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各奔前程,珍惜

  刚好,黄仲玉也做好饭了,她还在旁边的楼外楼订了几个名菜,也一并送到了。</p>

  先生把牌往桌子中间一推,道:</p>

  “不打了,咱们吃酒。”</p>

  说着,又转个身去厨房里拎出一坛子陈酿黄酒来,对着三位弟子说道:</p>

  “先想想,为什么胡不了牌,咱们别吃边聊!”</p>

  剩下三个人,面面相觑,皆不知为何,牌艺不精,手气不佳是其中之一。</p>

  “别听他唠叨,搓麻将有啥名堂,七分手气、三分技术,来来…敢快收拾桌子,今天都是好菜。”黄仲玉妙目瞪了鹤卿一眼,将新腾腾的菜肴给慢慢端了上来。</p>

  “哇,晚餐菜肴很是丰盛哎。”随着菜盘子端上来,几个人都惊叹起来。</p>

  大师姐做的菜肴有油焖春笋,肉丁蚕豆,莼菜豆腐汤,炒小青菜,龙井虾仁。</p>

  从楼外楼端来的有五道名菜,分别是西湖醋鱼,叫化童鸡,东坡焖肉,宋嫂鱼羹,八宝满口香。</p>

  加起来一共十道菜,这叫十全十美。</p>

  “好,咱们不说麻将了,就说做西湖醋鱼的这家楼外楼吧,有谁知道他这个名字来历,还有创办者是哪里人士?”</p>

  鹤卿先生一边给大家舀酒,一边又出了个题目。</p>

  “我听得家父说起过,西湖孤山下的楼外楼名字,取自南宋诗人那句-山外青山楼外楼,中的楼外楼三个字,此酒楼创立于道光年间,应该几十年了吧,创立者是个地道的绍兴人。”还是刘玉芳了解些东西,她讲出了大概。</p>

  陈琪美和李淑贞就一无所知,而陈天华在后世时去过楼外楼吃过饭,只记得有道名菜叫西湖醋鱼,其他的还真是一概不知。</p>

  见大家都沉默不语,鹤卿先生笑眯眯说道:</p>

  “文雄从她父亲那了解到一些,讲对了大概,但不全面,还是我来告诉大家吧。”</p>

  此楼业主是一位来自绍兴府东湖的落第文人,名叫洪瑞堂。</p>

  五十几年前,他与妻子陶秀英自双亲亡故之后,全家由绍兴迁徙至杭州府钱塘县,后来就定居在西湖孤山脚下的西泠桥畔。</p>

  銆愯璇嗗崄骞寸殑鑰佷功鍙嬬粰鎴戞帹鑽愮殑杩戒功app锛屽挭鍜槄璇伙紒鐪熺壒涔堝ソ鐢紝寮€杞︺€佺潯鍓嶉兘闈犺繖涓湕璇诲惉涔︽墦鍙戞椂闂达紝杩欓噷鍙互涓嬭浇 www.mimiread.com 銆?/p>

  来到西泠桥畔,夫妻俩就在西湖里以划船捕鱼谋生。</p>

  陶秀英善于烧菜,尤其在烹制鲜鱼活虾方面有一技之长,她将丈夫洪瑞堂当天卖不完的鲜活鱼虾,烹制成品出售,不曾想生意不错。</p>

  想到西泠桥一带无饮食店,而家里有了点积蓄之后,便开了个小菜馆,当初仅是一处平房。</p>

  后来生意慢慢红火起来了,西湖醋鱼做出了名,他们就在六一泉旁盖起了一片建筑,弄成一个酒楼。</p>

  那么酒楼需要一个叫得响的名字,洪瑞堂就到俞楼请先生命名,曲园先生欣然同意,道:</p>

  既然你的菜馆在我俞楼外侧,那就借用南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名句,叫做'楼外楼'吧!</p>

  从此,楼外楼这个牌号传承下来,并且越来越有名气。</p>

  “多谢先生赐教,华之终于了解到这个楼外楼的来历了,增加不少知识。”陈天华听完蔡鹤卿这番详解,首先起身道谢。</p>

  陈琪美,刘玉芳,李淑贞也纷纷赞誉。</p>

  “好了好了,就别夸赞他了,他这个人就是浓郁的同乡情结,楼外楼是绍兴人开的,所以他记得清楚。”黄仲玉也坐了上来,大家推杯换盏地喝起了黄酒。</p>

  “有家乡情结很正常,谁都希望家乡人日子过得好,名人多,将来相互之间团结起来就是一股力量。”蔡鹤卿喝了口黄酒,沉声道:</p>

  “咱们还是说说,年后咱们各自去向吧,然后如何保持通信畅通。”</p>

  经这么一说,大家都严肃起来,还是刘玉芳先开的口,“我和英士准备正月落台之后,择日举行婚礼,在湖州他老家办酒席,也是中西合璧的形式。”</p>

  “那就先恭喜玉芳姐和英士兄了,祝二位珠联璧合,心想事成。”陈天华先开口道喜。</p>

  “哎师姐,你们的婚礼我可是要参加的呵。”李淑贞要求道。</p>

  “在湖州,你和华之能来,我和英士当然是欢迎,但不勉强,因为我们从湖州返回杭州之后,在这里也要请几桌,答谢一些亲朋好友。”刘玉芳说道:</p>

  “婚礼这事忙过之后,我们就从杭州出发,乘坐海轮直赴日本东京留学。”</p>

  “先恭喜两位了,不过你们的婚礼,我们是参加不了啦,五天之后,我与仲玉一起赴上海,筹建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子学堂。我们等一会将各自的联系地址,联系人都相互留一下。”蔡鹤卿与黄仲玉对视一眼,说道。</p>

  看来,蔡先生是接受了同乡蒋智由先生的邀请,正式投身于民族觉醒运动。</p>

  不过,蔡鹤卿先生在上海搞爱国文化运动,一定会引起清政府的排挤与打击,日子不会过得舒坦。</p>

  “我与倩华这半年基本上就是杭州与绍兴之间,因为倩华还有一次出国英语考试,合格之后才可申报出国,由杭州教会安排出国指标。”</p>

  最后轮到陈天华与李淑贞这对情况通告,陈天华看了大家一眼说道:</p>

  “我建议,大家可以倩华这里作为信息中转站,按擦使官邸比较可靠安全,另外,从下半年开始,我与英士二叔宗玉先生合体,准备在杭州筹建一家钱庄,或者直接就是银行,所以,后面我在杭州的时间也会多起来的。”</p>

  “我觉的华之建议很好,我们这三对,也就是倩华的按擦使官邸是稳定的,而我和仲玉,英士跟文雄,通信地址可能经常会发生改变,如有变动可告之倩华这里。”鹤卿先生说道。</p>

  刘玉芳与陈琪美颔首认同。</p>

  “为我们各自的前途,命运与奋斗目标干杯。”</p>

  “干杯!”</p>

  “哈哈....”</p>

  等到一坛酒喝去大半,佳肴下肚,作为也师也友,鹤卿先生放下筷子,忽而用柔和目光看着自己面前四位。</p>

  “今日一聚,往后有相当一段时日,彼此之间是分离状态,临别前鹤卿有几句话赠予大家。”</p>

  “先生请赐教!”</p>

  “做大事者,应当审时度势,从一而终!但有时需明哲保身之余,方可做成大事!”蔡鹤卿道。</p>

  虽寥寥数句,言辞不多华丽,但意义深长。</p>

  “谨记先生教诲。”</p>

  “……”</p>

  酒足饭饱之后,陈天华与李淑贞,陈琪美与刘玉芳跟蔡鹤卿、黄仲玉夫妇告别,走出院门,分别登上前来迎接他们的马车,的的得得离开,消失在夜幕里。</p>

  ……</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