇帝也达到三、四万多女人在宫里养着。

  在唐代也有宫女、宫娥、宫婢之称。

  她们分布于长安的三大皇宫和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及各处离宫别馆、诸亲王府、皇帝陵寝。

  宫廷本身就是个小社会。

  宫人中也有着高低贵贱、三六狞等。

  和妃嫔们有内官制度一样,宫人们有宫官制度。

  宫官是宫人的最上层,她们是后宫的各级官员。

  唐朝后宫就设立六局: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管理宫中一应事务。

  六局首席女官尚官、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就是后宫的六部尚书。

  六局下面统领二十四司。

  各司女官分别为司记、司言、司簿、司闱、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司宝、司衣、司饰、司使、司膳、司酝、司药、司、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司制、司、司计。

  还有二十四典、二十四掌以及宫正、阿监、彤史、女史等等各级女官。

  这些女官各有品级、供给,她们分别管理著礼仪、人事、法规、财务、衣食住行等等各项宫廷事务。

  宫官既是职事官,也就不必讲究色、宠,只须挑选良家出身、才德兼备者充仕。

  除了六局宫官外,宫中还有内文学馆,选宫人中有文学者为学士,执掌教习妃嫔、宫人文化书算等等。这类宫官有的品高位显、有权有势,不仅在宫中受尊重,甚至外朝官也逢迎她们,以图进取,有的因此得以干预外朝政事。不过,她们的身份终归是皇帝的婢女。

  这就像是一颗果树,宫女是树上的叶子,嫔妃则是树上的果实。

  因为这种形式存在,唐朝后宫人数众多,采选不止,使得后宫积怨,民间不满,因而宫人问题受到了当时社会和朝廷的关注。

  各朝都有人批评这一弊政,请求皇帝怜悯宫女们的离别之根、怨旷之苦,放还宫人。

  有的皇帝往往为了表示自己实施德政、不好声色,有时则纯粹为了节省宫廷费用,或者害怕后宫积怨太深,遭到灾难天谴,所以每每下诏释放宫人。

  自高祖后,几乎各代皇帝都有放宫人,多则三千,少则数百。

  这些宫人出宫后有家者可以回家,可以嫁人,年老有病、无人收养者,送入寺观安置,有时还给一些资财作安家之用。

  这样的举措亦算是唐朝皇帝的一点仁政。

  不过九成以上的宫女是不可能离开的,遇到一个心机狠辣的主子,势必就一辈子在宫里饱受其煎熬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